农业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营养 , 强调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农业 , 提高质量。 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增加农产品生产 , 稳定供应 , 优先解决贫困和温饱问题。 所以发展第一 、 环境第二。 二、战略措施 ( 一 ) 正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问题 , 顺应农业发展趋势 ,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制定和完善人口政策 , 减轻需求压力 制定和完善资源保护利用政策 , 缓解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建立和完善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制度 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加强政策引导 , 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 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 ,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 制定科学可行的国际合作贸易政策及方略 , 保证农业走上国际化的轨道 二、战略措施 ( 二 ) 全方位的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措施 (三)加强农业资源管理、保护及农业基本建设,力争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加强资源的管理工作 政府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工作 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 二、简答及论述题 论述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 可持续农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论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第十章 现代农业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第二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运用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一、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二、农业宏观调控的客观必然性 三、农业宏观调控的合理性 一、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一)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 (二)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三)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二、农业宏观调控客观必然性 (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 农业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建立健全一整套调控措施和干预手段,以实现农产品总量供求平衡、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 (二) 农业宏观调控客观必然性 农业的产业特性 —— 弱质产业 — 强烈依赖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波动大 — 自然风险和。农业经济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建筑的平面以弧为主题,其余的功能以第一个弧的圆心为圆心,向外延伸,这样使的建筑呈现生长的一种趋势,使的建筑更加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在餐饮的部分为了使建筑更加体现一种向心的作用,在立面的处理上采用体块处理,使单济南大学毕业设计 9 体的块向里倾斜不仅显示了一种向心,也丰富了建筑的立面,使的建筑的立面更加有层次,有趣味。 建筑设计功能分区明确 ,餐饮和住宿 .娱乐和会议
京津两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曹妃店现代港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世纪 90年代末期,农业经济系张义珍教授带领师生深入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在培植发展蠡县、容城、高阳、满城等二十多个地方特色支柱产业,为乡镇企业策划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与发展规划等做出了贡献;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丁森林教授主持“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带领 20名教 3 师 140 名学生历时 5 年调查 11个县市 300 个养殖户
设计排涝流量为: Q 排涝 = q 涝 178。 A=179。 = m3/s ⑴ 排渍流量计算 根据本地区土壤性质,土壤含水度μ =,可求得排渍模数 q 渍 = m3/s178。 km2 故农沟 1NG 的排渍流量为: Q 排渍 = q 渍 178。 A=179。 = m3/s 因此排水农沟 1NG 设计排水量为: Q 设 =Q 排涝 + Q 排渍 =+= ⑵ 断面设计 选定边坡系数 m=1,沟
3 年),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 4~ 6 月降水量为 ,占全年降水量的 %, 7~ 9 月降水量为 ,占全年降水量的 %;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E20), 7~ 9月蒸发量为 441mm,占全新蒸发量的 %,最大年蒸发量为 ( 1987年),最小年蒸发量为 ( 1977年)。 (五)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 项目区共有耕地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耕地种类主要是水田 ( 万亩 )和旱地 (
料,直到要 求的勾缝深度,同时用水冲洗干净; ⑺砌筑后,精心养护,经常洒水保持湿润,养护期至少 14 天,冬季用草袋覆盖,严防冰冻。 泵站 房屋建筑施工 砖 墙砌筑 施工方法 本合同段的砖砌体采用 Mu10 粘土机制红砖、 M5 混合砂浆砌筑,砌筑形式选用一顺一丁。 砌筑前先清理基层并复测标高及轴线,洒水湿润红砖,使得砖的含水率应在 10%~ 15%之间; 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
以提高土地产能,改善耕地的质量。 第三章 项目建设 方案 指导思想及实施原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 城乡生态化和林业在 “生态兴省、产业富民 ”中实现转型跨越的总体要求,大力建设核桃经济林基地,以增加农民收益和城乡生态环境改善为目的, 通过核桃经济林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周边群众乃至全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核桃产业,加快核桃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