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技术讲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说明有相当部分的鸡长得不好,鸡群的生长不符合要求。 鸡群的均匀度是检查育雏好坏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如果鸡群的均匀度 低则必须追查原因,尽快采取措施。 鸡群在发育过程中,各周的均匀度是变动的,当发现均匀度比上一周差时,过去一周的饲养过程中一定有某种因素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及时发现问题,可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4)鸡群健康,新城疫等疫病的抗体水平较高。 (九 )育雏失败原因分析 第一周死亡率高的可能原因 (1)细菌感染:大多是由种鸡垂直传染或种蛋保管过程中及孵化过程中卫生管理上的失误引起的。 (2)环境因素:第一周的雏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温度过低鸡群扎堆,部分雏鸡被挤压窒息死亡,某段时间在温度控制上的失误,雏鸡也会腹泻得病。 一般情况下,刚接来的部分雏鸡体内多少带有一些有害细菌,在鸡群体质强壮时并不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雏鸡生活在不适宜不稳定的环境中,部分雏鸡就可能发病死亡。 为减少育雏初期的死亡,一是要从卫生管理好的种鸡场进雏,其次要控制好育雏环境,前三天可以预防性地用些抗菌素。 如 福诺 ,不光可以预防一般的细菌病,还可以切断霉形体的垂直传播。 体重落后于标准的原因 (1)现在的饲养管理手册制定的体重标准都比较高,育雏期间多次免疫,还要进 行断喙,应激因素太多,所以难以完全按标准体重增长。 (2)体重落后于标准太多时应多方面追查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下: ①饲料营养水平太低。 ②环境管理失宜。 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采食量,活动正常的情况下,通风换气不良,舍内缺氧时,鸡群采食量下降,从而影响增重。 ③鸡群密度过大。 鸡群内秩序混乱,生活不安定,情绪紧张,长期生活在应激状态下,影响生长速度。 ④照明时间不足,雏鸡采食时间不足,影响生长。 雏鸡发育不齐的原因 (1)饲养密度过大 饲养密度大,鸡群位次关系混乱,竞争激烈,生活环境恶化,特别是采食、饮水位置不足,会使部分鸡体质下降,增长落后于全群。 (2)饲养环境控制失误. 如局部地区温度过低,部分雏鸡睡眠时受凉,或通风换气不良等,产生严重应激,生长会落后于全群。 如保温伞内有 10%地方雏鸡休息不好,则会使 30%以上的雏鸡生长受阻。 (3)疾病的影响 感染了由种鸡传来的白痢、霉形体等病或在孵化过程被细菌污染的雏鸡,即使不发病,增重也会落后。 (4)断喙失误 部分雏鸡喙留得过短,严重影响采食,增重受到影响。 (5)饲料营养不良 饲料中某种营养素缺乏或某种成分过多,造成营养不平衡,由于鸡个体间的承受能力不同,增长速度会产生差别。 即使是营养很全面的饲料,如果不能使鸡群中的每个鸡都同时采食,那么先采食的鸡抢食大粒的玉米、豆粕等,后采食的鸡只能吃剩下的粉面状饲料,由于粉状部分能量含量低、矿物质含量高,营养很不平衡,自然严重影响增重,使体力小的鸡越来越落后。 (6)未能及时分群 如能及时挑出体重小、体质弱的鸡,放在竞争较缓、更舒适的环境中培养,也能赶上大群的体重。 (十 )转群 一些 鸡场在鸡群满 6 周龄后,需要转入育成鸡舍。 在转群时需注意以下问题。 育成鸡舍除应该提前做好清洗消毒外,还需注意温度,特别是在秋季、冬季和开春时节,必须将舍温升到与当时育雏舍相当的程度,不得低于育雏舍 4℃以上,否则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病和其他疾病。 转群可以用转群笼,或用手提双腿转移,用手提时一次不可抓提太多,每只手里不应超过 5 只。 动作一定要轻缓,不可粗暴。 为减少应激,夏季应在清晨开始转群,午前结束。 冬季应在较温暖的午后进行,避开雨雪天和大风天。 为避免刚转 群的鸡互啄打架,转群后的 2 天内,应使舍内光照弱些,时间稍短些,待相互熟悉后再恢复正常光照。 转群后进入 — 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不熟悉的伙伴,对鸡来说是个很大的应激、采食量的下降也需 2— 3 天才能恢复。 如果鸡群状况不太好时,不要同时进行免疫断喙,以免加重鸡的应激反应,必要时可饲喂 新杨维康 和抗生素防止鸡群发病。 三、育成鸡的管理 (一 )育成鸡的培育目标 7 周龄到产蛋前的鸡称为育成鸡,育成期工作的总目标就是要培育出具备高产能力和有维持长久高产体力的青年母鸡群。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求培育出 的青年母鸡具备以下特征: 体重的增长符合标准,具备强健的体质,能适时开产。 骨骼发育良好,骨骼发育应该和体重增长相一致。 鸡群体重均匀,要求 80%以上的鸡体重在平均体重的177。 10%的范围之内。 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产前确实做好各种免疫,保证鸡群能安全渡过产蛋期。 (二 )要把管理落实到每一只鸡 雏鸡长到育成阶段,抗逆抗病能力增加,肠胃容积增大,消化能力增强。 因为比较容易饲养而又不在产蛋阶段,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饲养密度过大 ,过小的空间虽然对鸡群的影响一时不明显,但严重影响鸡群的均匀度,使部分鸡发育不良。 饲料营养水平过低,增重严重落后于标准,影响鸡群性成熟,这是夏季特别容易发生的问题。 所以要求育成期必须每一、二周称重一次,始终掌握鸡群的增重和均匀度状况。 产蛋期长期维持 90%以上产蛋率的高产基础,需要培育出百分之百优秀的青年母鸡群。 所以虽然是大群饲养,但管理仍应该落实到每一只鸡,要尽可能地使每一只鸡都健康成长。 (三 )育成期管理的注意事项 前期是骨骼、肌肉、内脏生长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抓住营养和其他各方面的管理,使鸡群的体重和骨骼都能按标准增 长。 前期的体重决定成年后骨骼和体形的大小。 育成后期是腹腔脂肪增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期间腹脂增长了 9. 5 倍。 由于体内脂肪沉积与生产性能成负相关,所以在育成后期,饲料中的能量不应过高,冬季鸡群食欲好时,要注意适当控制喂料量,避免沉积过多脂肪而影响生产性能发挥。 生殖系统从 12周龄开始缓慢发育,18 周龄时则迅速发育。 为满足这种生长需要,从 16 周之后,就应注意供给营养平衡的蛋白质,让小母鸡的卵巢能顺利发育,适时开产。 对发育后期在夏季的鸡群特别加以注意 ,因为夏季鸡食欲下降、耗料少,体重增长和卵巢发育受影响,而使小母鸡开产推迟。 (四 )光照管理与性成熟 不同季节培育的雏鸡性成熟的日龄不一样, 10月至 2 月引进的雏鸡由于生长后期处在日照时间逐渐延长的季节,容易早产; 4 月到 8 月引进的雏鸡生长后期日照时间逐渐缩短,鸡群容易推迟开产。 鸡群过早 或过晚开产都会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如果鸡体还没长成就被催促开产,常使小母鸡采食的饲料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营养需要,结果导致体重增长迟缓、瘦 弱,蛋重也长期不见增大,脱肛和被啄肛的现象很多。 由于体质差,缺乏维持长期高产的体力,一般产蛋高峰维持的时间不长。 同时,在高峰期鸡体负担沉重,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种种疾病而使产蛋率不稳定或突然下降。 开产过早的鸡群死淘率一般要超过正常鸡群数倍。 相反,如果到了该下蛋的日龄仍不开产,推迟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育成费用。 所以要有计划地让鸡群在适当的日龄开产,控制性成熟就成了育成鸡管理中的 — 个重点。 现在的鸡群在 130140 日龄开产较为合适,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稍晚一点开产较为安全。 对不同季节的育成鸡采取不同的光照程序, 可以使鸡群都在适宜的日龄开产。 不同条件的鸡舍需采取不同的光照程序: 能利用自然光照的开放式鸡舍:对于从 4 月至 8 月间引进的雏鸡,由于育成 后期的日照时间是逐渐缩短的,可以直接利用自然光照,育成期不必再加人工光照。 对于 9月中旬至来年 3 月引进的雏鸡由于育成后期日照时间逐渐延长,需要利用自然光照加人工光照的方法来防止其过早开产。 具体方法有二种:一是光照时数保持稳定法,即查出该鸡群在 20周龄时的自然日照时数,如是 14 小时,则从育雏开始就采用自然光照加人工补充光照的方法,一直保持每日 光照 14 小时至 20周龄,再按产蛋期的要求,逐渐延长光照时间。 二是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法:先查出鸡群 20 周龄时的日照时数,将此数再加上 4 小时,作为育雏开始时的光照时间。 如 20 周龄时日照时数为 13. 5 小时,则加上 4 小时后为 17. 5 小时,在 4 周龄内保持这个光照时间不变,从 4 周龄开始每周减少 15 分钟的光照时间,到 20周龄时的光照时间正好是日照时间, 20周龄后再按产蛋期的要求,逐渐增加光照时间。 密闭式鸡舍:密闭鸡舍不透光,完全是利用人工光照来控制照明时间,光照 的程序就比较简单。 一般一周龄为 2223 小时的 光照,之后逐渐减少,至 68 周龄时降低到每天 10小时左右,从 18 周龄开始再按产蛋期的要求增加光照时间。 (五 )体重与性成熟 同一品种的鸡,大致都在 — 定体重时开产,所以体重大的青年鸡先开产,体重小的鸡后开产。 表 31 中型蛋鸡生长期的体重及大致饲料采食量 年 龄 周末体重 笼养采食量 周龄 日龄 (g) 每天(g) 累计 (kg) 7 4349 570 45 8 5056 660 48 9 5763 750 51 10 6470 830 54 11 7177 910 56 12 7884 990 58 13 8591 1070 60 14 9298 1150 63 15 99105 1230 67 16 106112 1320 72 17 113119 1410 78 (1)体重值是在下午喂料后测得。 空腹体重大约低 8%。 鸡的体重大小大致在 12— 15周时已经定型,在这之后无论怎样努力,体重小的鸡也难以改变其在鸡群中体重小的位置。 所以必须在育成前期注意鸡群的 体重,及时分出体重小的鸡单独组群,给予优良待遇。 体重小的鸡不仅开产晚,体质也差,一般产蛋也少。 体重大的鸡易提前开产,过肥的鸡身体负担重,一般产蛋也不会持久,所以维持鸡群的正常体重 (标准体重 )具有重要意义。 轻型蛋鸡、中型蛋鸡的体重标准与饲料消耗 (见表 31)。 (六 )鸡群均匀度与产蛋性能 开产的第一周是产蛋的练习阶段,第二周开始就进入高产期。 如果鸡群体重很均匀,大多数鸡能在相近的日龄开产,开产之后产蛋率上升很快,几乎在二、三周内就能达到产蛋高峰。 体重差异大的鸡群,有些鸡开产 很早,而体重小的鸡开产又很晚,因此产蛋率上升缓慢,产蛋高峰不高,高峰期也 维持不长。 所以在育成期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控制体重,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工作。 (七 )育成鸡的限制饲养 育成后期应采取限制饲养,特别是对中型蛋鸡,目的是防止育成鸡在 12周龄之后体内沉积过多脂肪,影响产蛋能力的发挥。 是否采取限制饲养,根据每周抽测的体重来决定。 寒冷季节气温低,鸡的热量损耗大,食欲比较好,不加控制就可能造成育成鸡过肥。 (八 )防止开产推迟的方法 实际生产中, 7 月份培育的雏鸡,容易出现开 产推迟的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雏鸡在炎夏期间摄入的营养不足,体重落后于标准。 在培育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育雏期夜间适当开灯补饲,使鸡的体重接近于标准。 ②在体重没有达到标准之前持续用营养水平较高的育雏料。 ③在高温的夏季,鸡食欲不佳,为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和限制性氨基酸的水平。 ④适当提高育成后期饲料的营养水平,使育成鸡 1 6 周后的体重略高于标准。 ⑤在 18 周龄之前开始增加光照时间。 产蛋高峰在夏季的青年母鸡,因为天气炎热采食量受影响,摄入的营养难以满足需要。 除了应当提高营 养水平外,在育成后期稍超点体重,多贮备点营养有利于减少夏季的产蛋率下降。 (九 )育成期对饲养密度等的要求 表 32 育成期对饲养。养鸡技术讲座(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有三类重要位点:第 Ⅰ 类位点( MHCⅠ 类)编码移植反应抗原分子;第 Ⅱ 类位点( MHCⅡ 类)编码包括调节淋巴细胞增生和相互作用及免疫强度的基因(包括免疫调节基因);第 III类位点( MHCIII类) 编码控制某些补体成分和补体受体产生的基因。 课件 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29 4. 其他免疫细胞 粒细胞 胞浆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统称粒细胞 (8r9nulocyte)。 分为
课件 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31 第三节 抗 体 一 、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1. 免疫球蛋白 (Ig) 指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 (血清 )、 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依据化学结构和抗原性差异 , Ig可分为 IgG、 IgM、 IgA、 IgE和 1gD五类。 2. 抗体 (antibody Ab) 抗体 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 , 由
腹水可获得 520mg/ml的单克隆抗体。 将杂交瘤细胞进行大量细胞培养 后 , 收集培养液分离 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可利用微球技术制各单克隆抗体。 课件 002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课件 43 ( 三 ) 基因工程抗体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的抗体分子称为基因工程抗体 , 是分子水平的抗体。 六 、 抗体的分类 1. 根据抗原的来源 异种抗体 由 异种抗原免疫 产生的抗体均称为异种抗体 ,
鸭的营养需要; 熟悉种鸭的饲养管理要点。 掌握 产蛋鸭 的饲养技术及管理要点。 技能要求 掌握 产蛋鸭舍和种鸭舍环境的调控, 掌握产蛋鸭四季管理的要点,熟悉种鸭人工强制换羽的方法。 一、产蛋鸭的饲养 (一)饲喂 母鸭 开产后,日粮营养水平 特别是粗蛋白含量要随产蛋率的递增而调整, 促使鸭群尽快达到产蛋高峰。 产蛋前期 白天喂料 3 次,晚上 9~ 10 点 给料一次, 每只鸭的投喂料量
擦洗干净后用喷壶喷雾消毒,照射紫外线后熏蒸。 五 、 设备安装、维修及保养: 料桶吊挂整齐、均匀,及时检修更换坏料盘。 检查隔栏、隔布、墙壁、小窗,及时维修,并保证美观大方。 检查暖风道接头密封性,确保无使用隐患。 检查维修水线、水管、电线、风机等设备。 铺好网子并检查修补破损与宽缝。 六 、 鸡舍消毒和准备: 舍内第一次消毒:断掉鸡舍所有电源,用
绝食 饮水 正常、增加、减少、绝水 伤残 外伤、啄肛、啄羽 粪便 正常、软便 、水样、绿色、白色、带血、恶臭 体型 良好、一般、差 周均重 合格、超标、不达标 体重 达标、超标、不达标 死 淘 时间、只数 死淘率 死淘原因 二、病死鸡处理办法 鸡舍出现异常死亡或短时间内情况相近的死鸡数量超过 5 只以上时,应立即报告。 用白色塑料方便袋将病死鸡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