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相关问题的浅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富裕农村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开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病致死,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目前,合作医疗在很多地方陷入低谷,难以重建,这主要是因为财政支持少。 据中国统计年鉴载,“政府卫生支出 2020 年为 %,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占 80%的中国农民只消费不到 20%的卫生服务”。 东中部与西部,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农民存在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情况。 由于医疗费用的攀升,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支付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农村医疗站点缺乏,医疗卫生条件,医生水平低等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 这些病在当地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老百姓只能奔大城市大医院,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并且奔大医 院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从 1999 年全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后, 看病就医的成本越来越多且由个人承担,中国社会科学 院 12 月 21 日 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全国有 %的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大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放弃医疗;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从 1998 年的 %上升到 2020 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 %;在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 %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 (二) 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 2 原农村合作医疗是人民公社社员依靠集体力量 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体系是社员群众的集 体福利事业。 建国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 (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 )卫生服务网络 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 另外 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 部分农村 开展了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 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 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体系。 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 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 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 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 35岁迅速上升到 1996年的 71岁 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 为占总人口 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 随着集体经济体制的解体 , 原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 , 于是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 ,到 1996 年 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 1976 年的 90%锐减到 5%左右。 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 退回到家庭保障状态。 (三) 农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各级政府为恢复合作医疗体系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是成效不大。 1998 年卫生部进 行的“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 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医疗保障的人口只有 %, 其中合作医疗的比重仅为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