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9页(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板书课题 ,齐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 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指生逐段读课文 ,思考 :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速度课文 ,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 ),最后总结写 ( )。 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 ,给课文分段 ,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 ,理解内容 默读课文 ,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具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 出示自学讨论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 ?读书标画 相关语句。 汇报交流 , 填表格。 手指名称 姿态 优 点 缺 点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交流汇报、感情朗读。 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如,描写 “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 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 ── 不美。 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然后用关联词“ 但 ” 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 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 来、血要流出来时他 “ 相帮扶住 ”“ 死力抵住 ”“ 拼命按住 ”“ 用劲扳住 ” 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 “ 吃苦 ” 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有感情地把课文 2— 5 朗读两遍。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 读第 第六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五指的目的是什么。 (告诉我们: “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 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 即:团结起来力量大。 ) 四、品读课文,迁移运用 ” 理解句子: “ 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这组课文表达感悟的方法。 《桃花心木》《手指》是在文末或文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悟,以直接表白的方法,给人以启示。 《匆匆》《顶碗少年》是将说明的道理蕴含在文章之中,使人从中受到启迪。 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 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阅读一首小诗 手 把手张开 是一朵鲜花 人的一生 注定为美挥洒 把手合拢 是一枚果实 含辛茹苦 收藏天地精华 背诵小诗 六、作业布置 阅读丰子恺的作品 板书设计: 5* 手 指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北京的春节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三、 教法: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感 悟文章表达方法。 四、 学法 : 讨论交流,品读语句。 五、 课前准备: 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说说理由。 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顺序 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反馈检查: (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 2)、解决疑难。 (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 感受。 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 3)、学生汇报。 (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三)、品读感悟, 默读课文。 按要求填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感受 详写、略写 学生汇报填表内容。 根据学生汇报,品读表现北京风俗习惯。 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 1)、品读“腊八” ( 2)、品读“腊月二十三”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时候北京春节的传统内容。 文中详细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那几个重要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 (二)、深入阅读,感受气氛 师:详写的三个节日,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流) 品读“除夕” ( 1)、作者抓住了除夕的什么特点写。 (热闹 ) 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抓住“家家”、“到处”、“男女老少”、“各色”、“不许间断”、“日夜不绝”展开想象,感受除夕的传统习俗 )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除夕的热闹。 ( 2)、本段围绕那句话写。 (除夕真热闹)采用先概括后具 体的写法。 品读“大年初一” ( 1)、初一这天人们都做了什么。 ( 2)、总结:作者通过写不同人的活动展现节日特点。 品读“元宵节” ( 1)、引导学生抓住排比句体会元宵灯的多,气氛的热闹与喜庆。 ( 2)、引导想象元宵热闹的场面。 (三)、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体会语言,联系实际 师:刚刚过了春节,哪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吃团圆饭,全家包饺子,元宵节看烟花、看花灯,初一、初二拜年,赶庙会等)。 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注意就某个场面进行引导。 七、 作业布置: 生字组词。 拓展阅 读,阅读各地春节习俗。 完成综合性练习。 八、 板书: 北京的春节 —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藏戏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 语和优美语句。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 ,了解藏戏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 ,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难点:了解藏戏的特点。 三.教法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组织学生交流。 四、 学法 : 交流资料,讨论。 五、 课前准备 :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比如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藏戏》,介绍的就是一种有特色的艺术。 介绍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它有着 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 藏戏的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 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脉 生浏览全 文,带笔阅读 —— 圈词标段,记感受。 汇报读书。 师:藏戏都有哪些艺术特点呢。 生汇报。 (戴面具、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 师:除了藏戏的这些艺术特点外,你在读中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简述藏戏形成过程。 ) (三)、研读藏戏特色,感悟表达特点 出示研读主题 ( )的面具 ( )的舞台 ( )的演唱风格 要求: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某一特点用一句话或几个词 概括出来。 阅读交流展示 面具: ( 1)、生交流面具特点(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 2)、师拓展其它剧种中面具或脸谱。 舞台: ( 1)、指名读相关词句。 ( 2)、交流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演唱: ( 1)、生生交流演唱特色(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 2)、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具简陋到了极点。 ) 对照开头,体会表达 ( 1)、再读 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特色。 ( 2)、指名读 13 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 3)、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四)、了解藏戏形成,积累魅力语言 小组讨论:唐东杰布开创藏戏有哪些传奇色彩。 全班交流: ( 1)、艺术的传奇:一位僧人→开山鼻祖 ( 2)、艺术力量的传奇:一无所有→ 58 座铁索桥 ( 3)、勇敢的传奇:伟大的宏愿→凶险的自然 重点体会“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 (五)、总结 师:时至今日,藏戏如雪原上一朵雪莲花盛开不衰深深扎根在高原人民的心灵深处。 她是怎样永葆艺术生命的呢。 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明晰,艺术只有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才会长盛不衰,才会永褒魅力。 四、 作业布置: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来历。 完成综合性练习。 五、 板书: 7*、藏 戏 为民造福 戴面具 师传身教 特色 没有舞台 传承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长盛不衰 教学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 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9页(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递 ( ) 栽( ) 橱( ) 谐( ) 四、写出同音字( 8 分) x249。 n :谦( ) ( )速 ji224。 n:浪花四( )循序( )进 教( ) ( )服 毛遂自( ) ( )入佳境 xi226。 :水( )不通 一( )千里 m225。 n:( )头 隐( ) 不( )一顾 坚持不( ) ( )怨 野( ) 五、 按 自已的理解填空( 10 分) 本学期 我们学会了 和
团上,虔诚膜拜。 ( )难道这个木雕金身的佛像能救苦救难,做到有求必应吗。 ( )一天上午,我与朋友到金山寺司郊游。 ( )我为之一颤,感到困惑和不安。 七、 阅读理解( 22分) (一) 读课文片段,完成问题。 ( 10分)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 : 你好 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 是 邀 我重新梳妆吗 ?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0 1 . 2 6 6 1 9 . 9 8 9 9 2 9 . 9 74 0 . 2FN 4. 计算螺柱直径 螺柱所受的 总拉力由式( 1119)求得 1012bcF F Fcc 由表 115 取 112ccc = 10 12 1 3 7 3 3 . 8 1b cF F F Ncc 查表选择螺柱材料为 Q235,性能等级 ,屈服强度 2360s N
坡脚线位置、标高后, 采用人工砍伐树木、 挖掘机挖除树根和草根。 人工配合挖掘机、推土机清除地表腐植土及杂物,厚度为 30cm。 采用人工清除原路基边坡草皮,同时开挖并拆除范围内的原老路结构物以及不能利用的老路基两侧浆砌边沟、护坡道、挡土墙等。 在清表碾压前须开挖临时排水沟,并与附近沟渠连通,确保施工期排水畅通。 采用推土机平整,压路机碾压。
词义( 4 分) ( 1)先自 度 . 其足而置之其坐( )( ) ( 2)吾忘持 度 . ( ) ( 3)郑人有且 置 . 履者( ) ②解释下列句子( 2 分) ( 1) 至之市而忘操之。 ( 2) 何不试之以足。 ③《郑人买履》讲了 的故事,告诉人们 的道理。 ( 2 分) ④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 生活中人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举个例子说说。 ( 2 分)。 (二)我是中国人
mith is ______ engineer. D./ must reduce the production ______. ______ the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第 2 页 共 2 页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