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政府预算(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预算编制按照由上而下的组织体系进行。  财政部按 15个部(委)切块安排支出预算控制总额。  各部(委)根据其所辖各局、法定机构的支出需求,在控制总额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安排。  各部(委)、局、法定机构的预算草案必须包括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 “ 一本账 ” 预算总额。  其中资本项目支出还要分项单独列示,所有预算支出项目不得留有缺口。  预算草案还应列出部门年度将达到的工作目标及其与上年目标的比较,以供年终考核执行情况时对照使用。  新加坡预算的特点  ( 1) “ 硬预算 ” 制度( Block Budgets)  2020年起,新加坡政府和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一个 5年期的支出封顶( Spending Ceilings)。  预算限额与跨越前后 6年的平滑 GDP增长率挂钩,以减少经济波动的影响,使预算在丰收年和歉收年之间大致均衡。  平滑 GDP增长率的计算由中央银行和贸易工业部负责,财政部只作为中立的观察者身份参加。  财政部根据平滑后的 GDP增长情况和各部委预算比重计算出各部委的 5年预算限额,经过双方讨论后 “ 切块 ” 下达至各部委。  各部门的预算限额表现为占 GDP的比例,这个比例在 5年内是固定的。  在预算限额内,部门可以自由地用于各项支出。  在 5年内,如果一个部门当年的预算超过了预算限额,它可以 “ 借用 ” 未来年份的预算额度(不超过当年支出预算的 10%),当然未来年份的预算额度就要相应减少;如果当年预算的支出没有用完,可以放在未来年份继续使用,而不会被财政部收回。  ( 2)再投资基金( Reinvestment Fund)  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出现新的需求,预算就要重新分配,但在 “ 硬预算 ” 制度下,这是一个挑战。  为了增加预算的灵活性,财政部从每个政府部门的预算限额中划出一定比例,集中起来形成中央再投资基金。 这个比例与国家生产力增长率挂钩。  各个部门都可以向再投资基金提出项目申请,然后由财政部进行审批,以决定是否支持。  部门获得的再投资资金属于一次性的预算资金,不影响部门的支出限额。  ( 3)预算中引入 “ 全成本 ” 概念  1999年,新加坡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方法。  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对非现金成本的关注,并促使各政府部门更多地在全成本( Fullcost)基础上进行决策。  ( 4)绩效信息在预算过程中的使用  新加坡在预算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绩效和结果信息。  财政部并不将具体的绩效和结果指标“强加”给各行业部门。 它的作用是开发出合理的框架,用于行业部门设定自己合适的指标。  绩效与结果信息也是财政部和行业部门预算会议的部分内容。  政府制定综合战略图( Whole of Government Strategy Map),包括政府愿景、战略结果( Strategic Outes)。  战略结果又分解成政府运作结果( Operational Outes),由不同政府部门完成。  各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都要制定自己的预期结果( Desired Outes)和相应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 关键绩效指标要与政府综合战略相关,否则就会 “ 偏离 ” 正确的方向,其预算也不会被批准。  但是,每个指标的年度目标值( Targets)由各个部门自己设定,财政部不加干预。  ( 5)绩效评价  首先由各部门利用财政部开发的部门报告卡( Ministry Report Card)进行部门绩效自评价( Selfassessment),并将报告卡提交给财政部。  财政部绩效与组织司在部门报告卡的基础上,对政府整体绩效进行评价。  部门报告卡包括 5个部分, 2张 A4纸长度。  第一部分讨论过去一年取得的绩效与成果以及业务重点。  第二部分包括关键绩效指标。 只能使用基于成效的指标( Outebased Indicators),并且指标不能超过 10个。 要描述该指标的年度目标以及完成情况。 各部门还要制定指标的下一年度的目标和一个 5年目标。  第三部分总结部门的资源管理,包括当年预算的支出比例和部门净经济价值( Net Economic Value)的变化。  第四部分讨论部门未来 5年的关键战略和措施,这是为了培养政府机构的前瞻性思考。  第五部分总结部门的卓越表现和创新。  新加坡预算管理的成功要素  ( 1)明确的方向,并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影响政府各个部门的行为;  ( 2)广泛的准备,包括对财政工作人员、预算官员以及各部委管理人员的高强度培训;  ( 3)选择正确的指标,这包括确定适宜的结果和可测量的绩效指标,依靠关键绩效指标而不是过量的指标,确保报告和监测的高效和有效性。  【 案例分析 】  政府预算的年中调整意味着什么。  1998年 3月 6日 , 财长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 , 1998年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 , 中央赤字要比 1997年的 560亿元减少 100亿元。  1998年 8月 ,财政部调整预算: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它使中央和地方的预算支出各增加 500亿元,中央赤字扩大到 960亿元。  如此大幅度的年中预算调整 , 是建国以来所罕见的。 那么 , 这种调整意味着什么呢。  【 观点碰撞 】  甲:预算赤字本身无所谓好坏,要视它所存在的经济环境及它所起的作用而定。 当经济过热时,如果预算赤字连年不断并数额较大,那是比较危险的。  乙: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 美国等发达国家赤字累累、摘台高筑,但它那么强大。 这说明,预算赤字反而能推动经济发展。  广东省的预算透明度有多高。  广东省预算透明度比较高。  2020年政府首次向省人大提交部门预算,但只涉及 7个部门;  2020年扩展到 27个部门;  2020年提交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有 3厘米厚, 605页,公开了 102个单位 220亿元的资金。  由于透明度高,一些人大代表就有可能对预算支出提出异议。  省府办公厅支出中,育才幼儿园一园的拨款是 812万元,人员经费 563万元;二园的拨款为 592万元,人员经费 437万元。  有代表说,政府为什么花那么多钱用于幼儿园的建设。  现在连部门的后勤都交给社会办了,机关幼儿园也早该交给社会办了。  【 观点碰撞 】  甲:照这么说,人大代表就是纳税人代表,人代会就是纳税人代表大会。  乙:人大代表是参政议政的人民代表,不能单纯地从税收角度去分析。  丙:人大代表征集提案是反映民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人大代表对政府的监督是为了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所以,人大代表的确是纳税人代表。 公债制度  【 基础知识 】  一 、 公债的概念与发行  公债的概念  公债:政府部门举借的债。  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所欠的债务,看作准公债( QuasiPublic Debt)。  国债:中央政府举债的债务。  国外公债 ≠国家外债  国外公债的债务人:本国政府  国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