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寻租设租行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0世纪 80年代早期,美国汽车工业步履维艰。 宽敞、气派但油耗高的国产车需求量锐减,而小巧玲珑、省油的日本车市场份额步步扩大。  于是,美国汽车制造商花费巨资游说立法人员与行政当局。 最终,美日达成了关于汽车进口配额的协议。  1984年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由于这一协议而增加了 89亿美元。  这 89亿美元的利润,不是经由技术创新、加强管理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或提升产品品质而获得的正常生产利润,而是企业借助于权力,阻止正常竞争所牟取的非生产性利润。  【 观点碰撞 】  甲:美国的汽车制造商花费巨资,游说立法人员与行政当局获得成功,受损的是日本。 所以,寻租会浪费资源的说法值得商榷。  乙:汽车进口配额协议使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增加了 89亿美元。 但是,消费者却因为车格的上涨而受损。 所以,寻租是为了争夺人为的财富转移而浪费资源的活动。  “ 官倒 ” 现象说明了什么。  计划经济时期,重要物资都由国家按计划价统一调拨。 改革开放以后,企业超计划的产品可以按市场价出售。  同一产品的市场价比计划价高很多。 如 1985年钢材的计划价只有市场价的 1/2。  有人拿到计划价的钢材指标,然后到市场上去出售,就获得了利润。 从事这种活动的人是 “ 官倒 ”。  【 观点碰撞 】  甲:寻租活动是以特定环境为条件的。 何清涟在 《 现代化的陷阱 》 中,将寻租归结为:权力的集中点、体制转换的交汇点、监督系统的乏力点、法律政策的滞后点、人财物需求的关节点。  乙:寻租活动的前提是有人设租。 如果官员拿不到调拨指标,或者不能私下批给关系户,那就不会出现 “ 官倒 ”。 所以,对权力的约束是最重要的。 外部性矫正 【 基础知识 】 Externality的中文译名,除了外部性,还有外在性、外部效应、外在经济等。 盛洪认为,经济学曾经面临的和正在面临的问题都是外部性问题。  外部性问题不仅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是法学、社会学、人口学甚至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 张五常和杨小凯却认为,外部性概念模糊不清、同义反复、没有意义。  一、外部性的概念与后果  外部性的概念  某个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了未在交易价格中反映的成本或收益。  负外部性 :某个人的行为给他人造成额外的 损害;  正外部性 :某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收益。  消费的负外部性:某人的消费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成本。 如吸烟。  消费的正外部性:某人的消费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收益。 如喷香水。  生产的负外部性:某人的生产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成本。 如造纸厂排放污水。  生产的正外部性:某人的生产行为给他人带来额外的收益。 如养蜂对农作物产量的增加。  拓展的解释  区际外部性:辖区之间人类行为的影响。 如上游对中游,中游对下游。  代际外部性:代际之间人类行为的影响。 如前代对当代,当代对后代。  【 问题讨论 】  经济学家们对外部性概念的理解有哪些差异。  自马歇尔以后,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  庇古从 “ 公共产品 ” 入手,认为外部性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  奥尔森从集体行动入手,认为外部性体现个体行动与集体行动的对立;  科斯从外部侵害入手,认为外部性问题不是单向的;  博弈论从 “ 囚徒困境 ” 入手,认为外部性体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不一致。  迄今为止,有三个比较权威的定义,这几个定义把外部性与经济学其他基本概念联系起来。  Hal Ronald Varian(1984)的定义:  当一个个体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个体的环境时,就称之为外部性。  这一定义从个体与个体的行为关系来界定,认为人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一方的行为势必影响另一方的利益。  与不同行为策略即博弈有关。  James E Meade(1973)的定义:  外部经济是这样一种事件,它将可察觉的利益(或损害)加于某个人,而这个人并没有完全赞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该决策失误。  这一定义是从决策成本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的 ,认为双方同意的交易是有效率的交易,同意与否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成本问题。  Douglass C North& Robert P Thomas(1973)的定义:  当某个人的行为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 这个定义显然是从收益与成本角度来推敲的。 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动中,一个人的成本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收益,一个人的收益又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成本。  一种选择的收益就是另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  但是,如果产权不清楚,成本或收益便无从谈起。 所以,成本和收益的界定以产权制度为基础。  外部性的复杂性  ( 1)同一活动对相同主体会同时产生正或负的外部性。  新建一工厂,使相邻社区的交通条件改善,又使空气质量下降。  ( 2)同一活动对不同主体会同时产生正或负的外部性。  某人在家中高唱周杰伦的歌,使追星族的邻居大饱耳福,却使年长的邻居苦不堪言。  外部性的后果  ( 1)负外部性使产量过剩  负外部性的实质: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生产这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 即:  MPC﹤ MSC  外部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给第三者带来的额外成本。  ( 2)正外部性使产量不足  正外部性的实质: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该种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 即:  MPB﹤ MSB  外部边际收益: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产品给第三者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 二、外部性的起源  产权与外部性  有人认为,源于市场机制。 厂商和消费者都不会站在 MSC或 MSB的角度作出决策。  更多的人认为,源于产权不清。 若一种资源的产权没有排他功能,那么就会导致过度享用,最终使其他成员的利益受损,从而产生外部性。  一般来说,共有产权最容易导致外部性。  共有产权 :辖区内的每个成员对某种财产都拥有产权,实际上这种财产并不属于哪个人。  在共有产权条件下,某一个成员可以过度分享财产的权利,其他人与其谈判的成本很高。  国有产权也容易导致外部性。  国有产权 :财产权利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由政治家或官员所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  代理人也可以过度分享财产的权利,其他人与其谈判的成本也比较高。  私有产权 :依照法律,财产权利归家庭或个人所有。  只有在私有产权条件下,某一个成员无法过度分享财产的权利,从而不易产生外部性。  “ 公地悲剧 ”  1968年,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教授哈丁,在 《 Science》 上发表《 Tragedy of The Common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