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公债制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0%  当年赤字占 GDP之比 < 3%  规模是否适度,主要看是否引起通货膨胀。  公债会不会引起通胀。  在没有政府借债的情况下,私人部门的储蓄会经由金融市场按照一定利率转化为私人投资和资本积累。  当政府举债时,市场利率会上升,即政府增加支出挤掉私人投资。 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利率上升可能使商行尽量扩大贷款规模,超额准备金减少,货币乘数变大,即现钞 +活期存款意义上的货币供给增加。  事实上,公债可以被看作准货币。  假如一个人没有现金,而有公债券,他就可以以公债券作抵押赊购商品,公债券成了事实上的支付手段。  公债券与央行印制的现钞之间只有流动性程度上的差别。  【 案例分析 】  公债是 “ 有害无益 ” 还是 “ 有益无害 ”。  大卫 •休谟断言: “ 国家如果不消灭公债 , 公债就会消灭国家。  亚当 •斯密 、 大卫 •李嘉图也基本上是否定公债的。  看来 ,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 , 公债是有害无益的。  保罗 •萨缪尔逊认为: “ 在 1970年看来是一笔庞大的债务,在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的儿子认为是巨大的债务,将被我们的孙子看作是不重要的东西。 ”  显然,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公债是有益无害的。  公债究竟有害还是有益啊。  【 观点碰撞 】  甲:从这个案例看,判断公债有害还是无害的依据是对资本形成的产生什么影响。  乙:公债从有益到有害的边界或临界点是什么。 似乎不好把握。  增税与借债:哪种办法更好。  如果按 1600年时哪国能借到大量公债、哪国没借公债将各个国家分成两组,那么就会发现, 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大多经济发达。  中国明朝国库藏银约 1300万两,可是,明朝被改朝换代。 当时的印度国库则储藏了近 6000万两金银,结果被殖民化。  美国今天 9万亿美元的国债,使它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借来别人不愿花的钱,这种经济政策使美国保持世界最强的地位。  为什么当年的西欧、日本靠债务发展得越来越强盛,而朝朝的中国、印度、土耳其还有当年的中东、非洲国家尽量往国库存钱,反而是越存越穷。  【 观点碰撞 】  甲:按照公共财政理念,政府开支一般都是回报率为零或很低的公益性项目。 在这种情况下,是增税好还是借债好呢。  乙:如果政府大兴土木,盖各种超级豪华的办公楼,这些工程项目大多存在挥霍浪费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发行国债有益于国力强盛吗。 财政联邦制  【 基础知识 】  一 、 财政联邦制的概念  财政联邦制:各级政府为共同履行公共经济职能 , 各自拥有一定财权和财力的制度。  它能兼取集权和分权的优点。  集权与分权的优点  ( 1) 集权的优点  集权:财权财力主要为中央政府所掌握的状态。  有利于矫正区际外部效应:如水利工程。  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如对贩毒行为的打击。  有利于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利用利率 、 汇率和税率等参数影响经济。  ( 2) 分权的优点  分权:财权财力主要为地方政府所掌握的状态。  有利于增加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减少委托代理的链条 , 实行分散决策。  有利于发挥信息优势:地方比中央更了解居民的偏好 , 可以迅速搜集和处理信息。  有利于推动制度创新:地方官敢冒创新失败的风险。  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分税制。  分税制的要义:  各级政府明确划分各自的支出责任; 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 , 结合税种特点 , 划分税收收入及相应的管理权限;  实行纵向的转移支付。  蒂博特模型  地方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效率如何保证。  蒂博特模型( Tiebout model)  在居所可以自由流动时 ,人们会选择公共产品最能满足其偏好而税收又最合理的辖区去居住。  蒂博特模型的假设条件:  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 人员流动不受就业机会的约束;  完全了解辖区间税收和公共产品的差别;  有足够的选择余地;  不存在区际外部性;  以最低的平均成本生产公共产品。  【 ZBM提问 】  偏好相同的人们居住在一起,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就越省,也即供给效率越高。 是不是这样。  二、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划分  财力划分的理论依据  财力划分的理论依据是事权,也即支出责任。 基本原则是职能的分工。  ( 1)参与资源配置  地方为主 , 中央为辅。  因为地方性公共产品居多 , 外部性也有区域性。  奥茨定理:  Oates 认为, 让地方政府将一个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提供给它们各自的选民,则总是要比由中央政府向全体选民提供任何特定的并且一致的产出量有效得多。  ( 2) 协调收入分配  中央为主 , 地方为辅。  因为地方各自为政 , 可能引起富人与穷人的流动。  ( 3) 促进经济稳定  中央为主 , 地方为辅。  因为地方各自为政 , 可能引起 “ 进口漏损 ” 或 “ 出口漏损 ”。  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划分  是否有收入再分配效应 , 是否有宏观调控效应 , 税基是否有流动性 , 征收的行政效率是否更高。  具体的划分方式:  划分税种  划分税源  划分税收收入  同源分率征收  个人所得税:中央税。 对收入有再分配效应,归地方可能引起居民流动和财政利益差别。  公司所得税:中央税。 归地方会导致公司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辖区之间搞税收竞争。  增值税:中央税。 归地方,给征收管理带来困难。  关税:中央税。 能调控进出口。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