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外部性矫正(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吴江市逐步落实重点企业限产、停产整改方案和污水排放总量削减方案;  嘉兴市拆除拦在麻溪江的大坝。  调解意见的落实情况怎样呢。  吴江市认为,他们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嘉兴市却认为,情况有所好转,但仍属重度污染。  2020年,王江泾镇监测站的水质一直低于五类标准。 2020年以来又发现,盛泽镇有些企业故意避开两地环保部门每个星期四的联合监测时段,选择在双休日或者下雨天间歇性排放。 但是嘉兴方很难掌握证据。  办法二:诉诸于法律  鉴于盛泽企业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嘉兴市的 47家养殖户便将盛泽镇的 21家印染企业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总额为710万元。  2020年 12月 16日,嘉兴市中院作出一审判决,养殖户胜诉; 2020年 8月,浙江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  官司打赢了,可污染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办法三:推行 “ 有偿排污权 ” 制度  2020年以来,吴江市政府着手对印染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实施产权剥离,成立市场化的 “ 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 ,对镇区 7座污水处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行。  由于规定 “ 多排污水多付费 ” ,促使排污企业减少废水排放量,降低排污浓度。 从 2020年 8月起, 27家排污企业还请来 “ 减污 ” 专家,改造生产过程。  【 案情分析 】  发生麻溪江污染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 提示 】 麻溪江水域属涉及两省边界的公共资源,产权归谁所有并不明晰,因而嘉兴的养殖户在技术上和制度上都无法把污水挡在外面。  当然,也与盛泽的印染业都是私营企业,企业规模都不大有关。  为什么通过谈判和诉讼方式不解决问题。  【 提示 】 交易成本不可能忽略不计。 嘉兴方有几百家养殖户,盛泽方也有近30家印染企业。 双方谈判的成本非常高。  嘉兴方 47户养殖户曾经将盛泽 21家印染企业告上法庭,且获得赔偿。 后来,盛泽方又偷偷排放污水,嘉兴方为什么不再次诉诸法律呢。 估计还是交易成本太高。  嘉兴市和苏州市的协商为何也不解决问题。  【 提示 】 政府的监督成本过高。 环保执法不可能每时每刻进行。  盛泽一些企业,故意避开两地环保联合监测的时段,在双休日或者下雨天间歇性排放。 可见,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 当监督成本过高时,政府规制就会失去其作用。  能否由中央政府出面从江苏省征集一笔经费补贴给浙江省。  【 提示 】 从理论上说,转移支付有矫正区际外部性的功能。  但是,中央政府一征一补的行为是有成本的,而且涉及到多家印染企业和多家养殖户,估计征集成本和补贴成本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 结果,可能外部性有所矫正,但社会福利并没有增加。  推行 “ 有偿排污权 ” 办法为何取得了成功。  【 提示 】 印染企业从 “ 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 购买排污权的办法,终于使困扰多年的边界纠纷基本解决。  关键是这种制度安排,一方面使印染企业有一种内在的约束,多排污水就要多付费;另一方面使 “ 盛泽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 在处理污水时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公共支出规模  【 基础知识 】  一、公共支出最优规模  局部均衡分析 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在全社会可供配置的资源总量中,公共部门占有多少才是有效率的。  用 “ 社会机会成本 ” 来说明。  社会机会成本( SOC):一定数量的资源由私人部门配置转变为由公共部门配置,由此给私人部门带来的效用损失。  如果公共部门配置的 MR> SOC,应扩大规模;  如果公共部门配置的 MR< SOC,应收缩规模。  如果公共部门配置的 MR=私人部门的 MR, 那么资源配置就处于最佳状态。  一般均衡分析  设 MaxS: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社会福利函数  P:私人产品  G:公共产品  MCP:私人产品的 MC  MPG:公共产品的 MC  M:社会最大产出量  那么就有:  MaxS=U( P, G)  MCPP+MCGG≤M  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可得  MaxS  =U( P, G) ( MCPP+MCGGM)  ∂S/∂P=∂U( P, G) /∂Pλ MCP=0  ∂S/∂G=∂U( P, G) /∂Gλ MCG=0  MaxS最大化的条件应为:  ∂U( P, G) ∂U( P, G)  ————— /—————— = MCP/MCG  ∂P ∂G  上式左端即为 P与 G的边际效用 MUP与MUG之比,故可改写为:  MUP/MUG=MCP/MCG  二、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 瓦格纳定律  德国瓦格纳( , 1835-1917)分析了英、德、法、美、日等国的统计资料,得出结论: 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国公共支出会不断增长。 后人称之为瓦格纳定律。  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经济对政府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 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主体之间关系复杂,摩擦增加,需要建立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  不完全竞争日益加剧,需要政府参与资源配置;  对外部性较强的行业,私人部门不愿或无法介入,要求政府直接经营或规制;  教育、文化、保健、福利等服务的收入需求弹性较大,要求政府提供。  经常被引用的两项研究成果  ( 1984):不考虑物价因素,美国公共支出 1890- 1980年间从 8亿美元到 8690亿美元,增长了 1086倍;  Brown and Jackson( 1990): 1900- 1987年间,英国公共支出从 到 ,增长了 600倍。 美、英公共支出占 GNP之比(%) 年份 1890 1902 1913 1922 1929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美国 年份 1790 1840 1890 1910 1932 1950 1960 1970 1980 1987 英国 12 11 8 12 29 39 38 52  发展阶段增长理论  and Rostow:  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政府须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之比往往较高;  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公共投资减少,但市场缺陷日益暴露,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加强;  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教育、保健、社会福利等支出逐渐增加。  官僚垄断理论  ,官僚效用是预算规模的增函数,官僚提供的公共部门产量可能是效率产量的两倍。  官僚认为,凡 TC< TR的预算方案均是可取的,即从 O点到 G点之间的产出都是有意义的。  在公共决策时,官僚只向政治家们提供两种选择方案:要么 Q为 0,要么 Q为( a- c) /2( b+d)。  Downs、 Tullock、 Jackson等都丰富和发展了尼斯卡宁的理论。  预算决策中的简单多数规则,使 TC> TR的方案也会被顺利通过。  财政幻觉( Fiscal Illusion):  由于公共支出与税收在决策上的分离,人们希望官僚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而忽视税收负担的存在。  三、公共支出规模控制  零基预算 ( Zerobased Budgeting)  传统的支出预算模式是基数 +增长。  这种模式操作简单,但是建立在上年预算支出的基础上。  如果上年支出不合理,以后一直不合理。  上世纪 20年代,比利时政府曾经设立了一个 “ 橡树项目 ” ,政府每年拿出一笔款项从国外引进橡树。  由于每年的预算都是以上年为基础,因此 “ 橡树项目 ” 的资金每年都有安排。  直到 90年代,人们才发现, “ 橡树项目 ” 早已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