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公司低压电气操作工培训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水平拉线,对路面的垂直距离不应低于 5m,拉线柱应向张力反方向倾斜 10176。 ~20176。 9 拉线宜采用镀锌钢绞线,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截面不应小于 25mm2。 10 拉线的底把宜采用直径不小于 16mm 的热镀锌圆钢制成的拉线棒,连接处应采用双螺母,其外露地面部分的长度应为露出地面 ~。 11 拉线盘需具有一定抗弯强度,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块,其规格不应小于 150mm 250mm 500mm 12 拉线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土质条件和电杆的 倾覆力矩确定,其抗拔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直线杆为 ;耐张杆为 ;转角杆、终端杆为。 13 穿越和接近导线的电杆拉线必须装设与线路电压等级相同的拉线绝缘子。 拉线绝缘子应装在最低导线以下,应保证在拉线绝缘子以下断拉线情况下,拉线绝缘子距地面不应小于。 16 14拉紧绝缘子的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15 拉线坑、杆坑的回填土,应每填 夯实一次,最后培起高出地面 的防沉土台,在拉线和电杆易受洪水冲刷的地方,应设保护桩或采取其他加固措施。 (七) 对地距离和交叉跨越 1 导线对地面和交叉跨越物的垂直距离,应按导线最大弧垂计算;对平行物的水平距离,应按导线最大风偏计算,并计及导线的初伸长和设计、施工误差。 2 裸导线对地面、水面、建筑物及树木间的最小垂直和水平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集镇、村庄(垂直): 6m; b) 田间(垂直): 5m; c) 交通困难的地区(垂直): 4m; d) 步行可达到的山坡(垂直): 3m; e) 步行不能达到的山坡、峭壁和岩石(垂直): 1m; f) 通航河流的常年高水位(垂直): 6m; g) 通航河流最高 航行水位的最高船桅顶(垂直): 1m; h) 不能通航的河湖冰面(垂直): 5m; i) 不能通航的河湖最高洪水位(垂直): 3m; j) 建筑物(垂直): ; k) 建筑物(水平): 1m; l) 树木(垂直和水平): ; 17 3 架空绝缘电线对地面、建筑物、树木的最小垂直、水平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集镇、村庄居住区(垂直): 6m; b) 非居住区(垂直): 5m; c) 不能通航的河湖冰面(垂直): 5m d) 不能通航的河湖最高洪水位(垂直): 3m; e) 建筑物(垂直): 2m; f) 建筑物(水平): ; g) 街道行道树(垂直): ; h) 街道行道树(水平):。 4 低压电力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电力线路应架设在弱电线路的上方;电力线路电杆应尽量靠近交叉点但不应小于对弱电线路的倒杆距离。 电力线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角以及最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与一级弱电线路的交叉角不小于 45176。 ; b) 与二级弱电线路的交叉角不小于 30176。 ; c) 与弱电线路的距离(垂直、水平)为 1m。 五、 地埋电力线路 ( 一 ) 地埋线 1 地埋线的型号选择,北方宜采用耐寒护套或聚乙烯护套型;南方采用普通护套型,严禁用无护套的普通塑料绝缘电线代替。 2 地埋线的截面选择,除应满足有关规定外,其截面不应小于4mm2。 3 地埋线的接续宜采用压接。 接头处的绝缘和护套的恢复,可用 18 自粘性塑料绝缘带缠绕包扎或用热收缩管的办法。 当采用缠绕包扎时,一般至少缠绕 5 层作绝缘恢复,再缠 5 层作为护套。 包扎长度应在接头两端各伸延 100mm,缠绕时严防灰尘、水分混入,严禁用黑胶布包扎接头。 4 地埋线的接续也 可引出地面用接线箱连接。 ( 二 ) 敷设 1 地埋线应敷设在冰土层以下,其深度不宜小于。 2 地埋线一般应水平敷设,线间距离为 50mm~100mm,电线至沟边距离不应小于 50mm。 3 地埋线的沟底应平坦坚实,无石块和坚硬杂物,并铺设一层100mm~200mm 厚的松软细土或细砂,当地形高度变化时应作平缓斜坡。 线路转向时,拐弯半径不应小于地埋线外径的 15 倍。 4 地埋线施放前,必须浸水 24h 后,用 2500V 兆欧表摇测 1min,其稳定绝缘电阻应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 环境温度低于 0℃或雨、雪天,不宜敷设地埋线。 6 放线时,应作外表检查: a) 绝缘护套不得有机械损伤、砂眼、汽泡、鼓肚、漏芯、粗细不匀等现象。 b) 芯线不偏心、无硬弯、无断股; c) 无腐蚀霉变现象。 7 放线时应将地埋线托起,严禁在地面上拖拉。 谨防打卷、扭折和其他机械损伤。 8 地埋线在沟内应水平面蛇形敷设,遇有接头、接线箱、转弯处、穿管处,应留有余度伸缩弯的半径不应小于地埋线外径的 15 倍,沟内各相接头应错开。 9 地埋线与其他地下工程设施相互交叉、平行时,其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16 的规定。 表 16 地埋线与其他地下设施交叉、平行时允许的最小距离 19 10 地埋线穿越铁路、公路时,应加钢管套保护,管的内径不应小于地埋线外径的 倍,管内不得有接头,保护管距公路路面、铁轨路基面,不应小于。 11 地埋线引出地面时,自埋设深处起至接线箱应套装硬质保护管,管的内径不应小于地埋线外径的 倍。 ( 三 ) 接线箱 1 地埋线路的分支、接户、终端及引出地面的接线处,应装设地面接线箱,其位置应选择在便于维护管理、不易碰撞的地方。 2 接线箱内应采用符合我国有关国家标准的产品,并应满足的规定。 3 接线箱应牢固安装在基础上,箱底距地面不应小于 1m。 ( 四 ) 填埋 1 回填土前应核对相序,做好路径、接头与地下设施交叉的标志和保护。 2 回填土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回填土应从放线端开始,逐步向终端推移,不应多处同时进行。 2) 电线周围应填细土或细砂,覆土 200mm 后,可 放水让其自然下沉或用人排步踩平,禁用机械夯实。 3) 用 2500V 兆欧表复测绝缘电阻,并与埋设前所测电阻相比,若阻值明显下降时,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4) 当复测绝缘电阻无明显下降时,才可全面回填土,回填土时禁用大块泥土投击,回填土应高出地面 200mm。 六、 低压电力电缆 ( 一 ) 电缆敷设 1 敷设电缆前,应检查电缆表面有无机械损伤;并用 1kV 兆欧表摇测绝缘,绝缘电阻一般不低于 10MΩ。 2 敷设电缆时应符合的要求 a) 直埋电缆的深度不应小于 ,穿越农田时不应小于 1m。 直埋电缆的沟底应无硬质杂物,沟底铺 100mm 厚的细土或黄砂,电缆敷设时应留全长 %~1%的裕度,敷设后再加盖 100mm 的细土或黄砂,然后用水泥盖板保护,其覆盖宽度应超过电缆两侧各 50mm,也可用砖 20 块替代水泥盖板。 b) 电缆穿越道路及建筑物或引出地面高度在 2m 以下的部分,均应穿钢管保护。 保护长度在 30m 以下者,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 倍,超过 30m 以上者不应小于 倍,两端管口应做成喇叭形,管内壁应光滑无毛刺,钢管外面应涂防腐漆。 电缆引入及引出电缆沟、建筑物及穿入保 护管时,出入口和管口应封闭。 c) 交流四芯电缆穿入钢管或硬质塑料管时,每根电缆穿一根管子。 单芯电缆不允许有单独穿在钢管内(采取措施者除外),固定电缆的夹具不应有铁件构成的闭合磁路。 3 电缆的埋设深度,电缆与各种设施接近与交叉的距离,电缆之间的距离和电缆明装时的支持间距离应符合表 18 的规定。 表 18 电缆装置中的最小距离 m 4 敷设电缆时,应防止电缆扭伤和过分弯曲。 电缆弯曲半径与电缆外径比值,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聚氯乙烯护套多芯电力电缆为 10 倍; 交联聚乙烯护套多芯电力电缆为 15 倍。 5 低压塑料绝缘电力电缆室内终端头可采用自粘性绝缘带包扎或采用预制式绝缘首套;室外终端头宜采用热缩终端头加绝缘带包扎或预制式绝缘首套加绝缘带包扎的方式。 6 直埋电缆拐弯、接头、交叉、进入建筑物等地段,应设明显的方位标桩。 直线段应适当增设标桩,标桩露出地面以 150mm 为宜。 7 电缆经过含有酸碱、矿渣、石灰等场所,不应直接埋设。 若必须经过该地段时,应采用缸瓦管、水泥管等防腐保护措施。 在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电缆明敷时,应采用防腐型电缆。 21 8 直埋电缆不应平行敷设在各种管道上面或下面。 9 电缆沿坡敷设时,中间接头应保持水平,多条电缆同沟敷设时,中间接头的位置应前、后错开,其净距不应小于。 10 在钢索上悬吊电缆固定点间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无特殊规定的不应超过下列数值: 水平敷设:电力电缆为 750mm; 垂直敷设:电力电缆为 1500mm。 11 电缆钢支架及安装应符合的要求。 所用钢材应平直,无显著扭曲,切口处应无卷边、毛刺; 支架应安装牢固、横平竖直; 支架必须先涂防腐底漆、油漆应均匀完整; 安装在湿热、盐雾以及有化学腐蚀地区的电缆支架,应作特殊的防腐处理或热镀锌,也可采用其他耐腐蚀性能较好的材料制作支架。 12 电缆在支架上敷设时,支架间距离不应大于下列数值: 水平敷设:电力电缆为 ; 垂直敷设:电力电缆为。 13 易燃、易爆及腐蚀性气体场所内电缆明敷时,应穿管保护,管口应封闭。 14 同一电缆芯线的两端,相色应一致,且与连接的母线相色相同。 15 三相四线制系统中,不应采用三芯电缆另加单芯电缆作零线,严禁利用电缆外皮作零线。 七、 接户与进户装置 (一) 接户线、进户线的确定 1 用户计量装置在室内时,从低压电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