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及全面预算管理学习手册(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身是对企业有限的资源的一种计划性 分配与调度,需要分重点、先后顺序,有轻重地进行控制。 (五 )预算的价值控制 一、在预算控制上, 注重和强调事中控制 ,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挖潜、 降耗、增效,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对于预算执行结果有着决定性作用 的事前因素如何控制则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对预算的事后控制也仅仅 局限于考核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已,尚未达到真正控制预算实施的目 的,因此只有把预算视为决策和设计,通过对目标的决策与设计,运行 的决策与设计,措施的决策与设计,政策的决策和设计,作为出发点, 预算才能成为有效的管理。 二、为实现这种 事前管理 ,可以应用 “价值分析”法 ,进行决策阶段或设计 阶段的成本管理。 因此,要在资金管理中应用“价值分析”方法,把所有资 金的管理分解为局部的、要素的、项目的同时,要逐步确立全局的、系 统的工作,把投入过程的管理向上延伸到决策过程的管理,把分部门分 要素的预算管理扩展到更多的投入预案“价值分析”。 这应是企业目前预算 管理必须解决的重点课题。 (六 )预算操作环境的改造 • 预算的思想与企业环境的交互关系表现为: 企业奉行的管理哲学决定着预算系统的定 位;预算系统的定位,直接影响系统的运行 与效率;如何协调预算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决定着预算系统的操作策略和操作技术。 (七 )操作环境密切相关的领域 一、预算与效率的关系 只有建立健全有效的 监督制约机制 ,预算的要求才能得以高效率执行,企业 部门预算中的低效率情况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二、预算与预算执行的关系 企业 应当严格执行预算 ,努力完成利润指标。 一般情况下,没有预算的, 要 坚决控制其发生。 对费用预算实行不可突破法,节约奖励,且预算项目之间原则 上不得挪用。 在日常控制中,企业应当健全凭证记录,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 生产经营月度计划和成本费用的定额、定率 标准,加强 适时的监控。 各预算管 理职能部门都要相应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簿,按预算的项目 详细记录 预算额、实际 发生额、差异额、累计 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 三、预算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只有在建立预算控制系统的 同时或先期设计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预算系 统才可付诸实施。 四、预算与会计控制的关系 全面预算是基于财务角度并延伸出去的辐射性 ,开放式管理,同时也是主动的 干预式管理。 因此 会计控制依赖于预算控制 (七 )操作环境密切相关的领域 (续 ) 五、预算与业务的关系 业务工作计划需要与财务预算加强衔接。 预算实际上是财务计划, 是业务工作计划在财务上的反映,应与业务工作计划一致。 各预算单位 应按照预算编制时间和要求,分轻重缓急提早考虑本单位年度需承担的 主要业务工作及项目。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 也有利于提高业务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 六、预算与业务行为及进度的关系 业务成果及进度报告是预算 掌握投入产出动态信息的基础。 七、部门利益 VS 企业利益 一般情况下,预算要做到部门利益和企业利益均得以提高;但是当二 者发生 矛盾时,部门利益(局部)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整体 )。 (八 )预算与采购制度的关系 预算和采购作为企业 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互为条件,相 辅相成,只有并驾齐驱,企业支出管理体制改革才能快速前进。 特别是 企业采购制度的推行,没有预算和企业支付改革的支持和保障,恐怕难 以获得成功。 一、编制预算是基础 预算制度的编制为采购计划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二、采购制度是保证 采购制度是将企业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规范化、程序 化。 实行采购制度,可提高部门预算执行准确性和效率。 主要体现在: 通过企业采购并在配套的支出标准的约束下,可全过程管 理和监督预算单位对企业资金的使用, 压缩不合理支出 ; (八 )预算与采购制度的关系 (续 ) 通过企业采购可将原来由各单位自行分散的采购活动合成规模优 势,通过法定的集中采购方式,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好中选优, 大幅度 节约财政资金 ; 通过企业采购制度所遵循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极大地增强 了采购过程的透明度,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从源头上 预防 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 实行企业预算,可以解决企业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预算编制粗放、资 金分配权分散、透明度不高以及挤占、挪用企业资金等问题,为编制企 业采购预算,制定、下达和执行企业采购计划奠定了基础。 而实行企业 采购制度可以为企业支出管理和预算管理创造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模式,实施企业采购后的采购价格、预算单位设备配置等信息也为细化 部门预算、制订部门支出标准创造了条件。 同时,按照年度企业采购目 录,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同时编制企业采购计划,基本实现预算编制与企 业采购计划的衔接。 (九 )预算与存货管理制度的关系 • 存货管理: 公司各经营实体之存货,应分别根据各自物流的 环节和特点,制订相应的存货管理制度。 包括:为 保护存货的安全、完整、帐实、相符,明确实物管 理责任,存货的收、发、退、移库、调拨制度,定 期盘点制度以及经济批量采购制度,库存限额制度 等,这些制度的推行, 对于预算体系的执行具有保 障作用。 预算系统与会计控制的关系 课程目录 • 货币资金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实物资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采购与付款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销售与收款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筹资与对外投资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 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担保业务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一 )货币资金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一、控制目标 1. 保证货币资金安全、完整; 2. 保证货币资金业务合法、合规; 3. 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二、控制措施 1. 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 2. 现金、银行账户合法性; 3. 保证货币资金收付的正确及时; 4. 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 5. 票证购买、保管、使用有完整记录。 三、关键控制点 1. 授权批准控制: 企业应当建立货币资金授权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2. 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 ,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当及时存入开户银行;。 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或超过现金开支限额的业务应当 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 ,可以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集中收付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指派对 账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审核,确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调节相符。 如调节不 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二 )实物资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存货 一、控制目标 1. 保证存货的安全,信息完整,业务可控; 2. 提高仓储以及存货管理的运营效率,进行精细化库存管理; 3. 保证合理确认存货价值,准确合规的进行存货核算; 4. 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货业务中的各种差错与舞弊行为。 二、控制措施 1. 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 存货请购、采购流程清晰(通过采购 应付循环规范执行); 3. 存货仓储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分工合理; 4. 存货仓储物流流程清晰,保管以及内部管理明确; 5. 程序过程明晰,存货验收、领用、盘点、处置的控制流程清晰; 6. 作业流程原则及程序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7. 存货成本核算方法、跌价准则计提等会计处理方法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三、关建控制点 1. 存货验收入库控制的要求: ,并经负责人审核; ,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单。 对于不合格的货物,执行退 货业务流程;对于合格的货物,按计划存入指定仓库; ,详细登记验收合格入库存货的所有信息。 仓储部必须定期与 财务部进行帐目核对; 、代销、暂存、受托加工的存货,其产权不属于代管、受托单位,应单独存储与记录, 避免与本单位存货混淆;。 (二 )实物资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存货 (续 ) 2. 存货的仓储与保管控制要求: 存货的安全储备量控制。 3. 存货出库控制的要求: ,并由仓库负责人复核; ,提货人需提供证明其身份的、经公司授权的书面文件。 销售部门核对后,再相应 交付其提货单; ,仓库人员按运输部门交来的提货单发货并在提货单上签字确认; ,公司保安人员检查提货单的手续后放行; ,仓库人员及提货人在提货单上签字确认,将提货单交销售部门。 公司送货时,运 输部门交货完成时需客户在提货单上签字确认收到或拒收,并及时将提货单交销售部门; ,并定期制作存货出库情况表,报销售部门及财务部门; ,审核已经确认收回的提货单与已经发出的提货单是否符 合一致; ; (领料单),并由部门负责人审核; ,其领料单根据材料销售定额生成; 、金额大小由不同授权人员批准; ,并按申请单发货; ,由领用人签收; ,定期将出库情况报相关管理部门。 (二 )实物资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存货 (续 ) 4. 存货的处置控制要求: 、盘亏、报废等的业务处理的支持; ,并且支持跨年度进行库龄分析。 5. 存货成本的会计核算控制: ; ,企业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 :期末对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进行计价时,如果成本高于可变现净 值,则差额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应当根据存货的情况与管理要求,选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 法; :企业应当按照配比原则,按不同的存货分类,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时间结转存 货成本; ,要纳入当年的损益。 (二 )实物资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固定资产 一、控制目标 1. 保证固定资产购置合理性和有效性; 2. 确保证固定资产安全; 3. 保证固定资产资料完整; 4.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二、控制措施 1. 建立资产管理权限制度; 2. 提供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采购决策审批流程; 3. 提供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资料完整记录; 4. 支持固定资产核算、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处置等会计处理合法。 三、关键控制点 1. 固定资产的编码及记录的控制。 2. 固定资产的使用控制: 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及出借的日常控制: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在不同类别 之间的转移,二是固定资产在不同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关键控制点如下: ,必须由调入方提出转移申请;固定资产发生出借时,由借用双方自行联系; ,双方均需要在转移单或出借单上签字确认; ; ,还需要由企业管理层执行审批; ,则门卫需要核对出门单和实物; ; ,及时进行催讨; ; (二 )实物资产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 固定资产 (续 ) 3. 固定资产修理维护的控制: 固定资产修理包括:大修理和日常修理。 在固定资产修理时,财务部门要加强有关经济活动的记录控 制,生产部要对修理的结果进行质量控制。 : ,当出现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下降的情况 时,及时向分管部门报告; ,根据生产计划制定修理和维护计划; ,分管部门进行审批,财务部门复核、财务部主管 审批后拨付资金。 生产部门如果有备用金的,可在备用金范围内支出修理费用,再到财务部报销; ,各使用部门应制定固定资产修理预算,预提修理资金,指 定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的修理工作。 : :当固定资产进入预定打修理状态时,资产使用部门及时就固定资产的大修理 提出申请,并由本部门主管和财务部主管分别进行审核和批准; :合理安排固定资产大修理的时间,以选择本企业生产的淡季为佳; ,防止修理人员偷工减料,修理结束后还要检测固 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保证修理的效果; ,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并合理地分摊至不同的 会计期间。 4. 固定资产的处置控制: ,并定期进行复核,以确定固定资产是否需要替换或处置; ; ; ,按审批权限审批; ; ,固定资产管理部及时将相关资料交财务部入账。 (三 )采购与付款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及控制措施 一、控制目标 1. 保证采购业务与单位生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