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平衡关系(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入 固折旧 D j 报 酬 Vj 生产税 T j 盈 余 M j 合计 N j D 1 D 2 … Dn 1v 2v … nv T 1 T 2 … T n 1m 2m … nm N 1 N 2 … N n 总 投 入 X j 1X 2X … nX 第一象限: 中间流量矩阵 Xij • 中间产品:本期生产、本期尚需进一步加工的产品,是用于本期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Xij: 横行: i产品分配给 j部门做生产使用的数量; 纵列: j部门生产中消耗的 i产品数量。 i=j时,即行、列交叉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表示各部门产品提供给本部门生产使用数量或本部门生产中消耗本部门产品的数量。 • 中间投入(物质消耗):是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 货物投入: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办公用品等一次性消耗; 服务投入:修理费、加工费、运输、邮电费、广告、保险、科研、技术转让费、培训费、差旅费、招待费等。 第二象限: 最终产品(使用)象限 Yi。 最终产品(使用):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 消费:居民消费:货币购买的耐用、非耐用消费品,保险、医疗教育、实物。 不包括居民购买的房屋和用于生产的物品支出。 政府消费:提供社会全体成员消费的安全保卫、监察、医疗等公共产品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投资支出。 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 +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本形成净额 +存货增加 +固定资产折旧 =资本形成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资本形成净额 =固定资本形成净额 +存货增加(期末 —期初) 净出口 = 出口总额 – 进口总额 第三象限: 初始投入象限,又称增加值象限 Nj, 增加值:常住单位追加到生产中消耗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即新创造价值与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之和。 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 固定资产折旧: 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中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按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价值。 也包括按产量提取的更新改造基金,油田补偿维护费,补提折旧。 劳动者报酬: 一定时期内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 包括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补贴、实物性收入,企业为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险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