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组织专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企业的高利润率是无形资产带来的经济租金 ,即高效率的表现 ,这就是 “ 效率假说 ” 计量结果见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第 141页 哈佛学派辩称,这是由于德姆塞茨把贝恩的集中度、进入条件和利润率假说诠释为当集中度上升时,所有规模类别的企业收益率都会提高。 但事实上,贝恩假说中产业集中导致较高收益率的预言主要是针对大企业的;而且只有在高进入壁垒时,产业集中才导致较高的盈利性。 斯蒂芬 马丁( 1988)检验了价格 成本差额与相对生产率、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生产率和市场集中度均与价格 成本差额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即效率假说和贝恩的结构 行为 绩效框架都成立。 (《高级产业经济学》第 143页)) 相对生产率是企业内每个工人所创造的增加值与产业内人均增加值的比值。 如果利润差异是由效率造成的,则价格成本 差额应与相对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 如果贝恩的集中度假说是正确的,则价格成本差额应与市场集中度成正相关关系。 企业层面数据的验证: 20世纪 70年代后的实证分析转而采用企业层面的数据。 这意味着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承认,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与其说是产业的现象,不如说是企业的现象,它们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企业的价格-成本差额、企业自己的市场份额、自己的资本成本以及自己的财务结构等因素。 例如谢泼德( Shepherd) 的验证: =++(assets)+ () () () () 为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 ,MS为市场占有率 ,CR为企业卖方市场集中度 ,assets为衡量企业规模差异的企业资产对数 ,ASR为广告 销售比率 . 计量结果表明 ,市场占有率比市场集中度的系数和显著性都强得多 .因此,产业层面研究中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的正相关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高效率,而不是企业在运用垄断势力。 计量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对收益率有显著的负效应,这是大规模企业低效率的证据;广告 销售比率对收益率有显著正效应,说明产品差别化是决定盈利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的计量分析表明,市场占有率对收益率的正向影响随市场占有率的上升而下降。 这里需要运用某些技巧: 当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平方都被作为收益率的解释变量时,市场占有率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市场占有率平方的系数显著为负。 这说明,大型垄断企业不能完全依靠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收益率。  该年鉴共分三卷四册,大 16开本, 440余万字,并随书分别配送电子光盘一张。 综合卷为各类单位基本情况,第二产业卷(上、下册)为工业和建筑业情况,第三产业卷为第三产业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情况。 推测导数(推测弹性)的验证: 对勒那指数求导后可以推导出下式: i=d( Qqi) /dqi 它是企业 i所期望的在自己产量改变 1单位时,其他所有企业会有的反应。 这个导数或弹性是可以通过计量分析估计出来的,从而可以估计出勒那指数,如果该指数在统计上显著地不异于 0,则说明该产业是寡头垄断的,企业运用了市场势力。 微观基础的问题因此解决了。 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 Domowita( 1986) 运用与科林斯( 1969)同样的方法,但使用 19581981年 417个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每一年的样本进行了相同的回归,结果发现,CR4系数的估计值和显著性逐年降低。 这说明,要考察结构 行为 绩效之间的关系,必须考虑产业和宏观经济需求状况的变动程度。 对高利润的持续性的验证(运用自回归模型)。 Mueller( 1977, 1986) 建立的模型:  = +t1+ 其中 是参数调整速度,其值介于 0和 1之间。 越接近于 1,企业的利润向长期水平收敛的速度越快。 Mueller的估计表明的估计值在 ,这说明企业利润向长期水平收敛的速度相当快,这意味着市场绩效的经验性研究也适用于长期。 四、中国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经验性研究举例 (一)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国有产权和市场绩效 Pr = a + b*Con + c*State + d*Es Pr为产业利润率, Con为市场集中度, State为国有产权比重,Es为产业规模。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工业经济》 2020年第 2期 计量检验结果: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销售利润率 总资产利润率 常数项 () () 国有资产比重 () () HHI指数 () () 总资产的对数 () () 调整过的 R2 F N 11 11 计量结果解释: 国有总资产比重与产业利润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应推进国有汽车企业的改制和民营化。 HHI指数与产业利润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产业总资产的对数与产业利润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理论预测不符。 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体制上的弊端,导致 “ 大而全 ”“ 小而全 ” ,纵向一体化现象比较严重,从市场上购买零部件的比重低,导致规模不经济。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持续性研究 五、网络经济与产业组织 (一)网络经济的含义 尚无统一定义。 我们这里所指的网络经济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网络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的经济活动,如网络企业、电子商务;广义的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主要是因特网,但不限于因特网)为基础或平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二)网络经济的主要运行规律 网络外部性:当某一产品对某一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加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 直接的网络外部性:通过消费相同产品的市场主体的数量增加而导致的直接物理效果,如通信网络,包括电话、传真和 Email. 间接的网络外部性:随着某一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下降而带来的价值。 典型的例子是计算机软件 硬件模式。 边际收益递增: ( 1)网络建设成本、信息传递成本、信息收集处理和制作成本都随网络规模扩大而呈递减趋势; ( 2)信息或网络产品都有较高的固定成本和极低的边际成本 ( 3)网络经济中存在较强的 “ 干中学 ” 效应,可以降低成本 ( 4)网络经济中的消费行为具有外部正效应 生产上的联结经济性:信息网络能够把具有互补性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分散于不同领域和由不同主体掌握、保存的信息联结起来,产生累积效应和互补效应,并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正反馈和需求方规模经济: 在网络经济时代,正反馈处于支配地位。 当两家或更多家企业争夺正反馈效应很强的市场时,只有一家会成为赢家,即 “ 赢家通吃 ” ( winnertackall)。 与工业经济相反,网络经济的正反馈是需求方规模经济而不是生产上的规模经济。 需求方规模经济是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产量增加导致成本降低而形成的规模经济,而是产生于网络技术的外部经济性。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要优于连接到一个较小的网络。 (三)网络经济技术选择中的路径依赖 技术 B的吸收障碍 技术 A的吸收障碍 锁定到 A u u 0 t (四)标准竞争和企业竞争策略 兼容性标准:确定系统组件的性能与结构的技术规定 标准对竞争性质的影响: ( 1)扩大了网络外部性 ( 2)减少了消费者被 “ 锁定 ” 的不确定性 ( 3)使竞争从功能竞争转向价格竞争 ( 4)导致独家扩展功能的竞争 ( 5)使竞争的场所从系统转向组件 标准竞争中企业常见的竞争策略: 先发制人:一旦一种技术在安装基础上先拥有了绝对的领导地位,那么即使是一个更高级和更便宜的技术,要想对原技术构成威胁也是很困难的。 所以能够迅速建立一个巨大的安装基础很重要,并要使用户也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这种认识,用户对安装基础的规模形成预期,从而导致正反馈效应出现。 一旦出现正反馈效应,落后者想再追上来就十分困难。 常见的先发制人方法是首先进入市场和渗透定价(低于成本的定价) 吸引互补产品的供应: 早期 IBM和微软都曾鼓励互补品企业的开发人员在 IBM和微软自己的系统基础上开发软件和设计程序,并各自宣称有大批人员为他们的系统开发软件,以争取消费者 加强预期管理: 宣传自己产品的特长,承诺推出更优质产品,或贬低对手的产品,使消费者对对手的产品失去信心和兴趣 价格承诺: 公开承诺长期内低价出售产品使消费者相信自己将从中受益 (五)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与反垄断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形成机理: 网络外部性、正反馈与需求方规模经济引致的垄断 产品与技术的兼容性、标准竞争导致的垄断 产业进入壁垒(锁定)形成的垄断,这种锁定带来的垄断容易为技术创新所打破。 这意味着网络经济更难产生 “ 百年老店 ” 知识产权与专利权保护形成的垄断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绩效: 网络经济条件下厂商很少采取限制产量和垄断价格行为,而是为争取获得网络外部性和锁定效应,采取低价策略和提高产量。 网络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频率加快,市场上垄断形成 → 被打破 → 形成新的市场垄断的频率明显加快,这使那些暂时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也不敢高枕无忧,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即垄断没有阻碍技术创新 网络外部性、兼容性、标准化对绩效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即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又可能因为锁定而导致减少创新的激励 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反垄断改革:  重建反垄断目标:从限制垄断地位、保护竞争者利益转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技术创新、维护消费者利益上来。 调整反垄断内容:过分限制垄断市场结构就是限制技术创新。 因此政府反垄断应是对企业不合理竞争行为的规制,包括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损害其他竞争对手的利益和消费者的福利等。 创新反垄断的方式:建立新的垄断衡量指标体系(适用于如捆绑销售、差别定价和掠夺性定价的判罚);简化反垄断程序以跟上技术创新的节奏;制定全球范围的反垄断政策。 3. 产业结构升级(一):“大推动”与工业化 内 容 摘 要  产业结构理论回顾  20世纪 4050年代的大推动工业化理论  MurphyShleiferVishny的大推动工业化模型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回顾 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主导产业的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 剩余产品的 出现 生产规模扩大、 产量增加 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罗斯托的故事: 主导产业的特征(罗斯托): ( 1)引入新的生产函数 ( 2)增长率明显快于整个经济增长率 ( 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 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 1) 回顾效应 :当一个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由于其技术经济的要求,会对后向关联部门提出新的投入需求。 这些新的投入需求,将会促进后向关联部门技术、人力以及制度等各方面的发展。 ( 2) 旁侧效应 :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引起周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罗斯托举例说:“棉纺织业革命改变了曼彻斯特,汽车工业改变了底特律”。 ( 3) 前向效应 :由于主导产业的发展诱导了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材料、新能源的出现。 原因是主导产业发展将使相关产业产生一个“瓶颈”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肯定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它能吸引发明家和企业家创立新的产业。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蒸汽机等的动力革命 火车、轮船等动力革命 煤炭、钢铁、机械等重工业发展 纺织工业 纺织机制造 厂房建筑 原材料和动力工业 城镇建设 交通沿线建设 工人区的形成 前向效应 回顾效应 旁侧效应 主导产业(纺织工业)的扩散效应示意图 主导产业带动产业升级的理论错误: ( 1)上下游产业不发达,产品没有销路(大隆机器厂) ( 2)国内市场狭小,难以出现规模经济,有钱人不愿投资建厂(中国人消费的工业品在 19世纪中期不到荷兰的一半) ( 3)基础设施不能收费,无法收回成本,所以不能建立( 1949年以前中国不可能出现高速公路) 二、 20世纪 4050年代的大推动工业化理论 罗森斯坦 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 为了克服发展中国家市场容量狭小的问题,需要由政府同时在各个产业进行全面、大规模的投资,即“大推进”战略。 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即供给本身能够创造需求,这样各个部门就能产生相互依赖的市场,从而导致各产业的全面增长。 理论解释: (一)生产函数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