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导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这意味着,如果进入者与现有企业的成本曲线相同,那么规模经济或产品差异化就不构成进入壁垒;只有当进入者比现有企业面临一个系统地更高的资本成本时,在最小最优规模处运营所要求的高额资本量才是一种进入壁垒。 换句话说,只要进入者面对同样的市场需求条件,能获得与在位者相同的生产技术,那么就不存在行业的进入壁垒,即使该行业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冯 威泽克( 1980)指出,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它必须由谋求进入某产业的企业所承担,而不是由已经处于该产业中的企业所承担。 并且从社会的角度看,这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 根据该定义,只有构成对社会福利有害的进入限制才是进入壁垒,实际上也就是如何权衡进入壁垒的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问题。 ( 2)退出壁垒:从理论上讲,某个企业长期经营亏损、资不抵债,不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转产或破产,但实际上这样的企业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很难从该产业中退出,那些对退出的限制就是该企业在退出该产业时所遇到的障碍,即退出壁垒。 形成退出壁垒的原因 沉没成本。 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设备、厂房及其它建筑物等)因用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而变得特殊化,转产时不得不废弃这些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收回。 这种不能收回的费用叫做沉没成本,它是企业退出产业时的一种损失。 ,企业退出某个产业时需要解雇工人。 解雇工人要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培训费用和转移费用。 结合生产壁垒 。 例如,在电力、邮电、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各国政府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企业的退出。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对称关系假说 Caves和 Porter( 1976) 提出 , 资产的专用性和持久性会导致沉淀成本的产生 , 而沉淀成本对新进入者而言会形成进入壁垒 , 因为新进入者必须复制这些资产才能进入该行业 , 其机会成本要高于现有企业 , 而且 , 如果进入不成功的话 , 这些资产由于不可收回将变得价值有限 , 会进一步增加进入的风险 ,因而成为进入壁垒; 然而 , 资产的这种沉淀成本特征对在位企业而言同样是一种退出壁垒 , 因为在位企业在考虑退出一个行业的时候也必须面对同样的问题。 对此 , Caves和 Porter指出: “ 贝恩意义上的每种进入壁垒对于现有企业而言同样是一种退出壁垒。 ” 而Shapiro amp。 Khemani( 1987) 的实证结果表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的对称关系是存在的 , 产业层面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之间没有区别 , 阻止进入的产业特征也同样会阻止退出。 对进入和退出的经验性研究(举例说明) 德国产业进入壁垒的影响因素( Schwalbach, 1991), 利用了 19831985年德国 183个制造业的样本 E=… ++ () () () amp。 D++ () () () () 为利润率 , Scale为规模经济 , PD为产品差别化程度 ,Ramp。 D为研发投资 , ACR为绝对成本优势 , GR1为销售额增长率 ,SIZE为销售额 . (三)、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微观经济学假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把价格定在 MC=MR的水平。 市场势力是指企业在竞争水平(边际成本 MC)之上确定对自己有利的价格的能力,即价格加成能力( Markup)。 经济学意义上与法律意义上市场势力的区别: 从经济学角度看,任何现实的市场都是不完全竞争的,因此每个企业都有影响自己产品价格的能力,即或多或少拥有一些市场势力。 从法律角度看,反垄断法所反对的是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达到一定范围、来源非正当的市场势力。 《 反垄断法 》 对垄断行为的规定是: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第十九条关于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原则规定如下: ( 1)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 2)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 3)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显然,上述规定过于笼统,不能有效地界定垄断行为。 新经验产业组织理论( New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简称 NEIO)指 1983年以后的产业组织经验研究,它们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转向单个市场或相关联的几个市场,大多采用时间序列数据。 它的研究思想有以下特点: ( 1)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不再被认为是可观察到的。 因为会计利润中处理成本的方法是将固定成本分摊于若干年当中,但经济利润的计算需要边际成本。 二者几乎没关系。 ( 2)每个行业都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重要个性特征,因此跨行业研究没有意义。 ( 3)假定企业之间不存在战略性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市场势力的检验,需要通过推断来完成。 基本模型假设:同质产品, 产品价格为 Pt, Qit为第 i个企业的需求量, t为时间参数,令 Qt = ΣQit。 假设反需求函数为: ),(P dtttt YQD  其中 Yt是影响需求函数的所有外生变量, δ 是未知参数集合, ε 是随机误差项。 设总成本函数为: ),( c ititititit ZWQCC  其中 W是第 i个企业的要素价格, Z是影响成本的其他变量,г 是未知参数, ε 是随机误差项。 定义边际成本为: ),( c ititit ZW ,QCMC it1  则第 i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itittit CQP 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供给方程: 1 i t i t i tP C Q W Zt c it it   it( , , , , ) + 其中: ittit dQdQ / 上式包含单个市场的所有市场结构的情况,参数 θ 代表垄断程度, θ 越靠近 0,企业的行为就越接近完全竞争;当完全垄断时, θ =1。 上式即为企业的供给方程。 如果需求方程和供给方程都是可以识别的,则可以得到下面形式的简化形式: ),(P * ttttt YZWP ),(* ttttiit YZW  其中 Ω =( δ , г , θ )是参数向量。 运用所观察到的行业价格和企业产量数据,可以识别出供给方程中的市场势力的大小以及市场结构参数。 求解上述联立方程组即可得到反映市场势力的参数 θ 的信息。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新经验产业组织研究非常依赖函数形式的选择。 二、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而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 主要包括三方面: ,包括成本加目标利润定价行为、协调性定价行为以及限制性定价行为和掠夺性定价行为。 、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主要内容的促销行为,如广告行为等。 ,如企业兼并行为。 (一)广告行为 最优广告水平 (多夫曼 斯坦纳条件 ):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π=P ( Q)C( Q) A, 其中 C( Q) 为成本函数, A为广告费。 把利润函数 π 分别对价格 P 和广告费 A 求偏导数,并令偏导数为 0,经推导可得下式: (推导过程参见斯蒂芬 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第 269页) eaAPMCPQPA  其中: e 为需求价格弹性,即需求量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之比; a 为需求广告弹性,即需求量变化率与广告费变化率之比。 因此,当广告费与销售收入的比率等于需求广告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的比率时,企业得到最大利润。 克拉克 (1976)、利昂( 1995)和施莱德( 1995)的实证分析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