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政策分析产业布局专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为了保证京津发展 ,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 贫困带就向京津无偿输送水源。 引滦入津等水资源输入工程直接导致了环京津贫困带水资源的短缺。 张家口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北非国家。 目前大多数河流断流 , 未断流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在95%以上 , 只有用水量不大的企业才能选择落户环京津地区。 再一次弱化了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基础设施的缺乏造成的回流效应 2020年 , 张家口和承德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 仅分别占河北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 %和 %。 这造成了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 这导致了人才的回流效应 , 即教育 、 交通 、 医疗卫生 、 邮电通信的落后 , 使高级人才不愿落户此地区。 2020年 , 张家口和承德高级人才引进数量只有全省高级人才引进数量的 %和 %。 其中大多数都是以技术服务的方式引进的 , 调入的数量极少 , 如承德市为 0。 京津享有的特殊政策抑制了扩散效应 国家在基本建设投资上对京津采取倾斜政策 , 以及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对拥有京津户籍居民给予的优惠待遇 , 使得资金 、人才不断向京津聚集。 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可能方案 完善京津对环京津贫困带的环境补偿机制 中央政府为环京津贫困带的基本建设提供转移支付 通过产业政策降低市场进入壁垒 京津冀一体化问题 京津产业结构的趋同化 京津对河北省资源的极化或回流效应 京津扩散效应局限于冀东北地区和山东 , 冀东北和冀中南地区经济差距扩大 河北省的战略意图 壮大河北省自身经济实力 , 迫使京津主动与河北对接 重点发展石家庄增长极 , 提高本省城市首位度 , 使其成为京津冀地区的第三极 加快发展冀中地区 , 试图实现环京津与环石家庄城市圈的对接 环渤海经济圈问题 自 1985年以来 ,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 并未出现更加紧密的趋势。 渤海周围的城市各有自己的经济腹地 , 青岛 、大连 、 天津 、 秦皇岛 、 京唐港等城市之间产业缺乏互补性。 在历史上 , 这些城市之间没有相对稳定的大宗物流。 四、中国全局性产业布局失衡的解释 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 克鲁格曼的国际分工和区域分工理论 ( 1) 规模经济: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单个厂商规模扩大导致的成本降低 ( 内部经济 ) , 二是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导致的成本降低 ( 外部经济 )。 ( 2) 内部经济和比较优势: 如果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有相似的资本 劳动比率 , 则内部规模经济所引起的收益递增 , 将使两地区间发展 行业内贸易 ( 如制造品与制造品之间 )。 而哪个地区生产哪种产品由历史因素或偶然事件决定 , 事先不可预测。 这种贸易模式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无关。 如果两地区的资本 劳动比率差异很大 , 则两地区将发展 行业间贸易( 如制造品和粮食之间 ) , 这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说仍然适用。 ( 3) 外部经济对区域分工的影响 外部经济 , 即产业集聚为什么可以导致收益递增。 厂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有助于知识外溢 例子:中关村 外部经济对区域分工的影响: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产业分工格局 , 即使有些地区拥有潜在的低成本优势 ,照样不能改变产业布局。 价格 , 成本 汽车的生产量和需求量 D AC东部 AC西部 P1 1 2 Q1 C0 可见 , 由历史因素决定的外部经济发挥了多么大的潜在作用 , 它使一些已经形成的产业布局得以持续下去 , 即使这些地区已经不再拥有比较优势。 价格 , 成本 汽车的生产量和需求量 D全国 AC东部 AC西部 P1 1 2 C0 P2 D西部 外部经济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和 “ 幼稚工业 ” 的保护 如果西部地区禁止沿海生产的汽车进入市场 , 它就会有能力以更低的价格 P2来供给本地市场 动态收益递增: 学习曲线说明一个地区工业的累积产出越大 , 其单位成本也就越低。 一个在产业上具有广泛经验的地区 ( L) 比没有经验的地区具有更低的单位成本 , 即使后者的学习曲线 ( L*) 由于较低的工资等原因而更低。 单位成本 累积产量 D L L* C1 1 2 QL C*0  资本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快将会降低成本 、 提高利润率;资本周转速度慢将会提高成本 、 降低利润率。 发达地区资本周转速度快;落后地区资本周转速度慢。 资本周转速度可以将 “ 回流效应 ” 的所有因素集中体现在一个指标上 , 可与回流效应结合起来解释反梯度转移。 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原因 地方政府财政困难 → 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加重 → 进入壁垒提高 → 资本难以流向落后地区 地方政府缺乏制度变迁动力 → 人力资本定价低 → 劳动要素难以流向落后地区  发达地区民营企业如何突破进入壁垒 以浙江吉利集团为例 市场性壁垒 ( 贝恩 ) :规模经济壁垒 、 产品差别化壁垒 、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管制性壁垒 ( 施蒂格勒 ) :对新建工厂和投资项目的审批 , 对贷款和筹资融资额度的特批许可 , 对进出口原料和设备的许可证的审批 , 对稀缺原材料采购的限制 ,对某些产品的市场特许权的设立  吉利集团对进入壁垒的消解 规模经济壁垒的消解: 资本来源:自我积累 、 零库存 +代保管 技术来源:模仿 +局部创新 产品差别化壁垒的消解:定位于经济型汽车 、 民族工业 绝对成本优势壁垒的消解:管理创新。 先建立小型改装厂并分期建设 , 根据需求的扩张扩大产量 , 最后形成整车 管制性壁垒的消解:通过合资借用其他厂家的许可证  不同进入壁垒的关系 在转形经济特定的体制环境中 , 管制性壁垒对市场性壁垒有部分替代效应。 这使得民营企业只要突破了管制性进入壁垒 , 便会面临一个远低于一般市场经济环境要求的市场性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