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矿提升设备选型设计_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般为 11月到次年 3月。 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 (1964),年最小降雨量 (1966),年平均降雨量,月最大降雨量 366mm(1971年 6月 ),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约占年降雨量的50%。 蒸发量:年最大蒸发量 (1959),年最小蒸发量 (1964),月最大蒸发量 408mm(1959 年 7 月 ),月最小蒸发量 (1957 年 1 月 ) 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最大风速 24m/s,平均风速。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6 页 平均绝对湿度 ,平均相对湿度 67%,最大冻土深度 14cm(1977 年 1月 30日 )。 据有关资料记载,平顶山周围历史上发生有感地震 27 次,最高震级 级( 1924 年 2月 4日) ,震中烈度 7级,其余为 ~ 级( 1960 至 1996)。 矿区地处地震烈度区Ⅵ度区。 井田范围 五矿井田位于平顶山市西部,东临七矿,北临六矿,西临香山公司(九矿),先后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投产,香山公司资源已经枯竭,其余两矿正在生产,无越界开采现象。 平顶山中部煤田总体规划和平顶山五矿计划任务书于 1956 年 10 月批准通过,设计的井田范围:己 15 煤层北部以 650 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南部以锅底山正断层, 250 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西部以 F10 及次生断层为界;东部以 43 号勘探线为界。 井田东西走向长约为 公里,南北倾向长约为 公里,井田面积约为 平方公里。 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 己 15 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砂锅窑砂岩 (K5)39~ 81m,平均 60m。 时有炭质泥岩伪顶,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厚 5~ 10m,老顶为中粒砂岩,厚 10~ 20m;伪顶为炭质泥岩,底板即己 1617 煤层之顶板。 己 16- 17 煤层直接顶底板多为中粒砂岩,局部为沙质泥岩或薄层状泥岩,抗压强度一般大于 600kg/cm2岩石的完整性稳定性较好,顶板易于管理,底板一般不易发生底鼓。 序号 煤层名称 煤层厚度( m) 最小~最大 平均 平均 可采 厚度 煤层 倾角 间距 ( m) 硬度 ( f) 容重 ( t/ m3) 煤层稳 定程度 顶底板岩性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7 页 表11 煤层特征表 .6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情况 在勘探过程中共采瓦斯样 15 个,其中合格 3个可作为参考,分析结果己 15煤 300m 以上为 N2及 N2— CO2带, CH4含量达 8 m3 /t, 300 以下多为 N2— CH4,CH4含量为 m3 /t,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范围的规定,本 井田中己 16- 17煤层中的沼气含量一般小于 8 m3 /t。 但应注意瓦斯含量由浅向深部增加的趋势。 目前,该矿为高突矿井。 煤尘爆炸性试验结果,煤尘不易自燃,具有爆炸危险性。 井田内恒温带深度约为 23m,温度为 ℃,井田内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地温梯度 ℃ /100m,浅部地温梯度较深部高。 地温局部地方偏高。 煤尘、煤质特征 本区含煤地层平均厚度为 789m, 含煤 8l 层,常见 43 层,煤层总厚约 27m,含煤系数为%左右。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 9层,其中庚 已 16- 1戊 戊 9- 丁 5- 6为主要可采煤层,己 1己 1丙 3为局部可采煤层,庚 21为偶尔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总厚为 ,可采系数 %左右。 煤岩层总体走向 SE130186。 ~ 155186。 ,倾向 N40186。 ~ 45186。 E,倾角 5186。 ~ 30186。 ,一般15186。 左右。 为提高煤层对比的可靠程度,在前 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了岩相旋回及沉积间距、岩性、岩矿、标志层、古生物化石和煤岩层物理性质等综合对比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七个煤顶板 底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己 15 ~ 4~ 18 85 中硬 稳定 泥岩粉砂岩 泥岩细砂岩 2 己 16- 17 ~ 8~ 18 中硬 较稳定 泥岩细砂岩 泥岩、砂岩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8 页 段和九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的对比问题。 现将各主要可采煤层的特征自上而下介绍如下: 己 15煤层 位 于山西组下部,上距砂锅窑砂岩 (K5)39~ 81m,平均 60m。 时有炭质泥岩伪顶,直接顶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厚 5~ 10m,老顶为中粒砂岩,厚 10~ 20m;伪顶为炭质泥岩,底板即己 1617煤层之顶板。 己 15煤层厚 ~ ,平均。 煤呈块状、鳞片状、粒状,煤层结构简单,区内未见夹矸。 己 1617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砂锅窑砂岩 (K5)46~ 199m,平均 145m,距己 15煤层 2~165m,平均 85m。 时有厚约 ~ 的炭质泥岩伪顶,直接顶板为厚约 10m 的泥岩和细砂岩互层,老顶为 5~ 8m的细~中粒砂岩;底板为厚 ~ 10m的泥岩或砂质泥岩,致密坚硬。 己 16- 17煤层厚 ~ ,平均 ,个别煤厚异常点属断层影响所致。 煤多呈块状、粒状、间或有鳞片状,易碎为粉末。 含夹矸 1~ 3层,多数为一层,属结构简单型煤层。 井田内大部地段己 1617煤层为合层,仅局部地段分叉为二层, 夹矸厚度 ~ ,平均。 己 15 煤层:黑色,玻璃光泽,条带状结构,局部为线理状、透镜状或鳞片状结构层状构造,硬度 1~ 2。 己 16- 17 煤层:黑色,玻璃光泽,多具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结构疏松,易成粉末。 平坦状或参差状断口,硬度 1~ 2。 平均容重 t/m3,据筛分试验结果,粉煤多达 75%以上。 散煤容重为。 煤质情况详见煤的工业分析表 12。 表 12 煤的工业分析表 序 号 煤层名称 牌 号 水分 ( %) W 灰分 ( %) A 挥发份( %) V 含磷量( %) P 含硫量( %) S 发热量( MJ/kg)Q 备 注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9 页 言 : 设计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设计规程、煤矿井下供电设计技术规定。 设计遵循煤炭工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在保证供电安全可靠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用最佳方案。 设备选型时,应采用定型的成套设备,尽量采用新技术、新产品,积极 采取措施减少电能损耗,节约能源。 设计质量要确保技术的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安全适应性。 第二章 矿井提升设备 2. 1 主提升设备选型计算 (一) 设计依据 主井提升设备原始条件: 矿井年产量: 100 万吨/年 矿井工作制:年工作天数 300 天,天工作小时数 14 小时。 矿井开采水平: 第一水平: 210 米 ; 1 己 15 A 2 己 16- 17 A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10 页 第二水平: 380 米 ; (主井二水平不采用井筒延伸方法) 卸载水平与井口高差 18 米 装载水平与井底运输水平高差 22 米 煤的松散容重 吨/米 3 提升方式:双箕斗同时装卸,井底有煤仓,能实现自动定量装煤。 矿井电压等级: 6000 伏 井筒直径: .6 米 井口周围地形平坦,不影响提升机布置。 副井提升设备原始条件: 矸石产量(按煤产量的 %计算): 500 吨/日 矸石容重: 吨/米 3 各生产水平井深及服务年限: 第一水平: 350 米 ; 23 年 第二水平: 420 米 ; 40 年 最大班下井工人数: 700 人 采用矿车类型及规格: 吨固定车箱式矿车 每班下井材料: ( 1)坑木: 9 米 3/千 吨 ( 2)金属支柱: 5 吨 ( 3)料石: 4 次 (其中料石 r= 吨/米 3) ( 4)其它: 6 次 提升方式:双罐笼提升 井上下车场形式:刀把式车场 矿井电压等级: 6000 伏 井口周围地形:平坦 (二)提升容器选择 确定经济提升速度 V=() 577 =取: Vm=8m/s,α 1=计算一次提升循环时间 : Tx =81 + 5778 + 10+ 8= 根据矿井年产量和一次提升循环时间即可求出一次提升量。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11 页 Qj= 4 5 0 0 0 0 1 .2 1 .2 9 8 .13 6 0 0 3 3 0 1 6= 据此提升容器选择 JDS4/55 4Y 型标准多绳箕斗(钢丝绳罐道),箕斗自重 QZ=6500kg(含连接装置) ,载重量 Q=4000kg,提升钢丝绳 4根,平衡尾绳 2 根,钢丝绳间距 300mm 钢丝绳选择 绳端荷重 Qd=QZ+Q=6500+4000=10500kg 钢丝绳悬垂长度 Hc=HHZ+Hh+HX+Hg+Hr++e=57730++12+++ +5= 式中: Hg 过卷高度 Hg= Hh 尾绳环高度 Hh=Hg++2S=++2 = Hr 容器高度 Hr= RT天轮半径 e上下天轮垂直距离 e=5m S提升容器中心距 HX 卸载高度 HX=12m 首绳单位长度重量计算 PK180。 =110()BcQnHm d=1050011 0 16 74 ( 59 3. 1)7=式中:δ B— 钢丝绳计算抗拉强度,取 1670MPa m— 钢丝绳安全系数,取 7 根据以上计算,首绳选用 22ZAB6V 30+FC1670307型钢丝绳左右捻各两根。 其技术参数如下:钢丝绳直径 dk=22mm,钢丝破断拉力总和 Qq=307200N,钢丝绳单位长度质量为Pk=。 尾绳单位长度重量计算 qk180。 =nn Pk=42 =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 论 文 ) 第 12 页 式中: n— 首绳钢丝绳根数 n=4 n180。 — 尾绳钢丝绳根数 n180。 =2 根据以上计算,尾绳选用 88 15NATP8 4 71360型扁钢丝绳 2根,单重 q=。 主导轮直径 D180。 ≥ 90d=90 22=1980( mm) 最大静拉力和最大静拉力差 最大静拉力: Fj=Q+Qc+nPkHc=6500+4000+4 =15150kg 最大静张力差: Fc=Q=4000kg 据此主井提升装置 选用 4( I) E型落地式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其主要技术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