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参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之间; ( 2) 如果直坡段的长度不够长则应该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 曲线,这样要求对行车有利; ( 3) 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了使增重与减重间缓和过度,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段。 图 31 竖曲线计算图 竖曲线计算 例如: 变坡点 1 桩号 K0+280:高程为 , %%, ii ,取mR 3000 , 满足视距要求 (如计算图 31), %%)(% ,设计 曲线 为 凸 形竖曲线 mRL , mLT , mRT 22 变坡点 高程: += 起点桩号: 5 002 8 00 KTK ; 起点高程: 7 40 5 7 2 6 7 终点桩号: 0 002 8 00 KTK ; 终点高程: 7 00 2 3 2 6 7 由此可以计算竖曲线段各桩号改正后的设计高程。 纵坡设计 具体的纵断面设计,坡度坡长等详见附图 中 纵断面设计图 和竖曲线表。 4 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基本要求 横断面的设计,应使道路 横断面布置及几何尺寸满足交通环境、用地经济、城市面貌等要求。 路基是支撑路面,形成连续行车道的带状土、石结构物。 它既要承受路面传来的车辆荷载,又要承受大自然因素的作用。 因此,路基横断面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路基的断面形式和尺寸应根据道路的等级、设计标准和设计任务书的规定以及道路的使用要求,结合具体条件确定; 为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使路基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不致产生不允许的变形,在路基的整体结构中还必须包括各种附属设施; 路基设计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在取土、弃土,取土坑位置、排 水设计等方面与农田改土、农田水利、灌溉沟渠等相配合,尽量减少废土占地,防止水土流水和淤塞河道。 在设计路线内,每 20 m设计一个横断面,具体设置见路基横断面图。 横断面需标注的内容:土路肩的高程,土路肩边缘距路中线的距离,边沟底的中心高程,边沟底中心距路中线的距离,路中心线的设计高程与地面高程的高差 T 或W,填方面积 AT,挖方面积 AW。 最后,根据纵断面设计资料,按设计标高,在路基设计表上逐桩进行计算,完成路基设计表。 具体结果见附图中路基设计表。 横断面的布置 选用典型横断面应注意的问题简述如下: ( 1)一般路堤:当填土高度小于最小填土高度 ,为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除路面路肩和边坡地面水的需要,应设置边沟; ( 2)挖方路基:路堑路段均设置边沟。 开挖路堑所废弃的土石方,应弃置于下侧坡顶外并做成规则形状的弃土堆;当挖方高度较大或土质变化处,边坡应随之做成折线形或台阶式边坡以保证稳定; ( 3) 半填半挖路基:若地面坡度较大,为保证填土的稳定,将地面挖成台阶形。 台阶的高度视填料性质和施工方法而定,挖方部分与一般路堑相同。 它可以减少土石方数量,保持土石方数量横向平衡,是比较经济的断面形式。 公路路基 横断面 《标准》规定我国路基横断面按照公路性质及等级不同可有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两大类。 本路段采用整体式断面。 超高与加宽设计 超高计算 为了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这就是曲线上的超高。 合理的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当汽车等速行驶时,圆曲线上产生的离心力是常数,而在回旋线上行驶则因回旋曲率是变化的,其离心力也是变化的。 因此,超高横坡度在圆曲线上应该是圆曲 线半径相适应的全超高,在缓和曲线上应是逐渐变化的超高。 这段从直线上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上的单向横坡的路段,称作超高缓和段或超高过渡段。 该段公路是 山 区 二 级公路, 不设 中央分隔带。 其超高过渡方式有三种: 绕 内侧边缘旋转 先将外侧车道绕 路中线旋转 ,待 达 到与内侧车行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 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绕中 线 旋转 先 将 外 侧车道 饶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绕 外边缘 旋转 先 将 外侧车道绕外边缘旋转,与此同时,内侧车 道随中线的降低而相应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该段公路 为新建公路故宜采用 绕 内侧边缘旋转,有利于路基纵向排水。 平曲线上的加宽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轨迹半径不同,其中以内轮轨迹半径为最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对于半径大于 250米的圆曲线,由于其加宽值甚小,可以不加宽。 由三条以上的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各级公路路面加宽后,路基也应相应的加宽。 分道行驶公路,当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其内侧 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车道的加宽值。 设计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其差值。 为了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 在加宽缓和段上,路面具有逐渐变化的宽度。 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5 路基设计 概述 公路路基是路面的基础,承受着本身土体的自重和路面结构的重量,同时还承受由路面传递下来的行车荷载,路基是公路的承重主体。 路基的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和地理情况),并结合施工条件进行设计。 在设计前应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 、地形、气象等资料,在山岭重丘区要特别注意地形和地质条件的影响。 选择适当的路基断面形式,边坡坡度及防治病害的措施。 在平原微丘区应注意最小填土高度,并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 既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的地面和地下水,必须采取拦截或排除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结合路面排水,做好综合排水设计,形成完整的排水的设计。 路基设计应兼顾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需要,在取土、弃土、取土坑、弃土堆设置、排水设计等方面与农田改土,农田水利,灌溉沟渠等向配合,应尽量减少废土占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 公路 路基属于带状结构,随着天然地面的高低起伏,标高不同,路基设计需根据路线平、纵、横设计,精心布置,确定标高,为路面结构提供具有足够宽度的平顺基面。 公路路基的基本要求 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应根据使用要求和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水文和材料的情况等)并结合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既应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经济合理。 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地面和地下水,必须采取拦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结合路面排水,应做好综合排水设计,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路基综合设计应包括边坡稳定性、支挡、防护、排水等几个方面,此外还应考 虑到施工、养护、维修、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路基土的压实标准 在道路路基建筑工程中,常会遇到天然土层强度较低,在汽车和在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沉降,从而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 尤其是当天然土基标高不够,需要取土填高路基时,新填土的抗剪强度很低,压缩性也非常大且不均匀,水稳定性也很差。 因此,路堤填土需要分层压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密实度。 土质路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需检验路基顶面工作区内天然状态土的密实度,该密实度通常低于设计要求,必要时应开挖后再分层压实,使之达到一定的密实度。 分层压实的路基顶面能防止 水分干湿作用引起的自然沉降和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产生的压实变形,确保路面的使用品质和使用寿命。 除设计文件有规定外,一般路基土的压实程度,随填土的深度的变化而不同; 针对不同路基的不同情况,我国的设计规范规定要有不同的压室标准,压实度是以应达到的干密度的绝对值与标准击实法得到的最大干密度之比值的百分率。 路基压实类型有重型和轻型,其压实标准不同分别如表 51 和 52 所示 : 表 51 路基压实度(轻型)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 m) 压实度( %) 高级、一级路面 其它路面 填方 路堤 上路床 0~30 —— ≥ 95 下路床 30~80 ≥ 98 ≥ 95 上路堤 80~150 ≥ 95 ≥ 90 下路堤 ≥ 150 ≥ 90 ≥ 90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 ≥ 95 表 52 路基压实度(重型)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 m) 压实度( %) 高级、一级路面 其它路面 填 方 路 堤 上路床 0~30 ≥ 95 ≥ 93 下路床 30~80 ≥ 95 ≥ 93 上路堤 80~150 ≥ 93 ≥ 90 下路堤 ≥ 150 ≥ 90 ≥ 90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 95 ≥ 93 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及涵长计算 路基土石方工程是公路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 在公路工程量中占有很大比重。 土石方工程数量又是公路方案评价和比选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 土石方计算与调配的主要任务是计算路基土石方工程数量,合理进行土石方调配,并计算土石方的远量,为编制公路概预算、公路施工组织、施工计量提供依据。 横断面面积计算 该路段横断面设计采用 积距法 , 积距法的原理是:按单位宽度 b,把断面积切割成若干梯形与三角形条块,则每一小块面积为其平均高度 hi 与 b 的乘积。 即 11A bh , 22A bh , „„ , nnA bh。 ( 51) 总面积为 1 2 3 1 2n n iA A A A A b h b h b h b h ( 52) 土石方数量计算 路基土石方计算工作量较大,加之路基是填挖变化的不规则性,要精确计算土石方体积是十分困难的,在工程上通常采用近似计算。 本设计将采用平均断面法计算: 假定 两相邻断面间为一棱柱体,按平均断面法计算,其公式为: 12( ) / 2v A A L ( 53) 式中: 1A , 2A ——两相邻断面的断面面积 L——两相邻断面的间距,即两相邻断面的桩号差 调配的原则 在半填半挖断面中,应首先考虑在本段内移挖作填进行横向平衡,然后再做纵向调配,以减少总的运输量; 路基填方如需路外借方,应 结合地形、农田灌溉等情况选择借方地点; 综合考虑施工方法、运输条件、施工机械化程度和地形情况选用合理的经济运距; 在在不同的土方和石方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进行调配,以保证路基稳定; 为使调配合理,必须根据地形情况和施工条件,选用适当的运输方式,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用于分析工程用土量是调运还是外借; 土方调配移挖作填固然要考虑经济运距的问题,但这不是唯一的因素,还要考虑弃方或借方占地,及对农业的影响。 调配的方法 土石方调配方法有多种,如累积曲线法、调配图法及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等,本 设计采用土石方计算表调配法。 首先进行横向调配,满足本桩号利用的需要,然后计算挖余和填缺的数量。 根据挖余和填缺的分布情况,可以大致看出调运的方向和数量,结合纵坡的情况和经济运距对利用方进行纵向调配,而后填方若有不足或挖余未尽利用,再选用废方或借土的合适地点,确定借方或废方数量。 调配的结果示于土石方数量表上,并可按下式复核: 横向调运 +纵向调运 +借方=填方; 横向调运 +纵向调运 +弃方=挖方; 挖方 +借方=填方 +弃方。 最后算得计价土石方数量,即:计价土石方数量=挖方数量 +借方数量。 、 涵长计算 本设计在 K0+200处分别设钢筋混凝土圆管涵一道 路基边坡无变坡 ① 路中线左侧涵长 L1=( B1+( H1— a) m+c) /( 1+im) 对本设计 K0+200 涵洞 L1= ② 路中线右侧涵长 L2=B2+(H2— b)m+c/( 1— im) 对本设计 K0+200 涵洞 L2= ③ 涵长 L=L1+L2 对本设计 K0+200 涵洞 L= 式中: B B2— 路基左、右两侧宽度值(包括弯道处加宽) ( m) a— 涵洞进口帽石面至基础顶面(即进水口)高度( m) b— 涵洞出口帽石面至基础顶面(即出水口)高度( m) c— 帽石顶面宽度( m) 1: m— 路基边坡坡度(通常为 1: ) H H2— 路基左、右侧边缘设计高与涵洞中心基础顶面标高之高差( m) i—涵洞底部坡度。 6 路面设计 概述 路面的作用及要求 路面是路基顶面上各种材料或混合料分层修筑的供车辆行驶的一种层状结构物,路面是直接为汽车服务的,路面状况对道路运输关系极大。 因此路面工程是道路工程的主要内容,从经济上 说,路面造价在整个道路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有的高等级的公路预算中,路面的造价可占整个道路造价的 80%,修筑路面。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参考(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