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虚阳盛亦发热,阳衰阴盛亦恶寒。 总之, 寒为阴象,热为阳征。 通过询问病人恶寒发热的状况,就可以辨别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的盛衰。 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 如有寒热,就必须问清恶寒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问清寒热的轻重、出现的时间、寒热的特点及寒热的兼症等。 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 的反映。 由于外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故又有恶寒重发热轻与恶寒轻发热重的不同。 外感风寒常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 因寒邪束表伤阳,所以表现为寒性反应为主的恶寒重。 寒性收引凝滞,使卫阳郁闭不宣,所以发热,且常伴有头身痛、无汗、脉浮紧等症状。 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 ,因风热为阳邪,阳邪致病则阳盛,故发热重。 风热袭表,卫外不固,腠理开泄,所以微恶风寒,并常兼见口渴、自汗、脉浮数等症。 表证寒热的轻重,不仅与病邪性质有关,而且与正气的盛衰亦有密切关系。 如邪轻正衰的,恶寒发热常较轻;邪正俱盛的恶寒发热多较 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在疾病过程中,病人 唯感 畏寒而不发热,多属虚寒证。 阳气虚于内,阳虚则寒,不能温煦肌表,故同时并见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喜着衣被等虚寒证的表现。 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伤,也可见畏寒或病变部位冷痛,此即所谓 “ 阴盛则寒 ”。 发热不恶寒而但恶热,临床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 1) 壮热 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称为壮热。 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热证。 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故热势鸱张,此即所谓 “ 阳盛则热。 ” 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 2) 潮热 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一般多在下午)者,即为潮热。 临床常见有三种情况: 阴虚潮热: 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 “ 阴虚生内热 ” ,且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故又称 “ 骨蒸潮热。 ” 常兼见盗汗、颧赤、口咽干燥、舌红少津等症。 湿温潮热: 以午后热甚,身热不扬为特征。 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热难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多伴有胸闷呕恶、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苔腻等症。 阳明潮热: 是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因其常于日哺阳明旺时而 热甚,故又称 “ 日哺潮热 ”。 常兼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手足汗出,舌苔黄燥、甚则生芒刺等症。 ( 3) 长期低热 指发热日期较长,而热度仅较正常体温稍高(一般不超过 38摄氏度),或仅病人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高者。 长期低热的病机是复杂的。 除上述阴虚潮热或暑夏季节的发热(即所谓 “ 疰夏 ” )可能表现为长期低热外,还有气虚引起的长期低热,称为 “ 气虚发热 ”。 气虚发热,除表现为发热日久不止和热度不高以外,还可见面色 白、食少乏力、短气懒言、劳倦则甚、舌淡、脉虚弱等症,多因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为热。 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发无定时,称为 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 的特征,常兼见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不欲饮食、脉弦等,属少阳证。 为邪气虽不太盛,正气确也不强,邪气既不能侵入于里,正气也不能祛邪使之出表,正邪交争的表现。 若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一日一次或二三日一次者,则为疟疾。 由于疟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故其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并常有头痛欲裂、汗出热退、持续反复、经久不愈的特点。 (二)问汗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即所谓 “ 阳加于阴谓之 汗 ”。 出汗的病变,在外感证和内伤证中都可以见到。 表证是病位在肌表,了解表证有汗与无汗,往往可以分辨感受外邪的性质和正气的盛衰。 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 ,如伤寒表实证之类,寒主收敛,使腠理致密,汗孔闭塞所致; 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 之类;又如外感风热,以及卫阳虚弱,复感外邪的表证,都可以见到出汗,因风性开泄,热性升散,均可使腠理疏松而汗出。 若卫阳素虚,肌表不固,则更易汗出。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 虚损的症状。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 谓之盗汗,多因阴虚,阳热亢盛,蒸发阴津而致,故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咽干燥等症。 汗出量多,津液大泄,又称为 “ 大汗 ” 和 “ 脱汗 ” ,其病变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若汗出蒸蒸,并见高热不已,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是为阳热内盛迫汗外泄的实热证;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则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津随气泄的危候。 先见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之汗出的为战汗。 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 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候。 此外,有因 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 郁蒸所致、汗出仅限于头部的 头汗。 若见老年人气喘的头额汗出,则多为虚证。 若为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含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象。 还有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或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 的半侧身体出汗 ,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 还有阴经郁热熏蒸所致的 手足心汗 出,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所致的独见于 心胸部多汗 等。 临床上除应辨别以上各种汗症外,还应注意辨别冷汗与热汗。 冷 汗多因阳虚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所致;热汗多由外感风热或内热蒸迫所引起。 (三)问头身 头为诸阳之会,腑为髓之海,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大都与头部有联系,尤其是三阳经,直接循行于头部。 某些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火,以及痰浊、瘀血阻滞或上扰清阳,所引起的头痛多为实证。 气血精液亏损,不能上荣于头,致使脑海空虚,也可以发生头痛,则属于虚证。 凡头痛之在于经脉者,可根据经络的分布,以确定其病位之所在。 如 头项痛属太阳经,前额痛属阳明经,头侧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 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风寒湿邪的侵袭,阻碍气血运行所引起。 疼痛独见于足跟,甚则掣及腰脊者,多属肾虚。 (四)问疼痛 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发生于患病机体的各个部位。 其形成,有因实而致痛的,如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虫积食积等;也有因虚致痛的,如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 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不同,故疼痛的性质特点也不同。 ( 1)胀痛 胀痛,即胀且痛者,多属气滞。 在很多部位都可以出现,以胸、脘、腹部为最多,如胃脘胀痛,多见于中焦寒凝气滞;胸胁胀痛,多见于肝郁气滞;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 2)重痛 疼痛并有沉重的感觉称为重痛,多为湿滞经脉所致。 常见于头部、四肢及腰部,如头沉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等。 ( 3)刺痛 刺痛即疼痛如针刺。 是瘀血疼痛的特点之一,以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出现为多。 ( 4)绞痛 痛如绞割,是为绞痛。 多因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 如心血瘀阻引起的真心痛,蛔虫上窜引起的脘腹痛,石淋引起的小腹痛等。 ( 5)灼痛 痛有灼热感而喜凉为灼痛。 常见于两胁或脘部。 多由于火 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所致。 ( 6)冷痛 痛有冷感而喜暖的为冷痛。 常见于头、腰、脘腹部的疼痛,多因寒邪阻络或为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 7)隐痛 疼痛不剧烈,可以忍耐,却绵绵不休,持续时问较长,一般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 多见于头、脘、腹、腰部的虚性疼痛。 ( 8)掣痛 抽掣或牵引而痛,即为掣痛,多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问痛,除询问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外,还应询问疼痛持续的时间、喜按还是拒按。 一般来说,新病疼痛,持续不解,或痛而拒按 ,多属实证;久病疼痛,时有缓止,或痛而喜按,则多见于虚证。 由于机体的各个部位总是与一定的脏腑经络相联系,所以分辨疼痛的部位,对于了解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就有一定的意义。 ( 1)胸痛 ( 2)胁痛 ( 3)脘痛 脘,指上腹,是胃所在部位,又称 “ 胃脘 ”。 ( 4)腹痛 腹部分 大腹、小腹、少腹 三部分。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肝经经脉所过。 就其疼痛的不同部位,可以察知其所属的不同脏腑。 腹痛,有虚有实,如寒 凝、热结、气滞、血瘀、食滞、虫积等,多为实证;至于气虚、血虚、虚寒等,概属虚证。 ( 5)腰痛 腰为肾之府, 腰痛多见于肾的病变。 因风、寒、湿邪阻塞经脉者,或瘀血阻络者均为 实证 ;因肾精气不足或阴阳虚损不能温煦、滋养而致者则 为虚证。 (五)问饮食口味 应注意询问口干渴与否、饮食多少、食欲食量、喜进冷热以及口中的异常味觉和气味等。 口渴与否,常反映着人体津液的盛衰及输布状况。 在病变过程中口不渴,标志着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或是没有明显的热邪;若口渴,则多提示津液损伤,或因津液内停不能 气化上承所致。 应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的多少及有关兼症加以分析辨别。 一般说,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 ;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 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 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 口渴而不多饮 ,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入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了解患者食欲状况、进食多少,对于判断病体的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预后转归,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食欲减退或不欲食,胃纳呆滞, 多是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 若食少见于久病,兼有面色萎 黄、形瘦、倦怠等症者,屑脾胃虚弱;而食少伴有胸闷、腹胀、肢体困重、舌苔厚腻者, 则多是脾湿不运。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 “ 恶食 ” ,多见于伤食。 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应, 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 厌油腻厚味, 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证。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 胃火炽盛, 腐熟太过所致;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多因 胃阴不足 ,虚火上扰所致;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消化不好,属 胃强脾弱。 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往往是虫积 的征象,尤多见于小儿。 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 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 “ 除中 ” ,也是 “ 回光返照 ” 的征兆之一。 主要是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 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 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 ;口甜而腻, 多属脾胃湿热 ;口中泛酸, 多为肝胃蕴热 ;口中酸馊, 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六)问二便 大便就其性状而言,除正常者外,不外干 和稀两种情况。 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次减少,称为便秘,多是热结肠道,或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以致大肠燥化太过,传导不行所致;大便稀软不成形,甚则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相对缩短,称为 溏泄或泄泻,常见于 脾失健运,小肠不能分清别浊,水湿直趋大肠的病证;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稀,多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水粪夹杂,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多为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泻下黄糜,多属大肠湿热;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酸腐臭秽,多是伤食积滞;老年人大便不干不稀,而只是排便困难的,多属气虚。 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的,多 是热迫直肠; 大便滑脱不禁,肛门有下坠感甚或脱肛的,多见于 脾虚下陷的久泄; 里急后重,多见于 痢疾; 大便溏泄不爽,多是肝失疏泄的表现;便色黑如柏油而大便反易,多属瘀血;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者多为伤食,泻后痛不减者多是肝郁脾虚。 尿量过多,其病在肾,多属虚寒,也常见于消渴证。 小便短少,既可由于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太过损伤津液,以致化源不足所致,也常见于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病证。 小便不畅, 点滴而出为癃 ;小便不通, 点滴不出的为闭 ,一般统称为 “ 癃闭 ” ,若因湿热下 注,或瘀血、结石阻塞者,多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津液内虚者,多属虚证。 小便次数增多,为小便频数,短赤而急迫的,多属下焦湿热;量多而色清的,多属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涩少,常是阴虚内热。 小便数而大便硬,多是脾约病。 小便次数减少,除属津液亏耗,化源不足外,还常见于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的病证。 小便时尿道疼痛,并常伴有急迫、艰涩、灼热等感觉的,多是湿热下注的淋证;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尿后余沥不尽,不自主地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尿滴沥,称为 “ 尿失禁 ” ,多属肾气不固, 若伴见神志昏迷,则多是危重证候。 睡中不自主排尿,是为遗尿,多属肾气不足的虚证。 (七)问睡眠 询问睡眠的异常变化,常可了解机体的阴阳盛衰。 临床常见的睡眠异常主要有失眠与嗜睡两种。 又称 “ 不寐 ” 或 “ 不得眠 ” ,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时时惊醒睡而不安稳,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证候 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称为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困滞的病证。 (八)问耳目 、耳聋的临床意义。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诊断基础(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的用法用量 及使用注意事项 不可内服:水银、红粉、白降丹、生雪上一支蒿; 内服慎用:雄黄、轻粉、生川乌、生草乌、斑蝥、生白附子、生藤黄; 青光眼、高血压及心动过速者禁用:洋金花; 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雪上一支蒿; 炮制后使用: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白附子; 炮制后入丸散:斑蝥、生马钱子、生甘遂。 ■ 矿物类:红粉、轻粉、雄黄、砒石、砒霜、水银、白降丹; ■ 动物类:斑蝥 、蟾酥、天仙子
~ 女性 ~ mmoL/24h 儿童 ~ mmoL/24h (二) 临床意义 ( 1)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 2)消耗性疾病 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 ( 1)疾病 严重进行性肌萎缩、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贫血、瘫痪、进行性肾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2)其他 碱中毒、肾衰竭等。 十二、尿尿酸 (一)简述 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产物
平均值 II 州河下游车家河断面 平均值 监测结果表明 : I(州河上游肖公庙断面)、 II(州河下游车家河断面)两断面各项目监测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20)中 III 类水域标准,地表水水域功能环境质量良好。 声环境质量现状 达县环境监测站于 2020 年 3 月 21 日对项目所在地区域声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共设 4 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位监测 3 次,即昼间
量相同药物的敏感不同,产生的作用与反应也不同。 中医学强调秉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临床上也存在不同种族对某药的治疗剂量相差多倍的现象。 第四节 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略) 第五节 中药不良反应症状与原因分析举例(略) 第六节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
熏蒸防霉技术 三、中成药的养护 应密闭贮存:散剂、胶剂、膏药、软膏、鼻用制剂、栓剂、凝胶剂 应密封贮存:丸剂、片剂、煎膏剂、合剂、颗粒剂、胶囊剂、糖浆剂、注射剂、酒剂、露剂 温度低于 30℃ 的剂型:胶囊剂、栓剂 遮光:软膏剂、注射剂、酊剂、流浸膏与浸膏剂、凝胶剂、眼用制剂 四、中国药典凡例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 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或严封
中国药品使用手册 中成药手册》 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 ■ 《全国中草药汇编》 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 第十四章 医疗器械基本知识 第一节 医疗器械概述 一、医疗器械的概念 ■ 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 需要的软件。 二、医疗器械的基本质量特性 安全性和有效性。 ■ 安全性包括电气安全、细菌感染和生物相容性安全。 三、 医疗器械产品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