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常见骨关节问题与保健之道精品讲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它會促進關節滑膜製造玻尿酸  葡萄糖胺本身也是一個抗氧化劑,因此口服葡萄糖胺補充劑,同時可以消除關節部位因為發炎所產生的過多自由基,降低發炎現象,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結果 葡萄糖胺的使用  醫學證據大多支持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的臨床療效,然而有些研究報告並無法支持,此前後不一致的結果,造成治療上的迷思  然而在七十多個國家,葡萄糖胺已被採用為治療因軟骨勞損而引起的關節炎  一般的建議量:每天服用 1500毫克 葡萄糖胺的種類 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四種葡萄糖胺:含鈉或含鉀的硫化葡萄糖胺、氯化葡萄糖胺及乙醯葡萄糖胺  年紀稍長可能有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層,以不含鈉離子的葡萄糖胺為宜  不同葡萄糖胺化合物,所含的純葡萄糖胺分子的含量比例不一樣,硫化葡萄糖胺,約含65%的葡萄糖胺分子,氯化葡萄糖胺則含75%的葡萄糖胺 藥物治療 —關節內注射  類固醇 —特別是單一關節急性發炎時,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軟骨的傷害,或引發關節感染  玻尿酸 —可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綢度和關節潤滑作用,每隔一個星期需注射三至五次,作用時間可維持半年 一年或三 六個月 玻尿酸  為關節軟骨細胞外基質的成分  它是由乙醯葡萄糖胺和尿甘酸所組成的長鏈多醣分子  它是關節滑液的主要成份之ㄧ,關節內的黏性及彈性便是由它來提供  隨著年紀的增長,關節腔內玻尿酸的分子會開始解體變短,濃度也會逐漸降低,使關節滑液彈性降低,這也是一種退化現象,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的半衰期約為正常人的一半,故其玻尿酸代謝速度較快 膝關節腔內玻尿酸注射  年齡較大且症狀較輕微的病患能得到明顯改善  若已明顯膝關節間隙消失或是骨骼開始磨損的話,便不建議使用玻尿酸療法  目前健保對玻尿酸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規範甚嚴,患者必須經復健或其他藥物治療六個月無效且未達置換人工關節的嚴重程度且年齡超過 60歲,健保才能給付  每週注射 1次, 1個療程共打 5次 玻尿酸關節注射劑使用的機轉  單純的黏彈性的補充:透過注射大分子的玻尿酸達到提高關節腔內玻尿酸的濃度,使關節滑液變得比較黏稠進而提高其吸收震動潤滑的功能,因而可保護軟骨不會繼續磨損、惡化  兼具結構修復的藥理活性及黏彈性的補充:具適當的分子量 (500730 kDa)使其並非單純只是關節腔的補充劑,還可以增加膝關節滑液的黏彈性,具修復關節結構及改善滑液膜的發炎反應等 注射玻尿酸效果  提供關節軟骨表面保護  改善關節軟組織攣縮  抑制關節軟骨變性變化  改善病患關節液的潤滑機能  直接注入退化的關節內,具有高度的保水性、黏彈性和潤滑作用,對關節軟骨有親和性,可覆蓋於軟骨表面保護軟骨,防止磨損及退化,更可藉由其特性,來抑制發炎反應,改善關節攣縮,增加關節活動 退化性關節炎 保守治療 (二 )  復健治療  熱療、電療的症狀治療  肌力訓練、伸張運動與姿勢訓練  輔助器具  頸圈、護腰、背架、護膝、拐杖、助行器等  體重控制 退化性膝關節炎 保健運動  坐姿,膝蓋盡量用力伸直,維持十秒鐘,再換另一隻腳;每日三回以上,每回二十下  一兩週以後可以在腳踝處綁上砂包來加強訓練,重量從半公斤逐漸增加到兩公斤,以不使症狀惡化為原則  平躺,大腿抬高四十五度,膝蓋盡量伸直,維持十秒鐘,再換另一隻腳;次數同上。 也可以使用砂包加強訓練 膝關節伸展運動 • 坐姿,膝蓋盡量用力伸直,維持十秒鐘,再換另一隻腳;每日三回以上,每回二十下 • 一兩週以後可以在腳踝處綁上砂包來加強訓練,重量從半公斤逐漸增加到兩公斤,以不使症狀惡化為原則 膝關節伸展運動 • 平躺,大腿抬高四十五度,膝蓋盡量伸直,維持十秒鐘,再換另一隻腳;次數同上。 也可以使用砂包加強訓練 • 平躺,膝窩下置一小毛巾捲,用力往下壓,做最後30度的伸直 大腿運動 • 向上抬腿運動 • 外展抬腿運動 • 內收抬腿運動 • 向後抬腿運動 體重控制  造成肥胖日益嚴重的原因:活動量降低、肥胖基因、飲食習慣  減重金三角:藥物、有氧運動、低熱量飲食  減肥運動建議量  減肥或維持體重的建議量 —每天至少 60分鐘的中等到激烈強度的運動  減肥後的體重維持或要繼續減肥的建議量 —每天至6090分鐘的中等到激烈強度的運動 退化性關節炎 手術治療一  當疼痛無法以保守治療控制時或日常生活能力日漸受限時便須考慮手術治療  關節鏡手術  修除磨損的軟骨、移除游離體、清洗關節  修復其他如半月狀軟骨或韌帶的傷害  矯正切骨術 脛骨近端截骨術、股骨遠端截骨術、脛骨粗隆截骨術  當軟骨磨損局限在一側致使關節變形時,除了可以改善關節受力外,還可刺激新軟骨生成 退化性關節炎 手術治療二  人工關節置換術  全關節置換 1972  半關節置換 1990  微創手術 (MIS) 2020 膝關節全關節置換 • 人工膝關節的構造的設計是由脛骨組件和股骨組件形成關節的構造,脛骨關節墊片(高分子量聚乙烯 )則使用卡式或鎖式固定在脛骨組件上 • 股骨組件是使用鈦、鈷與鉻合金製成,並有股骨滑車以改善髕骨移動軌跡。 脛骨組件則使用骨水泥固定在脛骨關節面上 膝關節半關節置換 陶瓷與金屬人工髖關節 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禁忌姿勢 • 雙腿勿交叉 • 雙腿勿屈曲過於 90度 • 雙腿勿太外旋及內轉 • 避免髖關節內旋及過度內收的動作 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 病因與症狀 • 起因:腳底的筋膜受到傷害引起腳底的疼痛。 痛點有時在腳跟,有時在腳底中間,有時在腳前方 • 症狀:往往在清早下床踩地時最痛。 照 X光,在年紀大的人,有時可見到腳跟骨的骨刺 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 治療 • 休息:少走、少站、不爬山、不光腳走路 • 藥物治療:口服或局部注射類固醇 • 物理治療:局部電熱療、按摩、 拉筋 等 • 震波治療 • 穿合適的鞋子(氣墊鞋)或使用鞋墊 其他問題 正常的骨代謝  人體的骨骼代謝作用旺盛,體內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骨代謝 (骨質吸收與形成 )  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骨代謝會接受各種相關的因素調解,使骨吸收和骨形成以不同的速度進行:  成長期 骨形成 骨吸收 —骨骼增長變粗  中年後 骨吸收 骨形成 —骨質流失 骨質疏鬆 年齡對骨質量的影響 何謂骨量。 骨密度。  骨量是指體內的骨礦質的含量  骨骼內所含的成分很多,最主要的礦物質成分是磷酸鈣,因此臨床上使用的骨量為所測得的鈣含量  正常人的骨量從胎兒開始隨著成長而增加,在 2030歲時達高峰,之後逐漸減少。 女性在停經時有一快速下降期, 70歲後不論男女都會再有明顯下降 骨質疏鬆症  四十歲以後,骨骼再吸收速度超過骨骼合成速度,使骨質流失,流失的速度太快時便造成骨質疏鬆症  骨骼逐漸中空  骨骼強度逐漸變弱,容易併發骨折  最常發生骨折的部位為脊椎、腕骨及髖骨,進而併發疼痛、駝背、身高變矮、脊椎側彎、關節變形等 骨骼強度的決定因素  骨量的大小 (骨質密度 )—充足的建材  骨內礦物質主要為磷酸鈣,它與骨骼膠原緊密結合,排列規則於骨元內各骨板層間,提供骨骼抗壓力強度,骨基質中的膠原纖維則可提供抗張力強度  骨品質的優劣 —良好的設計及建造  骨骼的架構 (長度、橫切面大小、骨皮質厚度等 )  骨代謝速率  骨板的排列情形與骨礦化情形  骨基質的品質及發生交叉連結的情形 骨質疏鬆症 類型  原發型骨質疏鬆症  停經後 骨質疏鬆症:雌激素不足,骨質快速流失所致  老年性骨質疏鬆症:骨頭老化。 常見於 七十歲以上 的老人  續發型骨質疏鬆症  多半有其特殊病因:甲狀腺亢進、副甲狀腺瘤、骨瘤、腎臟疾病、或腸胃吸收不好等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率  國外的統計顯示,停經後的婦女約有25%會發生停經後骨質疏鬆症  台灣的統計發現 65歲以上的人口中,每9人就有 1人,女性則每 4位即有 1位會發生骨質疏鬆症  續發性骨質疏鬆症之發生率則與年齡較不相關,發生率也因病因而各異 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  1999年美國的統計顯示:每年發生骨質疏鬆症骨折者約有 150萬人,其中脊椎骨折佔 70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