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算师微观经济学考点重点归纳总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定量的某种产品所要求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被称为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要求的各种投入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则其生产函数就是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要求的各种投入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它的生产函数就是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二、单一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一种投入和生产要素的总产量(TPTotal Product)就是从一定量的该种生产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产量的总和。 设该投入为x,则x的总产量的表达式为:TP=f(x)x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平均产量(APAverage Product)则等于x的总产量除以用于生产该产量的x的数量,表达式为:AP=TPx=f(x)xx这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是当所使用的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变时,由增加一单位x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MPx=鈭員P鈭唜(1) 边际产量的几何测定。 可通过计算总产量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测定相对于该点的可变投入量的边际产量。 (2) 平均产量的集合测定。 可变投入量的平均产量就是连接原点与总产量曲线上对应于任一可变投入量的点的直线的斜率。 (3) 总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高;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最大。 2.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只有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一般具有边际产品递减的特征,就是说,在其他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连续追加相同数量的某种投入,其产量的增加在达到某一点后会减少,这就是边际生产力(Marginal Productivity)递减规律。 该规律是一个经验的概括,对大多数生产函数都是适用的;这一规律以技术不变为假定前提,它不能预示在技术发生变化时增加一单位投入所产生的影响;它假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或投入的数量保持不变,不是用于所有的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加时的情况。 三、两种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当可变投入由一种变为两种时,产量Q已不再是一种可变投入的函数,二是两种可变投入,即x1和x2的函数,表达式为:Q=f(x1,x2)1. 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就是能够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投入的各种有效组合点的轨迹。 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似,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等产量曲线通常自左向右下方倾斜;第二,等产量曲线越远离远点,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第三,同一等产量曲线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第四,等产量曲线通常凸向原点。 2.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之所以凸向原点或斜率递减的,是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是递减的。 所谓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当产量水平保持不变时,两种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或者更具体地说,为保持原有产量不变,由于增加1单位要素x的使用而必须放弃的要素y的数量,就是要素x替代要素y的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1乘以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实际上也等于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四、规模收益分析当所有投入都可以变化,并按相同比例变动时的生产函数,即考察规模收益(Return to Scale)的变动情况。 厂商生产规模的变动是指厂商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和减少,规模收益就是指由规模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一般来讲,规模发生变动时,产量的变动有三种可能:如果产量的增加比例大于每一种投入的增加比例,这种情况被称作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产量的增加比例小于各种投入的增加比例,这种情况被称作规模收益递减;如果产量的增加比例等于各种投入的增加比例,这种情况被称作规模收益不变。 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能存在一定的几何关系;第二,存在某种技术和投入的不可分性;第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必然要求;第四,概率因素的影响。 上述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其作用最终会受到限制。 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点后,进一步扩大规模,其收益会发生递减的变化。 即使是几何关系,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如随着建筑物越来越大,屋顶和墙壁的建造,可能不得不采用更为结实的材料。 另外,当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点后,协调和控制大规模经营的困难会增加,这表明管理和协调大厂商的困难可能是造成规模收益递减的一个源泉。 用数学语言表示规模收益的变动情况:当n 1时,规模收益递增;当n 1时,规模收益递减;当n = 1时,规模收益不变。 五、等成本线假定厂商是既定的要素价格的接受者,同时假定厂商只是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可变投入,其中每单位劳动的价格为PL,每单位资本的价格为PK,这样,厂商从既定的全部支出E中可以购买到的劳动与资本的各种组合公式可表示为:PLL+PKK=E其中L和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在PL、PK和E既定时:这是一个类似于预算线的直线方程,所代表的是等成本线(Isocost Curves)。 六、最佳要素组合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生产既定产量的成本最小,或者用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量,则必须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投入的价格比率,表达式为:一般来说,对多种可变投入,厂商要实现其利润最大化,必须在各种投入之间分配其支出,使价值1单位货币的某种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价值1单位货币的任何其他投入的边际产量,或者说使花在每一种投入上的最后1单位货币所提供的边际产量都相等:第二节 成本理论厂商对投入组合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成本和各种投入的价格水平。 一、成本的性质和类型1. 直接成本和隐含成本在经济分析中,把厂商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Explicit Cost)和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 直接成本,是指厂商为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和投入而支付的货币,包括工资支出、原材料和燃料及电力的费用、借贷利息和租金等。 隐含成本,是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资源(包括企业家的劳务、自己所拥有的资本等)相联系的成本,它反映着这些资源同样能够在别处使用这一事实。 在竞争性市场上,厂商的成本即直接成本与隐含成本之和,将趋向于和它使用的资源的机会成本相等。 2. 正常利润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是在支付了所有其他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后,把一个企业家留在一个特定行业中的最起码的报酬。 正常利润之所以构成成本的一部分,是因为如果这部分得不到偿付,对一个特定的行业来说,其企业家才能的供给就会枯竭。 二、短期成本所谓短期(Short Run),就是厂商不能改变其某些投入数量的时期,处于没有一种投入可变和所有投入都可变之间的任何时期,都可以看作是短期。 1. 三种短期总成本函数总固定成本(Total Fixed Cost, TFC)是厂商为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固定投入而支付的成本,通常包括厂商自有资本的收益、借贷资金的利息、防火保险金、建筑和设备的折旧费、地租及财产税等项目。 固定投入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无论厂商生产多少产量,其TFC总是相同的,即使厂商停止营业,仍然需要支付TFC。 总可变成本(Total Variable Cost, TVC)是厂商为其所使用的可变投入所支付的总成本。 TVC随厂商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总成本(Total Cost, TC)是对应于每一产量水平的总固定成本与总可变成本之和。 2. 三种短期平均成本函数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 Fixed Cost, AFC)等于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AFC=TFCQ。 总固定成本是不变的,故产量越大,AFC越小。 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等于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用V表示可变投入的量,P表示可变投入的价格,则:AFC=TVCQ=PVQ又Q/V是可变投入的平均产量AVP,则AVC=PAVPAVP通常是随着可变投入量的增加先升后降,又P是固定不变的,故AVC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降后升,呈U字形状,该特点是由生产函数的性质所决定的。 平均总成本(Average Total Cost, ATC)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或者说ATC等于AFC与AVC之和,即:ATC=TCQ=AFC+AVC对于AFC和AVC都下降的产量水平来说,ATC必然是下降的。 然而ATC是在AVC之后达到最低点的,这是因为AVC的增加在一定阶段尚不能抵消AFC的下降。 3.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就是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增加,或者说边际成本就是由1单位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动。 假设C(Q)为生产Q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则Q与Q﹣1单位产量之间的边际成本就是C(Q)﹣C(Q﹣1)。 在产量水平较低的阶段上,边际成本可能随产量增减而减少,但到达一个最低点后,则随着产量的进一步增加而增加。 这是由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所决定的。 用表示由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用表示由产量的变动所引起总固定成本的变动,则:由于固定成本是固定的,故,则:进一步,如果厂商所使用的可变投入的价格是给定不变的,则,其中表示由产量的变动所引起的可变投入量的变动,则:其中MP为可变投入的边际产品。 MP一般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在开始时上升,在达到一个最高点后转而下降,所以边际成本曲线通常也就随着产量的增加在开始时下降,在达到一个最低点后转而上升,从而呈现为U字型。 边际成本曲线的这一形状是由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决定的。 4.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当边际成本位于平均成本之下时,平均成本是下降的;当边际成本位于平均成本之上时,平均成本上升;当平均成本最低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 5. 扩展线和长期总成本线长期总成本函数或长期总成本曲线表示的是长期总成本(Longrun Total Cost, LTC)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扩展线中推导出来。 扩展线(Expansion Curve)是指不同产量水平的最佳投入组合点的轨迹,它是由连接不同产量的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构成。 扩展线表明各种投入的量(假定投入价格不变)是如何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扩展线上每一个点都代表在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成本最低的投入组合。 三、长期成本1. 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在长期内,所有的投入都是可变的,故只有一个长期总成本函数,且只有一个长期平均成本函数。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表示当厂商能够建立他所希望的任何规模的工厂时,生产每一产量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 而长期边际成本函数则表示在厂商有足够时间对其所使用的所有投入的数量作出最佳调整的情况下,其产量水品与生产最后以单位产品的成本之间的关系。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一样,都是U型的,即在产量增加到一定点之前,二者都是下降的,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点之后,二者达到最低,此时再进一步增加产量,二者都上升。 但是,U型的成因不同。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U型成因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作用。 然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U型成因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无直接关系,因此在长期内没有任何的固定投入。 决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形状的因素是规模收益的变动。 一般来讲,在长期内,当所有投入成比例地扩大时,规模收益开始是递增的,在递增到一定点之后,会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不变,然后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发生递减的变化。 当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从而大于总成本增加的比例,这必然会导致平均成本的下降。 当规模收益不变时,平均成本一定不变;当规模收益递减时,平均成本一定上升。 由于规模收益通常是先升后降,LAC曲线通常为U型。 尽管多数LAC曲线都呈U型,研究发现某些厂商LAC曲线呈型。 2. 长期成本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1) 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LAC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与SAC曲线的切点。 从数学上来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2) 长期总成本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当工厂和设备的规模可以按很小的单位划分时,长期总成本曲线就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该曲线上每一点都是与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切点,代表厂商在所有投入都可变的情况下,为生产既定的产量所能实现的最低总成本。 对于任一既定的产量Q1,LAC=LTCQ1,或者。 因此,可以从长期总成本曲线推导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出长期总成本曲线。 (3) 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与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之间的关系。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既可从长期总成本曲线推导出来,也可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出来。 四、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将选择时期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厂商的利润是总收益与总成本的差额。 厂商的收益(Revenue)是指厂商从销售产品中得到的货币额。 厂商的总收益(TRTotal Revenue)是厂商从一定量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货币总额,它等于单位产品价格乘以销售量,假定厂商的产量(销售量)为Q,产品的价格为PP,在总收益为:厂商的利润就等于:欲使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厂商要选择使总收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 从数学上看,当额外增加一单位产量正好使利润水平保持不变时,即在的那一点上,利润最大:这里表示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是指由一单位销售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表示边际成本MC。 则利润最大化决策原则为:MRP=MCP。 下标P(Product)说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的决策原则是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成品。 以与后面的利润最大化要素使用原则,即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成本相区别。 第五章 市场结构理论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一、完全竞争的基本假定此处的完全竞争(Complete Competition)或纯粹竞争(Pure Competition)基本特征是非人格性。 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行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产品是同质的;第三,资源的流动不受限制;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完全竞争模型在说明和预测现实的经济行为方面是有用的,有助于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作出判断。 二、厂商的收益曲线1. 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面对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需求曲线可以视为水平的。 一条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