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状况分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机构与 5个区 15 域性维修中心,它承诺在 1个小时内解决用户的手机问题,这是摩托罗拉在手机领域独创性的服务。 摩托罗拉的促销及广告宣传活动是有目共睹的,投入巨大,影响很大。 其产品推广力度也是相当大的,如 cd928+的大范围促销,同时在多个地区展开,采用多种形式,取得了相当的业绩。 爱立信在渠道管理上采用代理制,实行多家 代理,渠道不畅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成为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广告宣传策略上,爱立信原先采用的利用明星效应通过香港、广东向内地辐射的策略,但 99年这种条件已不再存在,因为中国手机市场已进入全面成长期,各地区均有相当的发展,而不仅局限于广东等地,因而再沿袭原先的宣传广告策略显然是不够的。 爱立信没有作相应的调整,是其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结论 笔者结合菲利普 科特勒的《营销管理 — 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一书中的有关知识, 对消费者行为进行 了 分析, 了解 消费者行为对 手机生产 厂商的 产品线制定、 营销战 略产生的 决定性 影响。 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了 99 年诺基亚、 2020年摩托罗拉为什么能在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原因。 如今,中国的手机市场正在向“战国”时代发展,三巨头的经验这对于国内手机厂商的发展,无疑会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营销管理 — 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 9版,菲利普 科特勒 2.《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竞争状况篇》,贾一焜, 2020年 08月 04日 3.《手机用户回顾:变化的大与小 — 近三年手机消费者特征的演变》瑞盟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孙天剑 4.《 手机四大家“座”怎样排。 》,佚名, 中华工商时报( 20200729) 5.《爱立信与索尼手机业务将要合并》,张旭,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全球经营与国内市场营销--以爱华公司为例 胡左浩 16 一 研究对象和课题 爱华公司是以经营音响产品为中心的家电( AV)专业企业。 爱华成立于 1951年 1,制造和销售麦克风。 50年代末,进入收音机和录音机领域。 特别在 64年 2月开发出日本国内最早的盒式磁带录音机,成为该领域的先导企业。 78 年开始进入立体声音响领域,向市场推出小型组合音响“ TP- S30”。 在 80年代以后,经营范围开始多角化。 81年进入家用 VTR领域, 85 年进入计算机通信用 MODEM 领域, 94 年进入生活关联产品领域。 但是,音响产品仍然是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占有绝大部分的营业收入。 如表 1所示,爱华从 80年代后期以来,成为全球性经营企业,实现了企业的高度成长。 爱华的销售额在 87年为 718亿日元,此后持续每年增加,到 97年达到 3164亿日元,增加了。 在 97 年,爱华的出口比率为 %,海外生产比率为 %,是日本家电企业中积极推进当地化和全球化的企业,实现了全球性经营。 爱华的高度成长在日本家电行业倍受注目。 表 1:爱华的基本数据 年度 1985 年 86 年 87 年 88 年 89 年 90 年 91 年 销售额(亿日元) 763 573 718 864 1121 1383 1513 经常利益(亿日元) 海外生产比率(%) 24 35 46 53 49 48 56 年度 92 年 93 年 94 年 95 年 96 年 97 年 销售额(亿日元) 1616 1786 2419 2560 2857 3164 经常利益(亿日元) 海外生产比率(%) 资料来源:公司财务报表。 在日本国内音响市场,爱华实施以低价格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主力产品小型音响的市场份额从 87~ 91 年间大约 6~ 7%一举增加到 92 年的 %,首次居于领先地位。 现在仍然保持市场份额第 1的地位。 在 98年,爱华的小型组合音响的市场份额为 30%, CD型收录机的份额为 32%,小型随身听音响份额为 34%,在这 3个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2。 可以说通过低价格战略扩大市场份额和维 持市场份额是爱华销售额和利润增加的最大要因。 但是,带来利润的低价格战略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成本优势的形成和持续维持 3。 “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就在于必须具有持续性。 如果带来成本优势的源泉是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的源泉的话,则这种成本优势是可以持续的” 4。 那么,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日本音响市场,爱华的成本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维持成本优势的;同时,爱华是如何实施以低价格为中心的营销战略的,这种营销战略成立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本论文的目的。 本论文以爱华公司 80 年代以后的营销活动为研究对象,解 明爱华成本优势形成和维持的要因,同时解明爱华营销活动的展开过程和成立条件。 二 成本优势形成的过程 在 86年的时候,由于音响产品家庭普及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以及产品的质量和耐用性大幅提高,音响市场的规模达到了高点,进一步扩大成为困难。 同时,音响产品的价格竞争越来越激烈。 例如,不仅处于成熟期的产品盒式收录机的价格大幅下降,而且,当时作为新产品的 CD播放机的价格也只有 3年前的 3分之 15。 进一步,在出口市场, 85年以后的日元大幅上升,给高出口比率的音响行业重大的打击。 例如, 86年音响产品出口额为 9637亿日 1 爱华 在 1959 年成为索尼的子公司,但维持独立经营。 2 《周刊钻石》, 1999 年 1 月 23 日, 101 页。 3 指出“如果企业实施价值活动所需的总成本少于竞争对手的总成本,则该企业就实现了成本优势”。 Porter, .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Free Press. 4 Porter, .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Free Press, pp123. 5 《日本电子工业年鉴 87 年》, 617 页。 17 元, 只有上一年的 %。 音响市场的萧条,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日元对美元升值等因素给音响制造企业以及大企业的音响制造部门深刻的影响。 对于爱华来说,除了前面提到的共同影响因素以外,还有它特有的因素。 即 VHS制式与BETA 制式竞争余波的影响。 爱华从 81 年以来,以 OEM 生产形式向母公司索尼提供 BETA 制式的 VTR产品。 曾经达到月产超过 2万台的记录,一度成为爱华的主要业务领域。 但是,随着 VTR的制式逐渐统一到 VHS制式,爱华的 BETA制式 VTR的生产急剧减少,到了 86年基本上停止生产 VTR产品。 这样,日元升值, 音响产品的低价格竞争,国内音响市场萧条,以及向索尼的 OEM 形式的 VTR 产品的生产基本停止,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爱华在 86 年度的业绩大幅下滑,造成 6。 在这样的背景下,爱华是如何对应的呢。 当时的爱华总经理是这样述说的:“我是在 86年从索尼来到爱华的。 由于音响市场的低价格竞争和市场萧条,这年出现了大幅赤字。 要知道音响产品占到爱华销售额的 90%。 当时日元升值,给出口产业打击很大。 日本政府努力扩大国内需求,那些有实力的公司把在出口市场失去的部分通过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形式弥补回来。 但是,对于爱 华这样当时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来说,真是处于危险的境地。 只有扩大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但是 1美元贬值为只相当于 150日元,在国内生产产品再出口的经营方式就难以为续了。 这样,我决定扩大新加坡工厂的生产规模。 实际上,在当时,新加坡工厂的生产规模在不断的减少。 原因由于销售下降国内工厂的生产规模也下降,为了维持国内工厂的开工率,不得不把新加坡工厂的生产任务转给国内的工厂来 完成。 但是,只要看看国内工厂的厂房,就清楚它不是一个能针对全球市场进行大量生产的厂房。 因此,我把日本国内的工厂和事务所卖掉,把资金拿到海外去建立新的工厂” 7。 这样,爱华为了提高业绩,采取向海外转移生产的经营再建战略,彻底追求成本的削减。 实际上,爱华在 1974年 12月,出于追求低成本劳动力的考虑,在新加坡建立作为出口基地的携带式音响产品的生产基地,这时爱华最早在海外设立的生产工厂。 在 80 年 9月,针对欧洲当地市场,在英国设立了生产音响产品的工厂。 到 85年为止,爱华的海外生产比率和出口比率分别只有 24%和 %。 以 86 年的经营再建战略为开端,企业生产加速向海外转移。 86 年 5 月,爱华把委托国内协作工厂生产的收录机产品转移到新加坡工厂生产。 向新加坡工厂转移的产品是价格为 2~ 3 万日元左右的出口用低价格收录机。 在新加坡工厂生产出来后直接从当地向欧美市场出口。 但是,在把国内工厂的生产部分向海外工厂转移的同时,海外工厂的现有生产能力出现跟不上的情况,需要扩大海外工厂的生产规模或建设新的工厂。 因此,在 1987年 2 月,在新加坡新建以生产小型组合音响的第 2 家工厂,爱华把主力产品小型组合音响的生产转移到新加坡进行 8。 这个工厂的 占地面积 2 万 7 千平方米,建筑面积 6853平方米。 进一步,爱华把公司的基板制造工程集中在新加坡加工,于 88年 9月在新加坡建立了第 3家工厂,专门生产基板,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成本。 这样,新加坡成为爱华在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新加坡生产的产品向包括日本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出口。 爱华把日本国内的生产向新加坡转移不单单是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也是为了减少其他的成本。 关于这个方面,爱华的现任董事长指出:“ 87年开始大规模在新加坡生产。 把生产向新加坡转移不仅仅是从劳动力成本方面考虑。 当时,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确实便宜。 但是,在 AV产品的制造中, 80%~ 85%的成本是零部件的成本,组装所需的劳动力成本只占全体的 7%左右。 所以劳动力成本不是在决定组装工厂向海外转移时的决定性因素。 重要的成本是出了工厂门以后的成本。 例如,国家之间在基础设施利用费方面差别很大。 例如。 通信费用,当时日本和新加坡相差在 3倍到 5倍之间。 港湾设施的使用费,新加坡要 6 爱华公司财务报告书。 7 《周刊钻石》, 1996 年 6 月 15 日, 34 页。 8 《日经产业新闻》, 1987 年 2 月 7 日。 18 便宜许多。 从新加坡至洛杉矶的船运费比从横滨至洛杉矶的船运费便宜许多。 这些看不见的成本其实象山一样高” 9。 爱华把海外生产向新加坡大量转移的理由除了上面谈到的劳动力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较低之外,还有以下 3点:( 1)外汇汇率稳定所带来的竞争力。 当时,由于新加坡采取的是与美元联系的汇率政策,因此汇率稳定,汇率风险小。 ( 2)由于音响等产品的成本 85%来自于向外采购的零部件,零部件的质量和价格特别重要。 而新加坡及其周边有达到产品质量要求的零部件生产技术。 ( 3)新加坡的政治安定。 爱华在把生产向新加坡转移的同时,对国内工厂进行整理和人员削减。 86 年 7 月,有700多职工(占总员工人数的 22%)响应公司的号召办理了退职手续。 86年 7月 17日的《日经产业新闻》是这样报道的“以经营恶化为背景,爱华从本月 8号开始在公司内部计划招集700名退职者,预定该工作在 25日完成。 但是,只在一周之内报名员工就达到 700人”。 人员整理圆满解决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整体经济环境好,社会上提供的雇佣机会多。 爱华不光对生产人员进行削减,也对营业人员进行削减。 把国内销售和服务据点从 80家减少到 40家( 87年),取消各地营业所的流通库存,所有商品的配送委托索尼的流通部门来完成,把各地的售后服务工作也委托给索尼的售后服务部门来完成 10。 以生产的海外转移和国内业务的重新组合为主的经营重建战略实施的结果,到 88年度的海外生产比率达到 53%,经常利润达到 亿日元。 在 89年,新加坡工厂的生产额占到爱华公司总生产额的 43%,在新加坡生产的产品的出口比率达到 %,其中, 20%是返销到日本市场,其他的向欧美和中东等地区出口 11。 从而,在新加坡的生产基地成为爱华的战略性生产和出口基地。 爱华在把生产向海外转移的同时,把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放在日本国内大量生产,中级和普及型产品放在国外大量生产。 形成国际分业体制和量产体制。 例如,在小型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