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doc36)-服务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 第 14 页 共 33 页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 政府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须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 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 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 17)提高公民文化艺术素养。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 实施 “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 ”,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 支持群众文化创作,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鼓励和支持专 业艺术表演团体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 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和艺术讲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 18)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依法加强民办文化从业人员的资质考核和业务培训。 民办图书馆、艺术院团等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行业评估与人员职称评定。 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33 页 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 影放映队、民间剧团等,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自办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创作演出活动。 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 专栏 4 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重大文化设施 国家大剧院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国家话剧院建设工程和地方重要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基本完成全国市、县和乡镇分中心建设,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 ,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源,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 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33 页 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 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 ——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为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 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送书下乡工程 ——重点向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 “十一五 ”期间,每年向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室)赠送适用于农村的科技、经济、文化、法律等图书,改善贫困地区图书馆条件,满足当地农民群众基本的阅读需求。 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 ——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大力开展社会艺术教育,组织群众性的社会艺术实践和欣赏活动。 推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 开展艺术精品进校园活动,推进社会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四、加快文化产 业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 19)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7 页 共 33 页 ——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批大型演艺产业集团。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娱乐方式,鼓励连锁娱乐企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娱乐主题园区的建设。 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发展文化会展业,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 的文化会展。 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若干个区域性、专题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打造文化信息交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的平台。 ——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 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空间。 ——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 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培育和建设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 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经营水平。 专栏 5 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8 页 共 33 页 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 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 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 ( 20)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 保持和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 “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的要求,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逐步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要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 ”的原则落实相关政策,妥善安排富余人员。 ——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 “专、精、特、新 ”方向发展。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加强和改进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鼓励非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9 页 共 33 页 公有制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 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以及音像制品分销等领域。 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和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 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 ( 21)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 重点培育音像制 品、演出娱乐、影视剧、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建立文化行业人才库、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 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加强执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 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 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 建设演出协作网络 、音像市场网络和电影院线,在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 建设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 积极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文化电子商务模式,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20 页 共 33 页 构建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交易平台,推进文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文化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 ——建立健全市场行业组织。 制定行业规范,发挥演出行业协会、音像行业协会、娱乐行业协会、网络文化行业协会、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 到 2020 年,完成文化领 域各种行业组织的建设和改造,实现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分开。 ( 22)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通过规则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扩大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品信息、国产音像制品出口、演出市场数据库,推广艺术品登记认证制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严厉查处盗版、 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重点加强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 23)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大力扶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出境文化产品与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 重点发展 15 家左右有实力的出口音像企业,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在海外发展 3—5 家大型跨国演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