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业生产管理技术(ppt37)-工艺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第一年生产汽车 ——产量 1700辆 1908年 ——T型车投产 ——上升到一万辆 1914年 ——装配线满负荷时 ——猛增到 30万辆 1923年 ——本国总产量达 190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 44%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1908年 ——514分钟( ) /每辆车 1913年 —— /每辆车 1914年 ——流水生产线 /每辆车 ●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进步 ( 2)大量生产方式的兴起 1908年,世界著名的 T型汽车诞生。 福特设想像生产别针和火柴那样生产 T型车。 因此为生产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型 ,并将改进后的生产方式称为大量生产方式。 其特点: ●产品、零部件标准化,装配的简单化 ●在劳动组织上,最大限度地采用分工的原则 ●采用流水生产线生产方式 总装每辆轿车的工时由 750分下降到 93分,减少 88%;每台发 动机所需要的工时由 750分下降到 226分,减少 62% ●在组织结构上,追求纵向一体化 19 (1)大量生产方式的衰落 •缺乏柔性是 MP致命的缺陷 •纵向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形成了臃肿官僚的“大而全”体制 •以过量的库存、过多的供应厂家、过多的工人和过大的生产场地作为连续生产所必须的缓冲 20 地 区 比 较 内 容 平 均 值 在日本的日本工厂 在北美的日本工厂 在北美的美国工厂 欧洲 生产率(小时 /辆) 质量(百辆车装配缺陷) 生产场地(平方英尺 /年 辆) 返修区大小(占装配场地%) 8种代表零件库存(天数) 加入工作小组的工人比例(%) 工作轮换( 0—不轮换) ( 4—常轮换) 平均每个雇员建议数(条) 职业等级数 新工人培训时间(小时) 缺勤率(%) 焊接自动化程度(%) 油漆自动化程度(%) 装配自动化程度(%) 85 1989年世界汽车装配厂比较(平均值) 21 (2)精益生产方式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汽车工业开始起步。 1950年春,丰田汽车公司的新一代领导人丰田喜一郎一行到世界最大而且效率最高的汽车制造厂 ——福特公司鲁奇工厂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认真考察。 回国后,经研究,得出了结论 ——MP不适合于日本。 丰田的管理者将精力集中于生产过程的整体优化 ——改进技术、理顺物流、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和浪费、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改善质量,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产出的目的。 22 生产方式 项目 手工生产方式 大量生产方式 精细生产方式 产品特点 完全按顾客要求 标准化,品种单一 品种规格多样化,系列化 加工设备和 工艺装备 通用,灵活,便宜 专用,高效,昂贵 柔性高,效率高 分工与工作内容 粗略,丰富多样 细致,简单,重复 较粗,多技能,丰富 操作工人 懂设计制造 具有高操技艺 不需专门技能 多技能 库存水平 高 高 低 制造成本 高 低 更低 产品质量 低 高 更高 权力与责任分配 分散 集中 分散 三种生产方式的比较 23 二 精益生产方式的传播及对现代制造业的重大影响 1 给世界汽车工业带来了巨大变革 ( 1)对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