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居民艾滋病常识及态度和行为状况研究报告(doc28)-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四)医疗用血安全性意识 在自己或家人有过输血记录的被访居民中, %完全不知道存在医疗用血安全性的问题, %者有医疗用血安全意识,并且相信医疗机构; %者有医疗用血安全性意识,并因此而选择正规大医院; %者表示虽然知道存在医疗用血安全性问题,但没有办法去确认所用 血液是否安全。 农村居民的血液安全意识显著低于城市和小城镇居民,并且在如何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上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 自己或家人有过输血记录的农村居民中有 %者完全不知道存在血液安全性问题,这一比例在城市和小城镇中分别仅为 %和 %。 为了保证用血安全,城市居民更多地选择正规大医院( %),小城镇居民更多地让医院出具检测证明( %),而农村居民只有相信医疗机构( %)。 (五)医疗器械安全性意识 在自己或家人有过外科手术记录的居民中, %者没有医疗器械安全性意识, %者有此意识并相信医疗机构, %者表示没有办法去确认所用器械是否卫生安全, %者因此而选择了正规的大医院。 在自己或家人有过外科手术记录的农村居民中, %者没有考虑手术器械安全性问题,这一比例在城市和小城镇居民中分别下降至 %和 %。 %的城市居民有手术器械安全性意识并且相信医疗机构,这一比例在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中分别下降至 %和 %。 表示有手术器械安全性意识但没办法去确认手术器械是否安全者比例在小城镇居民中最高( %)。 2020’指标网 技术版权所有 169。 四、城乡居民对于防治艾滋病的 知识需求 (一)最想获取的知识 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和病理知识( %)是城乡居民最想获取的艾滋病知识。 城市居民对于各项艾滋病知识的获取欲求均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居民。 (二)印象深刻的艾滋病知识传播方式 在艾滋病知识宣传工作中,新闻( %)、电视上的公益广告 (%)、专题报道 /深度访谈( %)这三种方式给城乡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对来说,新闻对于小城镇( %)和农村居民( %)的影响大于对城市居民( %)的影响,公益广告对小城镇居民 (%)的影响大于对城市( %)和农村居民( %)的影响,专题报道 /对艾滋病人的深度访谈对农村居民 (% )的影响力小与对城市( %)和小城镇居民( %)。 亲戚朋友同事间的口头传播对于城市居民( %)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小城镇( %)和农村居民( %)的影响。 (三)最希望通过何种方式获取艾滋病知识 新闻、电视上的公益广告、专题报道 /对艾滋病人的深度访谈这三种方式不仅给城乡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是城乡居民最希望的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渠道,分别有 %、 %和 %的城乡居民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三种方式获取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或信息。 相对来说,小城镇和农村居民对新闻的认同度高于城市居民,城市和小城镇居民对专题报道 /对艾滋病人的深度访谈以及科普读物 /科普片这两种方式的认同度大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对大型公益演出的认同度大于小城镇和农村居民。 2020’指标网 技术版权所有 169。 五、城乡居民对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评价及期望 (一)对于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态度 %的示范区被访居民表示不愿意自己所居住地区成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者表示愿意, %者无所谓;而在被访 的非示范区居民中,有高达 %者表示愿意自己所居住地区成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表示不愿意者比例仅为 %,另有 %者表示说不清楚。 (二)对于“四免一关怀”政策的态度 城乡居民对于“四免一关怀”政策高度认同。 “对农村中的艾滋病患者免费发放抗病毒药物”、“对城镇地区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免费发放抗病毒药物”、“在艾滋病发病率较高地区实行免费匿名艾滋病病毒检测”、“对艾滋病患者遗留下来的孤儿免收就学费用”、“对(准备)怀孕妇女进行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检测”、“对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一定的经济 救助”的认同度均在 90%以上,分别为 %、 %、 %、 %、 %和 %。 其中,农村居民的认同度普遍高于城市居民,示范区居民的认同度普遍高于非示范区居民。 2020’指标网 技术版权所有 169。 (三)对政府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期望 谁应该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要责任者。 %的城乡居民认为中央和各级政府是防治艾滋病工作的主要责任者; %的城乡居民认为艾滋病患者自己应该为艾滋病防治负主要责任; %者认为艾滋病防治的责任在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对于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卫生行政管 理部门的责任有更高的认定,小城镇居民对于艾滋病患者自己有更高的责任认定,而农村居民对于医院及其它医疗机构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家属有更高的责任认定。 严厉打击卖淫嫖娼( %)、严厉打击吸毒 (%)和保证医疗用血安全( %)是城乡居民对于政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最普遍的期望。 城市居民对于“严厉打击吸毒现象”( %)、开展防治艾滋病的科学研究工作( %)、提高性病的医疗服务质量( %)和阻断母婴传播( %)有更高的要求;小城镇居民对于“严厉打击卖淫嫖娼现象”( %)、“保 证医疗用血的安全性”(%)、“普及艾滋病知识及防范措施”( %)有更高的要求,农村居民各项要求均低于城市和小城镇居民。 示范区居民对于政府防治艾滋病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艾滋病的知识需求却低于非示范区居民。 (四)对媒体在防治艾滋病工作中的期望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城乡居民对于媒体的首要期望是多传播艾滋病知识( %),其中犹以小城镇居民为甚。 %的小城镇居民希望媒体多宣传艾滋病知识,这一比例在城市和农村居民中分别为 %和 %。 2020’指标网 技术版权所有 169。 第三部分 结论与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尚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表浅阶段 总的说来,中国城乡居民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尚处于“广泛听说但缺乏深入了解”的阶段:绝大多数( %)城乡居民听说过艾滋病,并且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但是,仅有 %者知道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是一回事;仅有 %者知道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治愈艾滋病;仅有%者听说过艾滋病 病毒检测。 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缺乏深入了解更主要地体现在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如对于蚊虫叮咬、咳嗽等不会传播艾滋病、对于与艾滋病患者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等的认识不足、不深)以及艾滋病防范意识及防范能力不足上(血液安全意识、手术器械安全意识相对不足,安全套使用率低、对安全套的防病功能缺乏认识,正确的艾滋病预防措施掌握不足,特别是对于如何阻断母婴传播的了解程度还很低等等)。 二、城乡居民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不清、对艾滋病预防措施了解不足 虽然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转染病,艾滋病病毒并非轻易、随 便就能感染和传播的,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人或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体液之中,不过,在唾液、泪液、汗液和粪便等体液或排泄物中却不含或含量极少,不会引起传播。 所以,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诸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饮具、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具、工具、电话、钱币”、“共用卫生间、浴室、游泳池”等日常接触行为以及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蚊虫叮咬等方式均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 ■■ 2020’指标网 技术版权所有 169。 本次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城乡居民对于咳嗽 /打喷嚏、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接 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缺乏认识,特别是对于蚊虫叮咬以及与艾滋病患者共用马桶、浴室、游泳池等公共设施心存恐惧,仅有 %和 %的被访城乡居民能够认识到这两种方式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引起对艾滋病的不必要恐慌以及对艾滋病人的歧视。 城乡居民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不清的另一种表现是:少数被访居民认为“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对她的孩子”、“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在怀孕期间对她的胎儿”、“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对她的孩子”这几种方式不会传播艾滋病。 比例虽 然很小,但是由于艾滋病的危害性极大,尤其值得引起注意。 虽然人类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预防它。 普通居民所掌握的正确的艾滋病预防措施越多,艾滋病防范能力就越强。 在本次调查中,研究人员罗列了一些说法,从预防艾滋病的角度来讲,其中有些是正确而且必要的,有些却是错误认识,要求被调查者指出哪些说法是正确的,以次来考察被访者所掌握的艾滋病预防知识。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使用针头、注射器、牙科器械这样的器具时,必须是一次性的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和“输血时应该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检测的血液”,城乡居民有较好的认识,分别有 %和 %的城乡居民能正确认识到这两点对于预防艾滋病来说是必要的。 而对于“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这一点,城乡居民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仅有 %者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及时治愈其它性病有助于预防艾滋病”的认识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