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114)-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变区别示意图: 灭亡 产生 灭亡 产生 产生 量变 飞跃 质变 50 来自 ( 1) 量变和质变 相互依存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 是新的量变发生的前提。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 就是质量互变规律的主要内容: 51 来自 ( 2)量变和质变 相互包含 :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存在着 部分质变 的情况;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存在着 量的扩张 现象。 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 (事物的发展程度) (事物的存在范围) 部分质变 52 来自 ( 3) 量变和质变 相互转化 : 量变引起质变; ( 关节点问题 ) 质变产生新量变; ( 质变的标志 ) 如此循环 , 形成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 , 质量互变规律就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 53 来自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和把握规律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 激变论 ” 和 “ 庸俗进化论 ” 就是这样的错误观点。 3、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导致的错误 54 来自 激变论 : 1812年,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的,又叫灾变论。 居维叶不承认生物进化,可他后来发现一些化石跟现有的物种不一样,于是他提出物种本来没有进化,古生物类型的更替是地壳激烈变动的结果。 也就是灾变的结果,上帝把生物创造出来,另外还在地球上发生过 27次激变或灾变。 后来这个观点引申为事物要么不变,一变就是质变,从而否认量变的激变论。 庸俗进化论 :与激变论相反,庸俗进化论认为进化仅仅在量的范围内进行,永远不会引起质变,从而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在质变和量变的关系问题上,以上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没有认识到质量互变的统一性。 55 来自 4、学习质量互变规律,掌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既要反对 “ 左倾 ” 冒险主义 ,又要反对 右倾保守主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行善如春院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学通识,在于积学。 学习质量互变规律对我们做人、干事和为学有什么指导意义。 56 来自 二、对立统一规律 辩证矛盾 的含义 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故事。 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 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各种矛盾现象并试着概括出矛盾定义 57 来自 日常思维、形式逻辑、形而上学中的矛盾: 矛盾=对立=相反=背反=不两立=对抗=斗争=打架等现象或关系。 58 来自 辩证矛盾 是标志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简要地说矛盾即对立统一,因此矛盾法则又称为对立统一规律。 要理解辨证矛盾,就必须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辩证矛盾 对立关系 统一关系 之间的关系 矛盾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 统一关系 59 来自 2、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 矛盾斗争性 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除、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即无条件的,因为矛盾首先是指对立性质或关系,这种性质或关系不需要任何条件就可以相互排斥。 因为矛盾的本意或本性就是相互对立,人们也由此产生了对矛盾的片面理解,把矛盾等同与于对立。 60 来自 列宁对矛盾统一性的推敲: 列宁的 《 哲学笔记 》 第407页(谈谈辩证法)中有一段论述: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 “ 统一 ” ,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吧。 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名词在这里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差别。 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两个名词都是正确的) …… 61 来自 首先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依存、共居一体。 其次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包含、融为一体。 矛盾同一性 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属性,这种属性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即有条件的,因为要把性质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使它们相互依存、包含和转化,就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62 来自 辩证矛盾的对立统一示意图: 太极 生两仪 阴 阳 太阴 少阳 太阳 少阴 生四象 63 来自 智力测验题: 有一列火车开进一个山洞,但开到一个地方之后就再也无法开进去了,请问为什么。 最后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直接同一。 进去=出来 进就是出,在转化过程中进与出达到了直接同一。 64 来自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斗争性寓于矛盾同一性之中,矛盾同一性以矛盾斗争性为前提。 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聚头也不能成为冤家。 冤家路窄。 只有相反者才能相成。 65 来自 割裂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就会歪曲辩证矛盾,或者导致绝对斗争性,或者陷入抽象同一性。 66 来自 3、 矛盾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掌握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 “ 一分为二 ” 或 “ 两点论 ” 的方法分析问题。 67 来自 矛盾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存在又是特殊的) 每一事物的矛盾都有其特点;事物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上的矛盾也都有其特点。 简单事物中的矛盾双方各自的地位不同,有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之别; 复杂事物有两个以上的矛盾,由于矛盾地位不同,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之分;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68 来自 由于每个事物的性质不同,因此,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必须不同。 一方消灭另一方; 双方同归于尽; 双方融合,产生新的事物。 掌握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学会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和“重点论” 的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矛盾。 69 来自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被矛盾普遍性所规定,二者不可分离,而且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 掌握二者的辨证统一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学会把 “ 两点论 ” 和 “ 重点论 ” 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避免犯 “ 折衷主义 ” 和片面性的错误。 70 来自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 精髓 ; 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 71 来自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 与 否定 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我们把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称为 肯定, 把处于被统治地位且同事物性质相反的矛盾方面叫做 否定。 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否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唯物辩证法着眼于事物的发展,所以更看重否定的作用。 72 来自 辩证否定观 唯物辩证法对否定的理解是辨证的,是以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 这种 辩证否定观 认为: 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则认为:否定是它物的否定;是单纯的否定;是自我完蛋、否定一切的否定。 73 来自 掌握辩证否定观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和 全盘西化论。 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74 来自 否定之否定 规律的特点和实质 否定之否定是反映事物由于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相对完整过程的哲学范畴。 这个过程必须通过两次否定才能实现,因此这个过程中的规律就被称为否定之否定规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