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148)-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亿元。 三、 光机电装备制造业 发展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印刷包装设备、数控机床,提升高性能数控机床、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及产品的档次,完善新型机电一体化的纺织、塑料、印刷等轻工机械性能,发展新型机电一体化的工程、矿山、冶金、农用等机械设备和 ― 14― 高效办公自动化设备,建成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业基地。 到 2020 年,光机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 四、优势机械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提高配、发电设备装机综合能力。 重点发展 50 万伏以上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以及光纤光缆为主的电工电器产品,创新提高直流输变电成套设 备国产化试验装备、 800KV 高压开关设备等支撑项目制造能力,使西电集团产值超百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研究和生产基地。 重点发展陕鼓集团 能量回收和硝酸尾气回收装置、各类轴流和离心压缩机、大型空分装置和重油催化裂化装置。 发展 节能环保大中型高压和直流电机、机车和石油钻井电机、风力发电电机、 冰箱和空调压缩机、空调变频模糊控制器等配套件。 重点建设 庆安制冷公司高效节能型绿色空调压缩机生产线技术改造、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成套设备国产化及高精度带材轧制生产、陕鼓集团大型鼓风机国产化、西安造纸机械生产建设、西安西玛 电机有限公司整体迁建和系列电机生产及配套、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风力发电机、西电公司超高压等项目。 到 2020 年,优势机械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 500 亿元。 五、国防科技工业和其他工业 促进生产要素在军工和地方之间合理流动,开展军民研发联合攻关,加速推进军工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形成研究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两头在内”,生产部分“中间在外”的“小核心大协作”模式。 抓好军转民工作,加强军用技术、人才和装备在民品领域的应用,把军工优势转为工业强势,建成全国著名的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综合基地。 在轻工业领域抓好食品饮 料制造业、印刷业等。 依托青啤汉斯、可口可乐、顶益、顶津、乐百氏、维维乳业、得利斯、荣氏、金威等众多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打造西部食品饮料基地。 整合和优化出版、印刷、包装行业,形成图书出版、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产品研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图书物流等全面配套的大型包装印刷产业集群。 到 2020 年,食品饮料制造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 在石油加工和化学工业领域,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和“清洁燃料”、高等级道路沥青、绿色环保洗涤用品、特种橡胶等产品,抓好 中石化西安分公司 250万吨中轻质原油加工项目 ,新 增 250 万吨 蒸馏装置、 300 万吨延迟催化和清洁燃料处理装置、 10 万吨气体分馏装置、 3 万吨硫磺回收装置。 到 2020 年,石 ― 15― 油加工和化学工业产值达到 200 亿元。 第十章 提升旅游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按照“走进历史,感受人文,体验生活”的思路,以建设名景点为重点, 整合旅游 资源, 创建旅游品牌, 丰富旅游产品, 优化旅游环境,全面提升旅游业。 到 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 330 亿元 ,年均增长 13%。 一、创建特色旅游品牌 挖掘西安人文历史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关中民俗风情,打造兵马俑与秦陵遗址探秘、周秦汉唐文 化主题、汉唐长安城寻古、黄帝陵祭祖、城墙怀古、明清建筑游览、关中民俗体验、仿古文化艺术体验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观光游”;以名城、名山、名水等景点为载体 ,依托“秦岭自然风景区” ,推出秦岭山水休闲游、御汤温泉度假游、修学商务会展游、生态农业观光游、体育健身游、现代科技文教游等专项旅游;继承革命传统,把西安作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16]”最重要的起点城市和游客聚集地,开发“西安事变”、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等资源,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二、开发精品旅游板块和业态 按照板块开发、专题深化和精品带动的策略 ,重点打造六大旅 游板块:以传统文化及现代都市观光、娱乐和购物为主的唐都长安旅游板块;以“秦风”“唐韵”为主题 ,以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等核心竞争品牌为载体的临潼秦唐文化旅游板块;以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半坡遗址等为载体的遗址旅游板块;以文化生态旅游及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秦岭生态旅游板块;以盛唐文化为特色 ,集娱乐、游憩、商务、度假为一体的曲江游憩旅游板块;以欧亚论坛永久会址为象征,以滨水景观、会展为主题的浐灞城市滨水游憩板块。 开发与旅游配套的多形式娱乐活动,推出新型文化表演类产品。 拓 展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网络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 扶持各类传统手工艺品的开发,挖掘和推出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能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商品。 加强与省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联合与合作,以“秦俑故乡、丝路起点” 为主题 ,组织跨地区、跨省域和跨国界的旅游,打造西部旅游强势圈、关中旅游圈。 沿京西沪桂广线、丝绸之路线、陇海兰新线和西安 — 青岛 — 九寨线“两圈四线”,形成大旅游产业链。 三、改善旅游发展环境 实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系”的大旅游宣传促销方式, ― 16― 创新促销手段,提高促销效果,强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 宣传,扩大我市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的吸引力。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和环境的综合整治,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强化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加强市场监督,完善行业规章,规范各项服务,建立投诉、稽察、安全救援系统。 第十一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新突破 以发展现代物流、会展、金融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布局,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水平,实现服务业新突破。 到 2020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342 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 52%,就业人员比重达到 42%。 一、会展业 整合展览、会议、场馆等会展资源,尽快出台《西安会展业管理条例》,依法培育、规范会展市场。 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知名展览组织在西安创办展览企业,嫁接、移植一批大型国际性品牌展会和会议, 办好欧亚经济论坛。 着力培育一批地方品牌展览企业、展会和会议。 加快 浐灞 国际会议中心等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 曲江 、浐灞 等会展聚集区, 使西安成为具有先进完善会展设施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专业品牌展会为支撑,举办各种大型商品展示、经贸洽谈和信息、技术交流、国际国内会议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发挥会展业 [17]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 二、金融业 加快金融业市场化步伐,不断健全市场功能,发挥金融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来西安创业发展。 广泛吸收国内外各种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参与西安经济发展,支持、帮助更多的企业通过在国内主板、深圳中小板及海外证券市场发行上市募集资金。 培育和发展中长期债券市场,争取发行市政债券 , 努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组建以西安地区为中心的区域性政策银行-西部开发银行。 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信评估、 信用担保、金融咨询、保险评估等中介机构。 加快 建立高效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各类 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投资基金。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创建。 积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努力把西安建设成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 三、现代物流业 ― 17― 依托航空、铁路、公路枢纽优势和城市路网布局,加大物流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18]。 加快新筑物流园国际港务区、六村堡空港物流服务中心等物流园区和三桥汽车、草滩果品、城东纺织、城北建材等8 个物流中心 及一批辐射功能较强的配送中心 的建 设,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 [19]配送、零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品批发市场等物流体系,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设施现代化建设,壮大商贸物流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20],努力构造与西部经济强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环境,建成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功能性物流中心和多层次配送中心为节点的现代物流框架,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枢纽,建成东西部之间的物流中心。 四、其它服务业 加快改造和完善中心商业区、区域商贸中心、便民商业网点三级商业服务 网络,建设顺城巷旅游商业带、西部清真食品商业街、环城西路仿古休闲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使新建的商业街区、商贸设施具备先进的现代化服务功能。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制、综合性仓储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 发展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机构,建设社区服务队伍,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 提供家政、中介等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丰富休闲、娱乐、健身等文化体育生活。 抓好早点快餐店、便利店、物资回收部、修理部、理发店等建设和管理。 完善政府调控机制, 规范市场行为,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积极发展以居民住 宅为主的房地产业, 加快 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建设,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 廉租房制度建设,积极发展装饰装修业,规范物业管理。 加快保险、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培育中介服务知名品牌,提升执业水平,实现规范发展。 大力承接信息外包服务,重点推进信息系统集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服务、数据中心与资源外包服务、数据加工与处理服务等,丰富拓展数字服务的内容和领域。 第十二章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大市 实施“文化名市”方略,整合文化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培育多元化 市场主体,积极发展多样化市场运营模式,打造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21]。 到 2020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150 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 一、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 18― 结合旅游业发展,围绕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艺术、休闲文化、节庆活动,打造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以 古代王朝的历史遗存为依托,培育周、秦、汉、唐历史 文化品牌;以 长安古乐、户县农民画、北院门回民街坊、蓝田玉雕等为代表,培育 关中 民俗文化 品牌; 以大慈恩寺、楼观台、化觉巷清真大寺等为标志,培育 庙宇文化品牌;以秦腔眉户、 仿 唐乐舞、长安画派、文学陕军、影视陕军等为代表,培育 文化艺术品牌;以 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唐诗博览园、城隍庙为重点,培育 休闲文化品牌;以 仿古迎宾入城式、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代表,培育 节庆文化品牌。 二、构筑文化产业聚集区 围绕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物及文化保护、广告等领域,加快建设秦岭北麓生态 — 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带、老城区民俗文化产业聚集区、临潼历史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曲江现代文化产业聚集区,积极筹划建设影视、印刷、动漫、会展、休闲健身等专业性功能园区,形成点、线、面连接成片的格局。 三、推 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 运用市场化运营方式,盘活国有文化资产存量,提高运营水平和效益。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机制改革,转换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 文化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 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协会和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管理职能的文化中介组织。 构建城乡一体、丰富多样、繁荣健康、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 第四篇 城市建设 实施“环境优市”方略,妥善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发展水 平,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第十三章 保护古城风貌,彰显古都魅力 坚持“古新分治”,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展示放在首位,恢复古城应有的空间形象和文化氛围。 启动皇城复兴规划 [22],逐渐弱化和分离古城墙内的行政、交通、居住等功能,实施行政中心外迁,完成市政府搬迁工程,加快区域内不适应功能要求的工业、仓储等企业单位的外迁步伐,降低人口密度,到 2020 年,古城墙内人口降为 38 万人。 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环境品质,改造市政基础设施。 对皇城内的文物、文脉、文化进行 综合性的系统保护,体现 ― 19― 西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重点保护和建设好一环(城墙)、一区(莲湖历史风貌区)、二片(北院门历史街区、三学街历史街区)、三街(湘子庙街、德福巷、竹笆市),保护古建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等古文化遗存。 实施道北整体改造,建设和保护大明宫遗址。 建设以周秦汉唐大遗址、大陵墓为主的保护和展示工程,加大对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灞陵、杜陵、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等文化遗存的保护。 将文物古迹保护和周边地形地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建设杜陵遗址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等特色主题公园。 积极做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争取列入“中华文明故都保护 [23]”国家工程。 第十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的支撑力 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公路。 配合省上 建设西安至合肥、西安至安康、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西安段建设和 GZ45 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线西安段、西安至铜川高速公路西安段改造扩建工程建设,加快“米”字型国道主干线 [24]和西部大通道建设,实现千公里一日交通圈 [25]和西安通江达海,使西安成为全国高速网络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加强多通道工程建设,建设地方一级公路网络,形成“一环两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