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25)-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得较大突破。 重点运用 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及管理技术,加强名、优、特、新农副产品的 综合开发,发展高效畜牧业,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的技术水平,增强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服务、引导、协调,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提高技术水平与产品档次,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重视和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发展高效远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理顺各项生产经营关系。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农产品出口销售网络。 搞好税费改革,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四 )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按照 “ 分类指导、层次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 ” 的方针,促进全市平原、沿海、山区半山区等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十五 ” 期末,市区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更大步伐,平原地区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山区、半山区全面实现小康。 平原地区要充分发挥工业基础较好、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优势,以城镇为依托,以开发区、工业小区为载体,因势利导,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区、镇。 市开发区要加快建设进 度,以招商引资为主线,工业项目建设为重点,把开发区建成以电子、服装、陶瓷为主的生产基地和 市直经济的龙头、载体。 加快以枫溪区、三饶镇和新丰镇为中心的陶瓷生产基地,以庵埠镇为中心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以彩塘镇为中心的小五金生产基地,以江东镇为中心的服装加工基地的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着力引导、扶持、发展民营经济,壮大经济总量,实现更快发展。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2 页 共 25 页 沿海地区要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力度,发展港口经济。 以潮州港区开发建设为重点,抓开发,促开放,着力发展临港实业。 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深海捕捞业、海洋产品深加工业、海洋生物工业和港口运输业 ,巩固发展以海山镇、 NB05D 洲镇和柘林镇为主的海捕、海养基地,逐步形成以港口为依托的经济新优势。 山区半山区要立足本地资源,自力更生,加强协作,提高生产力水平。 巩固发展以凤凰镇、坪溪镇和铁铺镇为主的优质茶生产加工基地,以联饶镇和登塘镇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和铁铺 龙珠茶、归湖橄榄、江东香瓜、大埕药材、浮滨狮头鹅等五个 “ 一乡一品 ” 项目基地。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 “ 三高 ” 农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资源型 工业,培育产业优势。 创造条件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加快工业化进程。 积极发展 农业观光旅游,做活山、水文章,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加强和完善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山区综合开发力度,加快山区半山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 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市化进程 “ 十五 ” 期间,要以逐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布局和城市功能配套。 重点是搞好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拓展建设资金筹措新渠道。 积极培育和发展长期资本市场,采用股本、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积极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尤其是鼓励和支 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主体的发展 ;按照 “ 谁投资、谁受益 ” 的原则,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推行项目融 资和 BOT 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外资。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继续完善投资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创造良好的投资服务体系,建立优质、高效、廉洁的服务机构;完善投资项目库,定期发布投资项目信息,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健全投资项目咨询、评估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25 页 和监管制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水利建设:以韩江两岸整治为重点,加快防洪工程达标加固步伐,建立起比较完整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和韩江三角 洲水资源供需平衡系统。 全面建成潮州水利枢纽;韩江南北堤全线达 到 50 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其中北堤、城堤达到 100年一遇标准;意东堤、东厢堤、东风埭 海堤、叠石埭海堤达到 30~ 50 年一遇标准;黄冈河堤、江东堤、西山溪堤等达到 20 年 一遇标准。 汤溪、胜利、坪溪等中型以上水库和东溪、高沙、官塘、北溪等大型水闸完成除险加固。 整治改造灌区,搞好内洋南总干渠排涝工程建设,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水资源供 给,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 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使电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提高供电可靠性。 重点建设饶平 、金砂 (扩建 )220 千伏输变电工程,乌洋、五斗山、安北、官塘、浮山、饶平城东 110 千伏输变电工程。 进一步开展农村电网改造,新建改造10 千伏线路 1038 公里,低压线路 6043 公里,更新变压器 1315 台共 万千伏安。 搞好电源建设,积极做好潮州电厂首期工程 (230 万千瓦 )和海山风电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 交通建设:继续坚持交通运输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为中心,建成以市区为枢纽、贯通全市各行政村、便捷通达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 重点建设汕汾高速公路潮州 支线延长线、北大桥及省道 S335 樟公线 (1930 线 )、汕线 (1931 线 )、 S334 柏丰线 (1935 线 )潮州路段工程,县道 X084钱坪线 (3673 线 )、 X001 高建线 (新灰线、汤九线 ) 、 X074 意草线 (意桂线 )等公路工程,积极做好潮揭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建设。 同时,配套建设潮州市客运中心站场、潮州市火车站货运中心。 改善韩江航运条件,提高通航 能力。 加快潮州港口建设,重点是完成小红山 5000 吨级货运码头、金狮湾港区怡华石油气专用码头、三百门港区货运码头改造等项目和潮州港内航道疏竣工程,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 持和帮助,积 极创造条件,落实港口联检机构及配套设施建设,以通过验收。 通信建设:继续加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网络优化,抓好传统电信网向高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25 页 速信息网转变,建设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的现代信息网。 加快光纤接入网和信息化小区、大厦建设,在继续优化和适度建设基础数据网的同时,继续提高城乡电话普及率,至 2020 年,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 80 万门, IP 网端口总数 5 万个。 完善 GSM 网,加强网络的优 化和调整, 2020 年网络容量达到 100 万门。 积极跟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建设智能网 WAP、移动Inter(因 特网 )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 建设覆盖全市各级邮政生产和管理部门的邮政综合计算机网,新建潮州 “185” 客户及服务中心系统,并在全省“183” 电子邮政统一大平台上建立潮州邮政站点。 城市建设:加快潮州城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将中心城市周边镇纳入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 发挥旅游服务中心功能和中心城市龙头作用,提高服务区域的辐射能力。 逐步完善城区 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园林、公交、污染治理、人防工程等市政配套和基础设施体系。 以潮州大道两侧和火车站区为中心,加快新城区开发建设,重点抓好市开发区二期 267 公顷土地开发;发展黄冈及潮州港、庵埠、三饶、凤凰等县城和中心城镇,逐步建设为区域中心, 培育市城区至庵埠组团式城镇群。 进一步修编全市城镇总体规划与村镇建设规划,划定区域功能,按照 “ 划分事权、分级负责 ” 的原则,搞好城镇建设。 建立多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资机制,把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合理布局。 把小城镇建设与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 把小城镇建设与改革户籍制度结合起来,促进机械人口的有计划 增长,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信息技术向三大产业各领域的辐射和渗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 “ 企业主体,资源共享 ” 的原则,鼓励社会投资进入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推进信息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发展,努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25 页 建立覆盖全市的全民性、综 合性、多媒体化信息网络。 重点建设好政府内部信息网、社会保障信息网、宽带 IP 网络潮州节点、金字系列工程等。 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 “ 三网融合 ”。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实行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发展电子信 息产品制造业。 大力发展为通信、计算机、数字化家电等产品配套的新型元器件、通信产品,培育发展以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测试和诊 断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推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现代化。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教育信息系统、重大数据库工程等,推动产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和网络大 众化,提高国民 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扩大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努力提高对外经贸的质量和效益。 力争至 2020 年,全市发展 8~ 10 家年出口规模 5000 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陶瓷、服装二大类传统出口产品年出口值都有大幅度提高。 (一 )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坚持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在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