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中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与演进分析(doc29)-销售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转型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地方政府行为、信息优势和其他比较经济优势的差异,各区域所选择的转型方式也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的不 同。 现针对各种经济转型类型,分析区域市场治理机制的形成动因与方式。 在由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央政府逐渐把一些资源配置权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这一转移有三种方式:一是中央政府直接向企业转移资源配置权;二是中央政府向企业直接转移资源配置权;三是中央政府同时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资源配置权。 中央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型对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的影响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中央政府直接向企业转移资源配置权时,企业会由原来听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2 页 共 27 页 命于计划、不承担经营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向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 主体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之间原来由中央政府计划引导的经济联系逐渐转变为市场供求、市场竞争与价格信号引导的经济联系。 在此条件下,企业之间市场交易关系与交易秩序的维护除了政府及其分支机构以第三方实施者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奖罚措施和规范约束机制外 [iv],企业之间基于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相互制约与信任关系成为区域市场治理机制的核心基础。 这样,获得资源配置权的企业为了稳定交易关系、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明确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会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市场治理机制。 第二,当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资源配置 权时,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在经济资源配置权转让过程中存在着分别与中央政府和企业进行讨价还价的内在经济激励,尽可能从中央政府那里转移获得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权,同时,尽可能在向企业转移资源配置权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最大化利益。 由于地方政府所管辖区域的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及其行为方式、追求目标、信息能力、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最终转移到企业的资源配置权存在着差异,导致不同行政管辖区域中,企业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经济资源配置关系的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或市场交易关系也存在着差异。 这样,市场治理机制的区域差异便会产生。 第三,当中央政府分别同时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资源配置权时,企业获得的资源配置权一部分直接来自中央政府,一部分来自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市场交易关系综合了前两个方面的一些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3 页 共 27 页 点,市场治理机制的形成也同时具有前二者的某些特点。 事实上,不同经济区域之间在市场治理机制的差异正好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行为方式与自身经济利益的差异。 ( 2)企业自上而下发动型经济转型 当经济市场化转型由企业自下而上发动时,企业获得的资源配置权必须最终获得中央综合和地方政府的追认或默认,否则,不可能长期维持 ,更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由市场力量调节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市场交易秩序,稳定的市场治理机制也不可能形成。 在由企业发动的自下而上的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与市场交易关系能否形成稳定的市场制度安排和市场治理机制,最终取决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后追认。 企业为了摆脱经营困难或应付制度危机,避开现有制度约束和政府管制,与其他企业进行生产要素与产品的交易,或者说企业为了摆脱政府计划、相关制度的约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某种共谋行为,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某种程度、某些范围内的非正式、不稳定的市场交易安 排,存在着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当企业之间非正、不稳定的市场交易安排获得政府的最终追认和授权时,由部分企业在某些经济区域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活动与交易安排将会形成正式的、稳定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治理机制,示范效应向其他经济区域推广和扩散,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化转型和市场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得到政府事后追认的某些企业市场化行为也会对其他企业的市场化行为产生激励效应,进一步促进自下而上的市场化经济转型,形成自发的市场治理机制,推动经济转型。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4 页 共 27 页 第二,当企业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市场行为没有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 政府的追认和授权时,当被政府发现时,甚至可能受到惩罚。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发的市场化行为受到制约,必然导致已有的企业之间的市场经济联系与市场交易安排的弱化甚至消失,市场治理机制的形成面临着较大障碍,这样,计划经济体制复归现象便会产生。 ( 3)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型 当地方政府成为市场化转型的主导力量时,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基于经济利益关系和资源配置权调整的讨价还价机制便会产生。 在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中间突破渗透型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与方式、经济利益、信息能力和 效率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都会对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市场交易关系产生影响。 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从中央政府那里转移并获得尽可能多的资源配置权或其他方面的授权,另一方面则通过与企业的讨价还价,把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纳入到实现自身目标的模式之中,使企业行为有利于地方政府效用的最大化。 第一,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基于获取最大化资源配置权的讨价还价过程中,还面临着其他 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竞争,地方政府最终获得多少资源配置权或其他方面的授权完全取决于它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市场上的谈判能力和信息优势。 一般而言,政治地位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地理区位优势和信息优势明显、行政效率高、区域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协调能力强的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较强,而那些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实力较弱、地理区位偏远、信息闭塞、行政效率低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5 页 共 27 页 下的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进行讨价还价时不具有竞争优势。 最终,那些讨价还价能力强的地方政府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权和其他方面的授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享受 到更多的优惠和特权,而讨价还价能力弱的地方政府所获得的资源配置权与其他方面的授权相对有限。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转型经济国家中,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获得并享受到较多的优惠和特权,而一些相对贫穷、发展滞后的区域反而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和特权。 第二,在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基于资源配置权的讨价还价过程中,企业所能获得的资源配置权同样取决于它的讨价还价能力。 一般而言,那些市场竞争能力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大、政治影响大、地理区位优越、信息优势明显的企业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能够获得授权和优惠,反之,那 些市场竞争能力弱、政治影响和财政贡献小、地理区位偏僻、信息闭塞的企业不具有讨价还价优势,因而难于获得较多授权和优惠。 据此,我们可以对转型经济中不同区域的市场化进程和市场治理机制形成和演进差异进行解释。 ( 4)外部诱致型经济转型 在由外部因素引起和诱致的转型经济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更多地受外部因素的冲击和制约。 外部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的变化往往成为导致计划经济体制发生制度危机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外在压力。 可以把外部因素引起和诱致的经济转型区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中央政府的冲击和 诱致所引起的经济转型,二是对地方政府的冲击和诱致所引起经济转型,三是对企业的冲击和诱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6 页 共 27 页 致所由引起的经济转型。 现分析这三种转型形式下的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情况。 第一,当外部冲击和诱致导致中央政府不得不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资源配置权时,中央政府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进行讨价还价时将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取资源配置权的成本会降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讨价还价成为影响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的关键因素。 如果地方政府在讨价还价中处于弱势地位,则企业特别是具有雄厚实力和广泛政治影响的核心企业会成为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 的主导力量,区域市场治理机制更多地表现为强势企业主导下的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安排。 反之,当企业在讨价还价中处于弱势地位时,地方政府成为区域市场治理机制形成的主导力量,区域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安排会更多地反映地方政府的利益。 第二,当外部冲击与诱致促使地方政府不得不进行率先进行市场化转型时,地方政府会动员自己能够动员的大部分资源和影响,促使中央政府的资源配置权向下转移。 如果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时,更多地反映地方政府利益的区域市场治理机制便会形成,反之,如果地方政府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则经济转型 只有在地方政府的自我救助行为已经损害到中央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时才可能发生,所形成的区域市场治理机制会更多地反映中央政府或企业为维护既有利益而促成的被动性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安排。 第三,当外部冲击与诱致导致企业既得利益受损或发生企业生存危机时,突破现存计划制度约束、获得资源配置权成为企业自发的市场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