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盛典中国营销年会(doc62)-销售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东有些大的超市,已经让厂家和促销员下岗,让消费者导向,这对宝洁肯定是有利的,没有什么疑问。 你过去以渠道为中心的模式肯定要改,必须要改成以产品为中心,你不这样,你没办法跟大卖场进行谈判,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厂家渗透流通领域 → 厂商的均衡合作 厂家向流通领域的渗透、高度介入,这个就是中国很多优秀企业成功的秘诀。 我曾经想写一本书叫中国式的营销,专门写这套模式,这套模 式我们很熟悉,一直伴随它成长过来的,今天来看,我们的观点改变了,发现有问题,这个模式,就是 高度介入流通的模式,他面临三个挑战 : 销售费用问题。 随着价格的降低,销售费用的问题,你如果这么多的人,销售费用比较高,过去你的渠道很分散,零售商很分散,在零售商很分散的情况下,你人多,可以使你的价位适当提高,多两个点,原来给摩托罗拉讲课的时候,他们不太了解,人这么多,费用从哪儿出,人多纯粹是消耗,可以维护市场秩序,可以使得产品可以多卖两到三个点,这样可以支付一部分的费用,随着大卖场的进入,苏宁和国美都在跑 马圈地,很难维护价格,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厂家这种介入费用是一个挑战,这个问题比较大,这是现实的问题。 第二专业性的批发商在崛起。 原来的我们的 TCL,海尔,介入流通的时候,他面临主要是官商,批发商主要是过去的国有企业,通过改制,一批比较优秀的批发商成长起来了,这样的话,有很多企业的厂家的区域销售组织,它的效率还不及社会经销商,有这样一个挑战,你做不过人家。 销售人员超过了管理边界。 一个销售团队一万人,一个军的建制,基本上没有人管得了,在创业初期,凭着强烈的愿景,强大的企业文化的驱动 ,还能够起来,还能够冲出来,但是时间一长,就有问题了。 人员过多,超出了一般企业的管理边界,在一个企业的成长初期,冲冲还可以,市场进入比较平稳的时候,团队内部的复杂程度,超过了一般人所能够整合的边界,在这种情况下,人多就不是一个好事了,我们经常讲,这种模式,深度分销,掌握终端也好,这种模式可进不可退,这种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有优势的,现在依然有优势,但是成为不了我们大多数企业所能采取的模式。 厂商均衡分工的分寸 所以我们要提出一种概念,叫厂商的均衡分工。 所谓厂商的均衡分工有这么几个观点: 慎重把握直营宽度 ,现在随着大卖场崛起,所有的企业都在搞直供,要直营,这个是有问题的,在管理上,在体系的平衡上,大客户一来之后,把你过去的价格体系全部冲垮,你一定要控制,你不能一下决定走到那头去,我刚才看销售与市场杂志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 KA 怎么管理,组织架构怎么来管理,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大家做这个问题的时候,慎重的把握,要与时俱进。 培育而不是削弱经销商职能 ,中国厂家喜欢骂经销商,这几年经销商有很大的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59 页 变化,我觉得不能像过去的路走下去,过去中国走深度分销的时候,喜欢把区域划小,喜欢把经销商限制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这个将来要改变,包括宝洁也在变,要逐步的培育经销商职能,开始和大经销商合作。 这就是与时俱进,在美的做顾问,我做了六年顾问,前三年到前四年,基本上是划小区域,这一年来基本上要规避,品牌足够强的时候,你可以和大的代理商合作。 摩托罗拉现在也感觉到了,实际上他效率高的还是天意这样的大的代理商。 完全靠全国代理商,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说要走到高端放货不是,但是我们要适当的反驳回来,和一些区域的大的经销商要合作。 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相对精简的营销队伍 ,不能搞太多人。 或者说这个 团队必须是特种兵,必须素质非常好,但是人员相对少,他能充分的整合设备资源。 销售队伍要善于通过政策和管理驱动销售 ,不是通过自己的蛮力,通过政策,大家注意一下,黑家电和白家电,白家电善于使用政策,做的比较好的是美的,不断的做政策,回款,奖励, KA 的奖励,专门零售商的奖励,分销商的奖励,他通过政策来驱动,通过管理来驱动,这样的话,杠杆作用比较明显的时候,他人不需要那么多了。 零售寡头崛起的威力 实际上大的零售寡头的崛起,是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帮助大制造商产业整合。 以冰箱为例,他进厂费要十万, 你卖一万台的企业,勉强能够维持,你卖十万台的企业,就可以了,全部卖十万台的,小的就退出了,实际上就是你让这些小的品牌没法卖了,直接的帮助这些大品牌,什么叫间接,随着流通的扩张,或者降价,使得厂家高度警惕,大厂家一定要提高我的份额,把价格先打。 以空调行业为例,我本来一直估计,空调大战我认为是 2020 年开始,现在还有钱赚,美的的利润说出来吓死人,我都不能说,利润好得不得了,而且现在像奥克斯,一些外资品牌,对他们没有进行真正的冲击,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把价格降下来,稍微降 10%,还可以维持比较高的净利润 率,现在主要是面临国美、苏宁,现在美的觉得不行,我只有先动,把小的全扫掉,我才能维持我霸主的地位,我才能谈判,间接帮助厂家在决策,今年格力广告不得了,价格下来 30%,一体机在一千块钱左右,使中小品牌非常困难。 我明天可以和国美谈,格力和美的加起来 60%左右,现在武汉工贸,格力加美的, 67%,湖南两家 70%。 另外,部分零售寡头他也要改变游戏规则, 他为了求得竞争优势,他会改善与大制造商的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竞争地位的稳固,他本身要去超越对手,他也跟一些大的制造商建立比较好的联盟,比如说海尔和苏宁,听说 家乐福明年也要改,也要对中国的制造商客气一些,这就说明,在厂商有一方太过强的时候,他会反弹回来,明年可能 2020 年,大制造商日子可能会好过一点,因为大制造商也非常强硬,我宁可不卖,我也不能让步了,这样构成了一种策略联盟。 现在最困难的是分销商,很多厂家现在找不到合适的经销商,这是现实的问题 ,一开始零售商挤压,厂商把这个压力给代理商,很多代理商自暴自弃了,当然这个词不是很准确,放弃了,你再给我压力,我不做了,我退出。 你一退出好了,现在大的制造商反而没有代理商跟他合作了,大量的批发商要退出的情况下,包 括做日化,在退的情况下,说我和国际接轨了,大的流通商在这个基础上会诞生,现在正在孕育中,中国会出现全国性的大的分销商。 厂家要以新的方式介入流通 零售寡头的这种崛起,实际上已经把厂家逼到绝路上去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一个战略观点,厂家必须以新的方式介入流通,过去是渠道很分散,我们通过人海战术,地级市的分销,介入流通,现在变了,我要面对领头寡头新的方式介入流通。 有这么几个趋势,一个是差异化的产品,我用差异化的产品,我介入厂家的垂直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59 页 流通体系,我们前面讲的内容里面,隐含一个观点,大卖场是 大规模制造,同质化产品,我同质化产品给你卖,异质化产品不给你卖,现在已经出现了。 你比如说像索尼,国内致力于它的数码房,这个模式其实在流通领域也反映了,大概在半个月以前,我去香港,专门考察电器,他一个是大卖场,一个是专门做数码,专门做很少的几个,做索尼、三星,他是跟厂家对接的,不是大卖场的概念,是差异化的退路,这种是厂家可以 管理和介入的,叫垂直流通系统 ,这样越来越多的差异化产品会走这条路,我避开这个大卖场,这是一种迂回的应对,否则它没有办法。 还有一个办法, 产业资本,如果当量的上市,我并 购下游 ,我通过资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使得真正的产业资本和流通资本一体化,这个实际上统一的老板,在十年前就做这个事了,十年前他就意识到,我们现在产业资本,也要这样做。 只不过现在下游还不够强大,股权还不够流动,随着下游再强大,他去收购,兼并。 再一个真正融合,在资本上解决问题了,我用全新的方式去卖东西, DELL 电脑走这种模式,比如说楼盘营销,楼盘营销,像手机的和运营商的捆绑营销,都是避在大卖场,北京所有的楼盘装修以后再那个,房地产公司和家电公司联合成立家电销售公司,一年弄几十万空调和彩电,我瓦解你大卖场的基础,厂 家他有思考,战略的思考,他要创新流通模式,楼盘营销,手机的运营商营销,饮料的集团营销,都是这样一种模式。 策略性渠道管理 我感觉策略性渠道管理要浮出水面了,这个是我的观点第一次抛出来。 在各个卖场之间,城乡之间,大城市,小城市之间,要平衡,你不能把握这个平衡的话,你的体系就要崩溃,所以过去有些企业这个方面经验不太够,所以平衡掌握不太好,一说大卖场,和大卖场合作,把整个战略体系破坏了,一说扁平化,结构什么也跟不上,现在强调平衡,各种卖场,各种液态的把握。 对环境的变化动态适应,不断操作,这是智慧型的,有 智谋,打打谈谈,谈谈打打,以智谋,我们现在讲,用智慧,情义去感动,或者去征服对方,另外一个是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对市场的分析,取消进销存的把握都比较好,管理含量比较大,这个我们不具体讲了,这些都叫策略性的。 要调节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通路。 从实操性来看,什么叫策略性,我们提几个实操性的观点,复合,我们有零售的,小店的分销,有超市的直供或者分销,它的结构很复杂,建材也是一样的,走大卖场的,走装修公司的,走大的工程队的,或者自己直接去卖的,符合通路模式,这个非常主要,这就需要策略。 既然符合通路 模式,要调节通路之间的相互关系,符合通路。 对厂家来说,要管理好价格,要合理安排价值链上的附加值的分布。 因为附加值越来越小了,要非常精细的安排,零售商多少钱,要把这个结构安排好,我们过去的厂家在这方面不是很注意,有时候挣太多了,我遇到厂家毛利 30 个点,渠道两个点,有的时候批发商多了,批发商 5 个点,零售商 3 个点,现在对渠道管理来说,既然要策略性,利益结构要不断的调整,当然各个行业,点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的一种理念。 优化零售商的结构,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就是说哪些是重点零售商 ,哪些是一般的,另外调节供货方案,现在面临零售的这种变化,一般的企业,都采取差异化供货,比如说这个是这些结构,那些是那些结构,太多了,你的库存有问题,太少了,不够分,要打价格战,这个度也不太好掌握。 所以产品的差异化供货,现在策略上也是很大的难题,品种究竟多好还是少好,少的话老打不够分,太多管理有困难,成本不高。 另外一个调整好不同零售店的价格水平,这也是一种价格的要求,有的零售店价格要定低一点,有的高一点,不同的液态是有层次的,价格上也有层次,不管又不行,必须找有效的方法。 要有节奏的使用利益政 策驱动销售。 动态的政策组合的变化,这一点是中国企业的强项,外国人跟不上。 以手机为例,我一月份上的机器是 2188 系列,二月份我开始排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11 页 共 59 页 空,销量开始变,我排空的时候价格降低,我 2188 系列,排空的时候,我 3188 开始起来,我有动态的节奏在,外资企业跟不上,所以有节奏的去驱动这个市场,这是国内企业用的,这种运作调控能力不是很强。 精确的安排物流和信息流,最后一个要形成双层的操盘,形成管理渠道的体制,什么叫双层操盘呢。 就是说总部要操盘,总部要变品种,品牌的策略,总体的价格调整,给地方的分公司一个自主权,外资企业就能一层 操盘,中国的企业双层操盘,有的企业双层操盘就乱了,但是一定要按照双层操盘,这样一个理念去管理,否则渠道保证不了。 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中国式营销,还要 回归主流营销理念,摒弃投机思维 ,中国很多企业的投机思维,认为你的产品乱点没关系,这个观点过去行,现在恐怕不行了,要把目光拉长, 要理解消费者 ,以产品为基础,锻炼品牌。 现场问答精彩瞬间 提问: 我听说您做过图书行业的咨询,请问教育图书行业出版商和分销商之间的趋势,怎么应对。 施炜: 我没做过咨询,但是我有同学,师弟在做教育图书,他经常请我吃 饭,我免费给他做咨询,我觉得是这样,教育图书行业主流的渠道模式是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大家也知道,效率比较低,比较庞大,二级渠道很小,不规范,将来的教育图书行业的,双向变化,什么双向变化呢。 一个就是新华书店的民营化,我看到一个资料,是哪一个省的新华书店是民营企业做的,有钱买新华书店还是巨大的财富,他分销网络很好,新华书店民营化,二渠道野鸡的路子,二渠道会成长起来,有机部队成为正规军,将来的渠道模式,我觉得是这样,出版商会越来越介入流通。营销盛典中国营销年会(doc62)-销售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和任务陈述书简化了经营目标的确定工作; 根据填好的经营定义单,标出表中的关键词,写出对您的经营最重要的经营目标,再把结果简化成一两句话,就得到一份精确反映您经营目的的报告。 首先,要做的是进行 内部分析 ,通过这种分析,企业应该利用优势并克服弱点。 其次,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因素是不可控的,您只能考察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您的企业,并尽可能采取预防措施。 内部分析:
基准量度 基准实践 基准差异 (程度、何处、何时) 差异弥补 (知识、实践、过程 ) 管理责任 组织联系 全员参与 最优运作 35 市场布局的重要性 •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 • 最为有效地分销企业产品; • 最为经济地控制营销成本。 36 市场布局的主要方针 : • 基本方针: 广泛布局 重点布局 分片布局 主要策略: 区域集中 梯度推进 跳跃式 37 布局决策的主要依据: 产品性质;
此在说明会上所用的图表 , 出现一 些数字和难以理解的图形。 策划小组的成员 , 虽然都可以理解, 但听的一方的主管大半讨厌这些复杂的数字 , 也没能力立刻看懂这些麻烦的数字和图表。 本来应该说明策划案的 , 却变成在说明对数图了。 结果 ,结论就变成了 “ 你们这些有学问的人说的话 , 我们实在听不懂” , 而对提案的决定 , 也就只好暂时保留了。 16 ( 二 ) 转换立场考虑问题
报告提要 调研设计 概况描述 问题分析 (或预测) 对策建议 (营销策划) 附录 32 七、市场调研方法 • 定性调查( Qualitative research) • 小组座谈、深度访问、实验法; • 定量调查( Quantitative research) • 函电调查、入户访问、拦截访问、观测法。 33 调查问卷设计 • 封闭式问卷 • 是非法(是与否) • 多项选择(三个以上答案供选择)
设立目标的方法 •企业制作收集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发,违者必究 26 二、营销服务部的目标规划 (一 )制定目标的重要性 我们订立目标,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 高效地集中有限的体力和智力在那些 最重要的事情上,抓住重要的事情, 各个击破。 同时也必须把有限的时间 和精力适当地分配给每一种工作,使 单位效益达到最大程度。 如此才能有 目的地工作、圆满地达成目标, 这就是计划经营 27 二
场细分的越细致,越有利于我们对个性化要求的了解。 而进一步市场第 21 页 共 147 页 细分所带来的必然是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和营销方式上的更加差异化。 案例分析 服装量身订做,满足的不仅仅是形体需求 笔者有一朋友是某艺术院校的高才生,毕业后主攻服装设计。 几年来小有所成,并建立一个小型的服装加工厂,还专门注册了一个品牌。 想从事规模化商品运作,美其名曰:“要用自己的设计成果去哺泽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