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滨河路三期商业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45页)-地产可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影响通行能力将大为降低。 综合各种因素,以及交通量发展预测的结果,本项目应 按双向四车道设计。 建议本项目按以下横断面实施。 具体路幅形式为 4 米(车行道) +2 米(非机动车道) +2 (人行道)。 第四节 主要技 术标准 道路类别 次干路 道路级别 Ⅱ级 交通等级 中等交通量 计算行车速度 30 ㎞ /h 计算荷载 汽 15 挂 80 路面类型 水泥砼 红线宽度 30 米 车行道宽度 21 米 人行道宽度 米 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100 米 最大纵坡 % 第四章 工程方案 第一节 设计原则 1.设计符合《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中对路网规划的要求。 2.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改善线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 3.尽量少拆迁,少征地。 第二节 线路方案及比较 本项目起点自萍麻桥头, 接中环南路, 终点为双河口。 全长分别为 ㎞,线型方案有二个。 第Ⅰ方案是原来滨河路三期控制性规划选择的线型 方案。 第Ⅱ方案是第Ⅰ方案的基础对线型进改善。 最小的线半径由原来的 R100 提高到 R200,平面线位个别部分向河边平移,减少土方量和房屋拆迁量。 对方案选取上第 II 方案不仅线型平顺,车辆运行条件好,而且安全可靠,建设费用也少。 较第 I 方案优越,所以第 II 方案为本工程优先方案。 道路面结构为: 车行道采用厚度 22 厘米, 6%水泥稳定石屑基层厚 20 厘 米,砂砾垫层厚 25 厘米。 人行道采用彩色人行道板厚 5 厘米, %水泥稳定石屑基层厚 10 厘米。 第三节 筑路材料及其运输条件 钢材: 可从南昌及新余购进 ,或由萍乡市物资供应部门供应; 水泥 :当地水泥厂可供应; 木材: 可由当地直接供应; 沥青: 可从九江等地购进,或由省公路局物资供应站供应; 砂、卵石材料: 萍乡市属山岭、丘陵、平原交叉地区,河流较小,砂和卵石较缺乏,应从袁河中采集,运距较远; 片、碎石材料: 项目所在地有可供道路修筑用的石灰石、花岗岩等材料,以及其它开矿的废弃矿石料可以使用。 境内石料场工业发达,可可仪供应符合规范质量要求和加工尺寸规定的各种规格路用碎石材料。 第五章 环境 影响评价 第一节 概述 滨河路三期北起萍麻桥头,接中环南路,南至双河口,全长 公里,路幅宽 30 米。 按城市次干道 II 级标准设计。 道路建设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另一方面,它在环境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本基础上主要环境问题涉及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空气、噪声等四个方面。 其编制依据是:(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 ( 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96)。 ( 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 5)《汽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二节 主要环境问题概况 一、社会环境问题 随着项目建成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带动沿线区域建设与开发,引导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用地布局重新调整,使影响区域内的商业、饮食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养 殖业及特色农业等迅速发展。 随着诸多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将成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发展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另一方面,因人口聚集,商业发展带来噪声污染,使沿线生态面貌发生变化。 沿线属平原微丘地带,地势较平坦。 路线本着优化线形的同时,尽量避免少占良田和不必要的拆迁,结合萍乡市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全线拆迁建筑面积为 7843 平方米。 对被拆迁的房屋和宅基地拆迁将使居民生活、工作暂时受到影响。 项目建设不会破坏沿线现有水利设施,对于水利规划要求,在路线设计时也予以考虑,但是施工期间必然拆迁一些照明线、输线,通讯电缆等这给沿线居民照明、通讯及企业在施工期间用电带来影响。 二、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本项目占地 288 亩,其中征占的农田大部分是旱地,征用的占地主要是荒山坡地,不种植经济林木。 道路修建长距离的带状土建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必然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地貌。 因此保护环境的进行防护工程及美化景观是必要的。 三、水土流失问题 道路施工建设会 造成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预测模式按下式计算: A=R K L S C P A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 R降雨侵蚀力因子 K土壤可蚀性因子 L坡长因子 S坡度因子 C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 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据同类型道路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估算,道路在施工期水土流失是严重的,水土流失比当地现状值增大 5 倍。 四、水环境问题 在道路建设施工期中,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施工人员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引起的水污染以及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清洗随意排放问题。 建成后营运期水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区产生的废 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是 COD, BOD 和油。 五、沿线农业土壤与农作物中铅含量的影响 目前,我国汽油中添加有四乙基铅,由于道路上行驶的未尽燃油和燃油泄漏,会使四乙基铅微粒直接进入环境。 因此道路建成营运后,汽车尾气中的铅将会对沿线土壤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逐步推广使用无铅汽油,因而汽车尾气中排放的铅对沿线土壤基本上不会产生大影响。 六、大气环境问题 ( 1)施工期大气环境问题 施工期间对空气的主要影响是尘污染。 尘污染主要产生于灰土拌合和施工材料的运输等。 道路施工,灰土拌合有两种形式:路拌和 站拌。 路拌污染随施工路段推进而移动,影响范围窄。 站拌尘污染集中在拌和站周围,但影响范围比路拌大。 近年来用的路拌和站拌设备均采用密封拌合方式。 因此,灰土拌合产生的尘污染程度已大大降低。 特别是站拌设备,可以采用除尘设备,从而具备了把尘排放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可能性。 施工材料及土石方运输的尘污染,有材料及土石方的遗散,风吹刮散和车辆在道上行驶产生的扬尘等。 材料及土石方的撒落,风吹起尘可通过遮盖加以解决。 施工时拌合灰土阶段及在土运输车辆的扬尘污染较严重,要采取洒水措施控制扬尘量。 ( 2)营运期间,汽车尾气排放 道路车辆尾气污染物排放源强度按以下计算式计算: 根据预测交通量,车量比等交通调查数据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计算出污染物,列于表 31。 表 31 路 段 年份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平均小时交通量 177 191 206 223 241 260 281 303 327 353 382 CO 1 4 8 2 6 0 5 0 6 2 Nx 1 3 5 7 9 1 4 6 9 2 七、噪声问题 建设期的噪声主要是施工机械噪声,营运期主要是交通噪声,噪声强度 70dB(A)。 第三节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案 一、生态保护方案 ( 1)路线布设应尽可能与自然景观协调,本着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民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的原则进行工程设计,优化线形,尽量不占良田,少占耕地和经济林。 ( 2)路通孔径必须满足泄洪要求,保证泄洪水流通畅,不淹没农田, 不冲毁道路、民用建筑和农田水利设施。 ( 3)道路设计了 万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带。 两侧沿线设计 1280 株行道树。 ( 4)道路边坡上应种草,边坡外带状植树。 二、水土流失措施 本项目在建设期中,应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应有切实可行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 ( 1)施工时,路基取土弃土应做到规范化。 取土坑应尽可能设置于荒山坡地。 弃土尽可能堆集在低洼荒地上。 可供耕种的取土坑及弃土堆利用为种植农作物,不可耕种的种植树草绿化封闭。 ( 2)施工时,应先做好坡脚挡土墙,沿河挡土墙,然后进行砌坡填土,并做好 浆砌片石护坡。 在雨季来临前,在填筑路基坡脚边缘,取土场及弃土堆边缘,设置土工布围拦,拦截工程引起的水土流失,并应注意避免雨季开挖修筑路基。 ( 3)作好路排水设计,设排水沟、边沟等排水设施,防止暴雨时路基边坡冲刷。 ( 4)线路优化设计时应尽可能占用废弃地,少占农田,划出施工范围,避免机械碾压农田。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 ( 1)施工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a、施工人员集中居住点的生活污水,不得随地倾倒以防流入取水点;生活垃圾特别是粪便要集中处理,防止污染水源。 b、含有害物质的建筑材料堆放点要远离水源地,并用防雨材料遮 盖。 沥青材料不得倾倒于地上。 施工结束后,工程废料及时运走。 C、施工机械、运输车辆的清洗水,应经隔油沉砂池处理后排放。 ( 2)营运期水污染防治措施 冲洗汽车的废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建议这部分废水经隔油和化粪池处理之后,结合萍乡市规划,排入城市下水道。 其他沿线废水进入下水道前必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 1)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a、搅拌站应设置在居民区 200 米以远地方,且应设在下风向。 b、尽量争取集中拌合方式,集中拌合的搅拌机应有二级除尘装置。 采取路拌方式时必须选用带有密闭装置的 搅拌机。 c、料场应距居民区 150 米以远,同时加以遮盖避免扬撒。 在材料运输途中,应采取封闭或遮盖措施,避免抛散。 粉煤灰运输应湿取湿运。 d、运输材料道路及施工现场应配洒水设备,定时洒水,减少起尘量,并及时清扫路面,防止二次扬尘。 ( 2)营运期大气防治措施 设计中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沿河绿化带,均可起到阻挡、过滤、吸附灰尘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