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集资建房工程项目建设可研报告(50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基础上继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呈产销两旺的运行态势。 总体来说, 2020 年, xx 房地产市场呈现继续上升的整体走势,供求双方不断得到加强,土地政策控制更加严格,市政利好消息不断推出, 住宅、办公楼及商业三类物业均呈增长态势,住宅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办公楼及商业营业用房,渐成投资主流。 这都显示市场中存在对价格的有利支持因素,这种市场形势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该项目需求分析 xxxxxxxx 公 司现有职工 508 人, 50%为双职工、老职工。 总住房面积 8483 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 平方米,低于 xx 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 有 30 余户职工居住面积 30~40 平方米,大多数家庭是两代居住,个别还有三代居住的,有的职工孩子已十七八岁,还和父母住一间房子里,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另外,还有 60 余人为无房户,只得自己在外、租借房子。 今年年初, xx 市统计局发布信息, 2020 年 xx 市商品房平均价格达到 4705 元/平方米 ,涨幅达 %。 xxxxxxxx 公司职工收入较低,年平均工资只有一万元左右,加上家庭负担也较重 ,若想在商品房市场上解决住房问题困难很大。 xxxxxxxx 公司职工改变住房现状的要求十分强烈,每年的职工代表大会都反复提及住房问题。 因此, xxxxxxxx 公司利用本单位长期闲置的行政划拨住宅用地进行集资建房,将使广大干部职工的住房现状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彻底解决职工后顾之忧,使职工安心工作,从而 促进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由于该项目为 xxxxxxxx 公司内部职工集资建房,公司将严格执行集资建房的有关政策,不进行市场销售,全部由企业内部职工分配。 第三章 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的合理性分析 产业政策和行业特点 为了使国民经济有序发展,节约有限的资源,国家和行业制定了某些重要产品的经济规模标准,也制定了鼓励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产业(含规模)目录。 这些政策都是经专门研究和分析论证后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合理性。 该项目是职工集资建房项目,属国家鼓励发展行业。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的产业政策,能够推动城市建设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理性 建设规模的变动会引起收益的变动,而适当的经营规模可节约费用,提高竞争力,得到经济效益。 不同产业规模的经济性可能 不同。 房地产属于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在一定限度内,规模扩大后,项目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即规模收益递增。 因此该项目目前所具有的经济规模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合理结合。 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要以资源的耗费为基础。 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是建设规模合理性分析的重要内容。 从资源利用的合理性角度考察建设规模的合理性,主要应考虑资源利用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这里的资源是广义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 该项目目前设计的建设规模,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更加有 效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其他因素 项目建设规模还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因此分析建设规模的合理性必须考虑外部条件的适应性与匹配性。 这里的外部条件泛指项目之外的所有方面,包括市场、原料供应和其他外部建设条件(包括物资条件、交通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等)。 该项目符合市场需求,投入物(包括自然环境、原材料、能源、土地、资金等)供应稳定,所处位置交通也方便,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的改善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建设规模 该项目用地约 亩( 10400 平方米),共建两座多层住宅,建筑物占地面积 2080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2880 平方米,包括:地上住宅建筑面积 11080 平方米,地下室建筑面积 1800 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3640 平方米,道路及停车场用地 4680 平方米。 人口规模和居住户数 该项目居住区内规划居住总户数为 136 户,居住人口约为 449 人。 结构及户型 该项目建筑主要为两座多层住宅,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 户型设计多为两室一厅、两室两厅等,户型多样,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每户套内面积控制在 80 平方米以内。 并做到布局紧凑、合理、 减少空间浪费,全明设计,主卧及次卧尽量朝南。 第四章 建设场址及现状 建设场址 该项目拟建场址位于 xx 市历城化纤路 4 号, xx 化纤厂生活区内,东临十里河,北靠祝甸,西至章丘建筑公司、洪楼教委、抗震公司、建安一公司,南到花园路、历城建安公司综合加工厂。 详见项目位置示意图。 场区现状 拟建场址位于 xxxxxxxx 公司生活区内, xx 市化纤路 4 号为生产宿舍用地,大部分已建成职工宿舍,该项目用地为拆除部分危旧平房后空地,拟建设两座多层职工住宅。 建设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易于施工。 该场址位于建成 区内,场地内和场址周围水、电等市政设施配套齐全,能够满足项目的需要。 该项目用地属 xxxxxxxx 公司生活区,附近市政设施齐全,商业发达,购物方便,既有大商场、超市,也有农贸市场及路边小店。 附近各大银行都设有网点,存取款十分方便。 气象、地质等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 xx 市地处东经 116176。 59′,北纬 36176。 41′,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常年主导风向 WSS (西南南 ) 冬季主导风向 ENE(东北东 ) 夏季主导风向 WSS (西南南 ) 最大风速 冬季平均风速 夏季平均风速 风荷载 400Pa (40kg/M2 ) 年平均气温 ℃ 极端最高气温 ℃ 极端最低气温 ℃ 年平均大气压 最冷月平均相对湿度 54% 最热月平均相对湿度 73% 全年平均相对湿度 59% 年平均降水量 最大积雪厚度 190mm 雪荷载 200Pa (20kg/M2 ) 最大冻土深度 440mm 地震基本烈度 6 度 2)工程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xx 市地处鲁中山区北侧,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黄河横贯全区。 受人类工程活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岩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为减少或杜绝灾害造成的损失, 对在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进行的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 项目建设场址位于 xx 市东部,由于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尚未进行地质勘探,建议建设单位选择有 资质、信誉高的勘测单位抓紧进行地质勘探,为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分析报告,以规避自然灾害。 市政基础配套设施 1)给水 项目用水取用自来水,由市政供水。 自来水采用直供形式,消防系统与日常生活用水为同一水源,各用户分别设给水进户装置、水表计量。 2)排水 场址周围建有市政污水和雨水管网,项目建成后的雨水及污水可排入相应的市政管网。 3)供电 项目场址内现有变配电室,可满足项目需要。 4)弱电 项目场址内通讯和有线电视接受系统齐全,项目建成后可由此直接接入。 5)供热 该项目场址现有供热管道,为 xxxxxxxx 公司生产余热回收利用。 6)供气 项目场内已接入煤气管道,为 xxxxxxxx 公司生产废气回收利用,项目建成后即可接入使用。 7)通讯 项目内已有电信局接入的通讯线路,用户可直接申请办理。 第五章 总体规划方案 规划指导思想 1)充分考虑该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加大小区知识、技术、文化艺术方面的内涵。 2)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符合居住活动,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区环境。 3)重个性和特色的塑造,增强住区的识别性、领域感。 4)适应汽车交通进入住区的趋势,建立便捷、安全的道路交通 系统,安排足够的停车场地,寻求车行、人行恰当分离的途径。 5)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住房商品化、物业管理社会化以及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的变化和要求。 6)提高住区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绿化网络空间和良好的住区小气候。 总平面布局 总体布局 该项目用地约 亩,新建多层住宅楼两座,在建设区域内合理布置,住宅楼下配备地下室,以方便楼上各住户的使用。 住宅楼四周建设部分地上停车场,停车场铺设植草砖,加大绿化效果。 出入口设在 xxxxxxxx 公司生活区内现状交通干道上,从此道上可方便到厂区上班及上街 购物。 从出入口建设区内道路连接各停车场,整个小区在环境设计上,使住宅、停车场与绿地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营造一个环 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住宅小区。 道路交通组织 1)动态交通组织 区内道路系统由车行道路和步行道组成交互式交通网络。 从小区出入口到场区停车场建车行道路,路宽不低于 8 米。 住宅楼四周建设环形车行道路,路宽不低于 6 米,满足各种车辆出行和消防的需要。 绿地景观、休闲娱乐场所处,将建设步行道路。 在道路交通设计上,区分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道路,做到主要交通道路快捷,不受干扰,次要道路合理方便,步 行道路灵活、自由,既保证小区主干道交通的顺畅、快捷,又保持住宅区内部环境的独立性和安静性。 2)静态交通组织 按照集中停放、统一管理、方便使用的原则,小区内建设部分停车场。 在两座住宅楼的四周空地,建设部分地上停车场,使用植草砖铺设,既可当停车场,又能增加绿化效果。 绿化体系 1)区内绿化体系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布置,形成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布局合理的绿色空间体系。 突出绿化设施,强调建筑与绿化互相渗透。 2)建筑用地内的组团绿地、平台绿化和深入建筑的小块绿地相互联系贯 通,注重地面停车场与宅间绿地的设置,地面停车场采用生态停车场,利用树木分隔车位,使有树冠覆盖的停车场成为一道绿色的风景。 着重对宅间绿地的处理,通过多种乔灌木种植和花草养殖,增。职工集资建房工程项目建设可研报告(50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