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瑞达tm碳纤维地热系统工程及家居应用市场营销及技术指导手册(39页)-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住宅:独立住宅、公寓大厦、办公楼、房地产、高档小区、集团 公司的办公大楼。 电地暖是公共建筑物、教育机构最为理想的采暖设备 , 完全不必担心小孩或有人会对它产生可能的损害。 例如 :学校、图书馆、银行、会馆、餐厅等。 体育娱乐设施:足球场、体育馆、网球馆、游泳馆。 产业设施:工厂车间(如制陶瓷工厂)、厂房、浴池。 从消费能力看 , 家庭类客户的正常成交价格: 北方:必备型采暖, 120 ~160~180~200 元 /平方米。 南方:享受型消费, 160~180~200~280~300 元 /平方米,甚至最高有 400~600~1000 元 /平方米。 非集中供暖区, 日均气温低于 5 度的天数在 60 天以下的,适合做电地暖;在 60~90 天之间的,如果家里无老人小孩常住,电地暖也很适合,因为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关地暖,总运行费用小于其它采暖方式。 写字楼在采暖期内,有 20% ~30%的房间空闲,大、中、小学也有长达 2 个月的假期,这些场合很适合用电地暖,可以随开随用,并分房间控制,达到节能的目的。 几种常见采暖模式概述及其特点 第一节 概述 一、 从采暖的能源供应看 1. 主要有煤、油、气、电、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泵式地下水源或空气源等几大来源。 2. 煤、油、气为不可再生资源,虽然其直接得热 效果较高,但未来使用成本肯定会越来越高,其中: 1) 煤、油适合集中采暖使用,不适合分散型单户使用; 2) 燃气:如果通过燃气锅炉产生热能:可能存在的一氧化碳中毒、火灾隐患等方面。 3. 电是清洁能源,未来风电、光电、水电等可再生发电,将会让电地暖变得更有生命力。 4. 太阳能热水系统源:属于可再生能源,一般在合理的面积投资比情况下,可以满足一天中的部分时段的采暖,但要达到全天侯 24 小时的采暖效果,则受制于采光面积和阳光照射的情况。 它可以作为补充型采暖方式,与其它采暖方式并存,可以节约一部分常规能源的消耗。 5. 热泵式地下水 源或空气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采暖方式,其本质是利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将地下水或空气中的热能搬运到室内,达到采暖的目的,虽然消耗了电能,但由于热源是免费的能源,所以从整体看,比单纯用电采暖好一些,但要投资热泵机组,所以适合大面积型建筑物,一般设计成夏天制冷、冬天制暖的复合功能型,但适用场合受限制,大量开采地下水容易造成城市地面下沉,必须有合适的地下水源、必须设置地下补偿回水等循环系统,缺水地区禁止使用此类设备。 二、 从转换并携带传输热能的媒介来看 1. 以电为媒介,例如:各种电暖器、电地暖等。 2. 以氟里昂为代表的空调 专用类媒介。 3. 以水为媒介,例如:集中供热的散热器形式,水地暖等,为了让水获得热能,一般通过下列方式: (1) 大型工厂因冷却循环产生大量热水,如:钢铁厂、石化厂等,可以对外供应给居民采暖。 (2) 集中供暖用的大锅炉。 以前很多,现在随着环保的大趋势而发展缓慢。 (3) 家用独立式燃气采暖锅炉: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为能源,可自行设定采暖时间,家中无人时需要保留 4℃左右的低温运行(防冻作用)。 有的还可同时提供生活热水。 可安装在墙体上、房间角落里。 虽然天然气的热值高于电能,但由于锅炉在燃烧时,其排烟管口 120℃ ~200℃的 废气排放,会带走大量的热能,所以锅炉本身的热损耗极大,另外还存在安全、污染等隐患,据说:有的市区高层住宅现已控制大面积使用,郊外低密度住宅使用比较适合。 (4) 家用电锅炉:优点:安装简单,可预设时段和温度等智能化操作,既采暖也能提供生活热水。 舒适性高,缺点:前期投入较大,运行费用较高。 有的可以改进为蓄能式,即晚上自动开启,充分利用低谷电加热蓄能,次日早上自动断电,白天再缓慢释放一些热量。 三、站在消费者、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采暖可以分为下面三大类: 高热源密度的采暖方式;例如:空调、电暖器,此类方式的采 暖效率比较低。 中热源密度的采暖方式:例如:常见的散热器 /暖气片采暖,此类方式的采暖效率较高。 低热源密度的采暖方式:例如:水地暖、电地暖等,此类方式的采暖效率高于前二种。 第二节 各种常见采暖设备及其特点 一、 空调 空调的工作原理其实很容易理解,空调就好像是个搬运工,夏天:把热量从室内搬到室外,所以室内热量减少温度下降;冬季:把热量从室外搬到室内,所以室内热量增多温度升高。 在上述搬运过程中,需要一个吸收/释放热量的媒介,例如氟利昂,然后用压缩机驱动此媒介循环,反复吸收热量-释放热量, 制冷时的循环方向与制热时的循环方向是相反的。 空调利用很少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就能搬运很多的热能,所以空调在制冷时有很高的能效比,最高时可达 1:3 甚至 1:4 左右。 通俗的比喻是1度的电产生3度的冷气,所以制冷很划算。 理论上,空调制热,只是媒介反向运转而已,也应该达到上述节能效果。 但实际上,只在天气冷的时候,才会制热采暖,此时,室外的空气温度如果低于 5℃,空气含水的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压缩机驱动媒介通过室外机热交换器的翅片吸收热量时,一段时间后翅片就会结霜,霜是热的不良导体,影响翅片从空气中源源不断地吸收热 量。 为了化霜,常用的办法就是让压缩机反向驱动媒介,将室内的部分热量传递到室外机的翅片上,短时间内可提高翅片温度起到化霜的目的。 但这样一来额外消耗电能。 有的空调为了提高冬季室内的采暖效果,在室内机出风口,加装PTC发热片、电加热管,用风机从其表面吹出热气。 所以:空调的制冷效果是公认的,制热只不过是空调的附带功能,制热时能效比甚至不如普通电暖器。 从安装方式看,空调为了有效制冷,一般装在高处,这样吹出来的冷空气密度大自动下沉,热空气密度轻自动上浮,再进去空调后换能出来,很合理。 但是,到了冬天制热时 ,吹出来的热空气,密度轻,会自动浮在室内冷空气的上层,如果吹的风量大一些,来强对流空气,则温度分布会改善一些。 总体来看:冬天在房间吹空调取暖,热风直接对着头部,人被吹的头热脚冷,头晕脑胀,也不符合中医所说的“温足凉顶”的人体需要,时间长了对人体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 而且空调是强制吹风,热风还会消耗空气水分,使人感觉口干舌燥;在密闭的房间内,热气强对流,会引起扬尘、有害颗粒病菌的扩散;夜里吹热风时,有呼呼的噪音,对睡觉也有影响。 从专业采暖的角度看,空调制暖,无论是健康舒适性,还是经济性(耗电量与电费), 均不是最佳选择,也不是长久之计。 例如:上海家庭传统取暖一般采用空调,空调大多吊装在墙壁高处,热风直接对着头部吹,时间长了容易导致很多健康问题,现在很多上海人把传统空调取暖,慢慢转变为电地暖。 电地暖有环保、节能、保健等很多优势,使得上海人对电地暖非常钟爱,电地暖也慢慢成了上海人取暖的新趋势,“一个普通的家庭花上一两万就能够享受到地暖。 ”据了解,在上海高端别墅中, 90%业主都用了地暖。 二、 电暖器 电暖器属于高热源密度的采暖方式,例如:电油汀,卤素管取暖器、暖风器、远红外取暖器等,这些家用电器装置,价格 相对便宜,运输也非常方便,易于购买、使用,一般作为补充型、临时性加热取暖,在天气不是特别寒冷的南方,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缺点:采暖效果不是很理想,热能转换与传播效率不太高,所以长期使用,运行的电费很高, 产品自身也会有一定的老化现象,使用几年就需更换。 三、散热器/暖气片采暖 这是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的主流形式,已经沿用几十年,属于传统典型供暖,在散热方式上,属于中等热源密度的采暖方式,即:热源温度较高,散热面积/受热立体空间的比值,属于中等热密度范围。 在暖通设计规范中,规定其供水温度为 95℃, 回水 温度为 70℃,此热水通过安装在室内的暖气片作为 末端设备 对外散热, 达到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其主要靠自然对流方式加热周围空气,其中对流散热量占总散热量的 75%左右。 正常将暖气片安装在墙边,还有的将散热器沿外墙内侧布置在窗下,在墙内壁面附近有限区域形成的上升热气流,会迎向从窗户渗入室内的下降冷空气,因此,较好的维持了室内易受冷风渗透影响的活动区域温度。 散热器/暖气片采暖,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 暖气片明装,占用了一些室内空间,在美观上还需要不断改进,以满足各种场合的需求。 (2) 这种供暖方式往往使散热器背面的墙 体被过分加热,这部分热量会通过外墙白白地浪费掉。 (3) 由于暖气片离地面高数米左右,热空气上浮的起点位置较高,使房间温度出现“上高下低”现象,从而在房间的顶棚处形成热空气停滞层,造成房间上部区域过热,实际上造成了不必要的热能损失。 (4) 暖气片加热空气,再用热空气对流微循环,使环境空气变热。 这样会使空气干燥。 同时空气对流也使灰尘飞扬,时间长了,在暖气片附近的墙面上,就容易造成黑色灰尘印记。 四、水地暖 水地暖全称为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是以温度不高于 60℃的热水为热媒,通过埋设于地面内的加热管,进行循环流动,均 匀加热地面,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向室内传热采暖。 它是对房间热微气候进行调节的节能采暖系统,具有热感舒适、热量均衡稳定、节能等特点,属于低热源密度的采暖方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暖方式。 地暖刚开始进入我国时,都是在北方,而北方原来就有集中供暖,集中供暖就是用锅炉把水烧热,然后将热水通过散热器来取暖。 这样一来,如需改装水地暖,只要将传统的明装散热器,换成埋在地面下的水管就可以了,比较方便,而且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很容易就推广开了。 如果没有市政集中供热提供的热水,则需自家购买锅炉来提供热水。 在此基础上, 水地暖具体构成有:分集水器,地面盘管,辅材 (保温板 ),温控器、弯头等配件。 水暖系统增加的地面层高为:保温层 2cm+盘管 2cm+混凝土层 3~5cm,所以总高度在 7~9 厘米左右。 水地暖主要特点如下: 1) 优点:室温自下而上逐渐递减,舒适度高,清洁,比传统采暖节能 20%,能增加 2%至 3%的室内使用面积,便于装修与摆放家具;可以调温,还可提供生活热水,也无须担心任何电磁辐射。 2) 回路式盘管,形状复杂,管路较长,供水温度的变化会产生钙镁离子垢(集中供暖可能会带来淤泥锈垢、菌藻等),平均每年管道结垢 1mm,而这 1mm 厚的水垢可导致水温下降 6℃左右。 一般来说水地暖运行 2~4 年时,需要额外付费,请专业的地暖清洗公司,用专业设备进行清洗消除水垢,不然直接影响采暖效果,甚至造成地暖管路栓塞。 水质不好的地方,清洗次数更多。 即使水质好,但管道内的厌氧菌群也会自行繁殖产生壁垢。 3) 水地暖正常预热时间 3小时以上,地面达到均匀至少 4 小时以上,适合长期不间断运行,不适合 短期使用,也不适合反复开关使用。 4) 很难做到分室控制,不管几个房间取暖,整个系统和锅炉都必须运行,这样一来会有所浪费。 5) 寒冷冬季需要 24 小时全天候开,因为一旦关闭,水 管上冻,分水器部件可能冻裂,影响使用。 6) 卫生间盘管受限,由于卫生间铺设范围小(比如要预留坐便、浴盆、下水口等),因此麻烦。 7) 由于水管内温度 55℃以上,盘管间距又较大,所以冷热点温差可达 10℃左右,热膨胀的不均匀应力较大,因此地面混凝土厚度在 3cm 以下会开裂,所以水泥要加厚,成本因此而增加。 8) 锅炉需要维护与保养,其整体寿命 10~15 年、锅炉内部的主要部件 5 年左右更换(自费)。 分集水器的使用寿命是 6~8 年,分集水器的接头处,由于热胀冷缩容易造成漏水漏气等现象。 五、电热膜 1、电热膜的分类与发展历史 电热膜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印刷油墨型、超薄金属片型、碳纤维型和功能性高分子型,印刷油墨型电热膜主要用于顶棚供暖;超薄金属片型主要用于电热画、防雾镜;碳纤维型主要用于大功率电热板等。 在我国,将电热膜用于供暖是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的事,主要是印刷油墨型电热膜用于顶棚供暖。 正如大家所共知的,顶棚供暖的不少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室内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运行成本过高等问题,用户大呼上当受骗、因此产生不少法律纠纷,同时也导致很多开发商、建筑供暖设计师们对电热膜产品丧失信心,以至于曾经近乎达到“谈膜色变”的程度。 电热膜现已由第一代电热棚膜,再到第二代的电热墙膜,发展到现在的第三代地暖电热膜,但是对于电热膜用于地板供暖,国家现在还没有完善的管理和质量标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主要针对地面热水管道及发热电缆的地板辐射供暖方式制定的,没有涉及电热膜地板供暖的问题。 2、电热膜的技术特征 泄漏电流是电热膜产品本身先天性的,所有面状用电产品,由于电容效应,均会产生泄漏电荷,泄漏电流大小与发热体面积的平方成正比、与电压大小成正比,成累加效应,尤其在潮湿环境里,发热膜的泄漏电流会明显增大。 每一块发热膜片都要与2根供 电电线连接,不仅线路接头多,而且这些接头在现场手工压接,对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将来接头部位就容易出问题,因此,其整体可靠性、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