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方标准坦洋工夫红茶标准综合体(doc60)-商业地产(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茶树生长适宜的土壤 PH 值为 ~,高于 或低于 则生长不良。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 70%— 90%。 土壤结构 土壤三相结构(固相、液相、气相)比例 1: 1: 1。 土壤通气性、保水与透水性良好。 土层深度 茶树生长要求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 2%左右,在 1 米土层内不具有粘盘层,地下水位在 1 米以下。 地形地势 山坡地要求坡度在 25 度以下。 海拔高的地区应选择背风向阳山坡地建立茶园。 4 茶园规划原则 建立新茶园,应根据茶树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和农业生产的总体规划,并从当地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以形成良好的茶园生态环境。 5 建立山地茶园要求 等高梯层 山地坡度 5~25 度,应修建等高梯层茶园; 5 度以下者,等高种植,亦可开垦水平宽幅梯层; 25度以上不宜开垦茶园。 修建梯层要求,梯层等高,环山水平;太变随势,小变取直;心土筑埂,表土回沟;外高内低;外埂内 沟;梯层接路,路路相通。 梯层宽度 梯层种植一行茶树,梯面宽不小于 米(包括内侧横沟与园埂)。 种两行茶树需 米 米多行茶树按行距类推。 梯壁高度 不宜超过 米。 根据山地不同坡度和梯壁构筑材料,确定合适的梯壁倾斜度一般在 60 度 ~70 度,石壁可在 80 度左右。 梯壁构筑 就地利用石块砌壁最好,亦可采用心土夯筑,尽可能表土回园或回种植沟。 梯沿设园埂,高于梯面 15 厘米 ~20 厘米。 缓坡道路 在茶园开垦前,根据山地的地形与面积大小,确定道路的 类型与路线。 要求缓坡道路,联接成网,既便于交通,和缓冲迳流,又减少占地。 干道 大面积集中成片茶园,应设干道与公路相接。 干道路宽 5 米 ~6米,坡度不超过 5度, 25 DB35/T XX. 4— 2020 弯道半径不小于 10 米,适应通行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 支道 茶山各片茶园间的通道,与干道相接,缓坡迂回上山,呈“ S”形或斜形。 路宽 3米 ~4米,坡度不超过 7 度,变道半径 6 米 ~8 米,可通行手扶拖拉机与板车等。 步道 上下梯层间的通道。 在各梯层内侧或地形复杂地段,设立台阶式或斜形 步道。 横沟蓄水,纵沟排灌 横沟蓄水 以蓄为主,蓄排兼用。 每一等高梯层内侧开设一条横沟。 缓坡等高种植茶园,茶行每隔 10 行左右设一条横沟。 横沟底宽、深各 30 厘米。 沟内每隔 4 米 ~8 米筑一坚实土埂 ,面稍低于梯面,以调节水流。 纵沟排灌 纵水沟设在各片茶园两侧,或靠近自然小溪涧一侧,要与梯层横沟及茶园上、下方的隔离沟相接,以便大雨暴雨能排洪,不冲塌梯层,旱季能引水入园灌溉。 纵沟宽 40 厘米 ~50厘米。 水沟底及两侧,用石砌,水泥粘缝。 分段横小水坝,沉沙缓流,拦蓄 雨水。 纵沟与横沟联接处设置沉沙坑。 坡度大的地段,纵沟需分段建立消力池,降低跌水冲击力。 深垦开沟,施足基肥。 深垦开沟 深垦时,应清除园内树根、草根、乱石等。 全园深垦,松土层应达到 50 厘米以上,梯层平整后形成外高内低。 栽植季节,按行距开定植沟,深 40 厘米,宽 40厘米 ~50 厘米。 施足基肥 开好沟,每亩施腐熟厩、堆肥 2500 千克 ~5000 千克或发酵饼肥 500 千克。 肥料与土拌和,盖土 6 厘米 ~7 厘米。 良种壮苗,合理密植 选用优质、丰产、 抗性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与茶类布局的良种。 选择茎粗壮、根系发达的苗木栽植。 早、中、晚生良种种植面积的比例为 3: 2: 1。 种植行距 米 ~ 米,株距 30厘米 ~40厘米。 每丛 2株,稍分开栽植。 小乔木大中叶种,水肥条件较好,以及暖和地区,稍稀些,每亩植 2020 株 ~4000 株;灌木中小叶种与树冠较直立的品种,水肥条件较差,以及高山寒冷山区,稍密些,每亩植 3000 株 ~6000 株。 栽植技术 秋冬季或早春,雨后土壤湿润时栽植、按行株距栽植,根系向下,勿与肥料接触,并压实、踩紧,复土至根颈 处,或稍高些。 茶行土面需低于行间土面 10 厘米 ~15厘米。 形成浅沟。 栽植后,茶行铺草复盖,亦可全园复盖,不露土为宜。 绿化环境,保持水土 26 DB35/T XX. 4— 2020 山地茶园种树植草绿化,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提高湿度、调节气温、改善茶园微域气候与土壤条件、减轻冻、旱害。 种植行道树 茶园路旁种植行道树,株距 米 ~,可选择速生树种,亦可选择当地适 宜的柿、梨、杨梅等果树。 还可兼种紫穗槐、金光菊、大翼豆、紫花扁豆等绿肥。 种植防护林带 茶山顶部、山脊 、风口、未垦陡坡与茶园边界种植防护林带。 林带走向尽可能同当地盛行风害方向相垂直。 林带中间种乔木树种,两侧种灌木树种,种植密度应视风害程度与树种而定,可选择速生、高大、抗风力强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树种。 如松树、杉树、樟树、合欢、油茶等。 林带与茶园间距 2 米以上,并开设隔离沟,防止树根伸入茶园。 种植草类植物 茶园路面、纵沟边、林带下、茶园与农田交接处,种植匍匐性、矮生草类植物,以保持水土。 梯壁绿化 种植固梯护壁植物,可选择爬地兰、野牡丹、日本草及其他匍匐性、矮生的豆 科绿肥与草类。 护梯植物应及时治虫、刈青利用(一般年刈青 2~3 次)。 梯壁上生长的为害性杂草,需及时拔除,或用刀割,不宜用锄头乔削,梯壁崩塌,要及时整修。 6 栽培管理 树冠培养:幼树经 2~3 年培育,定型修剪 3~4次。 树高达 60 厘米左右,树幅达 80 厘米左右,树冠复盖度达 60%以上;树冠面芽头密度每平方米达 1250~2500 个,可正式开采。 亩产 50 千克干毛茶的茶园,应采摘标准混合芽梢 50~100万个,混合梢平均重 克 ~ 克,平均每株茶树树冠面全年应采 85~250 个芽梢。 园地准备:坡地梯级茶园一要水平等高,二要全园深翻脸 0— 50 厘米以上,并清除杂草、树根、石块等,三要整成外高内低,梯层内侧修建深、宽各 30 厘米 ~40 厘米的横蓄水沟,隔 3米 ~4米筑一低于沟面的小土坝,以利分段蓄水。 划茶行:梯层茶园,距梯沿 70 厘米 ~80 厘米水平进行划行。 一般灌木型茶树(如菜茶)行距 米左右,小乔木型茶树(如大白茶)行距 米 ~ 米;如双行种植,小行距 30 厘米 ~50厘米沿外侧向内划行。 开沟施基肥:根据已划的茶行,挖深、宽各 40厘米左右的种植沟,每亩施下有机 肥 3000~5000千克、磷肥 50 千克左右作基肥,填上表土拌匀。 种植 种植时期选幼苗休眠期栽植。 春栽以立春(二月上旬)至惊蛰(三月上旬)间,秋栽以寒 27 DB35/T XX. 4— 2020 露(十月上旬)至立冬(十一月上旬)前后的小阳春气候为好,应选阴天或雨后种植。 栽植方法:移苗时应多带土,不损伤根部,一般灌木型茶树株距 30 厘米左右,小乔木型 茶树 30 厘米 ~50 厘米,每穴两株,株间距 5 厘米 ~10厘米。 茶苗应栽至比苗圃入土稍深些,让茶树自然伸展,而后处复土压紧踏实。 盖一层松土保持 10 厘米 ~15 厘米浅沟。 茶园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一般每年三次左右,在春茶前(二、三月),春茶后(五、六月)与夏、秋茶间(七、八月进行中耕深度 10 厘米 ~15 厘米)。 增施肥料 追施化肥:不同茶园追施化肥标准如表 1。 表 1 茶园类型 树龄 (年) 纯氮量 (千克 /亩) 茶园类型 产量干茶 (千克 /亩) 纯氮量 (千克 /亩) 幼 龄 茶 园 1~2 2~3 3~4 4~5 5~6 ~ ~ ~ 10 千克以上按成龄 茶园施 成 龄 茶 园 25~50 50~100 100~150 150~200 200~250 ~ ~ ~ 20 公斤以上 施基肥:每亩每年或隔年在茶园中施堆、厩肥、绿肥等有机肥 2500 千克以上,饼肥 100千克以上;隔二至三年在施有机肥的同时,再配施磷肥 50 千克左右,硫酸钾肥 10 千克 ~20千克为基肥。 施肥时期:追肥在茶季中分 2~3 次,每年春茶前(二月下旬 ~三月上旬)施催芽肥,占全年施肥量 50%左右,夏茶前(五月上旬、中 旬)再施 20%左右,秋茶前(八月上、中旬)施 30%左右,基肥在秋冬季结合茶园深耕时施用。 施肥方法:追施化肥在离茶树根茎部 15 厘米 ~45 厘米开浅沟(深 10 厘米左右),条栽开条形沟,丛栽开环形沟,施后复土;施有机肥,挖沟深 20厘米 ~30 厘米,施后盖土,有条件的可在茶季中分次进行根外追肥( 50 千克水加尿素或硫酸铵 千克 ~ 千克)或与除虫喷药结合直接喷湿叶背,壮树每亩喷液量 150 千克 ~200 千克,幼树 50 千克 ~75 千克。 茶树修剪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定剪 时期:春茶萌发前的二月上旬至三月上旬,如土壤肥力高,茶树势旺的,可再于夏茶后(七月)或结合秋季剪穗育苗,一年完成两次定剪。 28 DB35/T XX. 4— 2020 定剪次数与高度:幼树需经三、四次定剪,一般二足龄茶树,株高超过 30 厘米,主茎粗 达 30 毫米以上,并有一、二个分枝时,即可进行第一次定剪。 定剪方法均以平剪。 修剪次数与高度见表 2。 表 2 修剪次数与高度 修剪次数 离地高度 .cm 比上次剪口提高高度 .cm 第一次定剪 第二次定剪 第三次定剪 第四次定剪 15~20 30~40 40~50 50~60 15~20 10 10 剪后管理:每次定剪后必须加强耕除,施肥等培肥管理,防治病虫害,并严格留养。 茶树轻修剪 修剪对象和方法:幼树和更新后茶树进行 3~4 次定剪,经采摘后,为进一步平整树型、促进萌发、扩大树冠,以平剪或略带弧形剪去鸡爪枝、细弱枝、病虫枝,徒长枝。 修剪时期:每年或隔年在秋茶结束后及时修剪。 复盖防旱:在伏旱出现(七月)以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用稻草、绿肥、杂草、地膜等材料复盖茶园,铺草厚度 10 厘米 左右,每亩用稿秆量至少 1000 千克。 病虫防治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必要时应用化学防治,需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做到科学用药,以减少防治次数与避免环境污染。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见表 3 表 3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发生时期、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茶毛虫 全年发生 3~4代,幼虫:体外有毒毛,人的皮肤触及十分痛痒;群集为害;盛期在 4~10 月间;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产卵块在老叶背面。 摘 除卵块、捕杀虫群,结合深耕杀灭土中虫蛹,三龄幼虫时用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化学农药喷杀。 茶小爪螨 茶叶瘿螨 全年发生 10 多代虫、卵都在成叶上;为害叶:茶小爪螨呈暗红色,茶叶瘿螨呈灰褐色,吸食叶汁后大量落叶;大雨后虫口显著下降。 合理采茶,注意防旱,毁埋落叶落叶。 非采茶季节用石硫合剂,采茶季节用克螨特、虫螨克、天王星等喷杀,必要时 10 天后再喷一次,加强母本园、苗地防治。 29 DB35/T XX. 4— 2020 (续)表 3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害名称 发生时期、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茶叶蝉 全年重叠发生 10 多代,常在嫩叶背面为害,使嫩叶短小焦枯,为害盛期在5~10 月,高温、大雨后虫口显著下降。 及时采摘,用“ BtA”、“苦参素”等生物农药喷杀,需注意喷湿嫩叶背面,必要时 10 天后再喷一次。 茶丽纹象甲(又名茶小黑象鼻虫) 全年发生一代 5 月间分别为土中化蛹、成虫出土盛期。 成虫:咬食叶处呈缺刻,有假死性。 人工捕杀成虫,用 871 白僵菌土中施药杀幼虫、蛹;用倍硫磷等化学农药杀成虫。 茶卷叶虫 全年重叠发生 5~6代,各月都有幼虫在卷叶内为害与化蛹,成虫常在上部成叶上产卵块。 摘除卵块叶片,捏杀虫 蛹;三龄幼虫时用敌敌畏或青虫菌等微生物农药喷杀。 茶梨蚧 全年发生 4 代,分别在叶、枝、果上吸食汁液,并渐在体外分泌介壳。 在一龄幼虫期用马拉松等农药喷杀:严重处采用重剪或台刈。 茶红颈天牛 茶吉丁虫 全年发生一代,蛀害状:茶红颈天牛在主干上有瘤状突起;茶吉丁虫在主干、根部上有呈螺旋状; 5 月间成虫羽化、产卵。 捕杀成虫,剪除蛀害枝干,并杀死幼虫;采用敌敌畏等农药喷杀成虫。 金龟甲 大蟋蟀 全年发生一代。 常在新辟茶园与植茶初期,咬断根颈部,引起缺株、断行。 金龟甲:为害处附近土中挖除细虫,灯光诱杀成虫;大 蟋蟀用毒饵诱杀。 茶叶枯病 被害叶上病斑呈不规则形或半圆形,后期转灰白色,高温、高温环境下发病重。 发病初期喷代森锌等农药,酌情在10 天后再喷一次。 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热旱害:本省七至八月份,发生日平均气温接近 300C,最高气温超过 350C,日蒸发量达到9 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