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景区成功的奥秘的考察报告(doc21)-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们的不少文章和谈话。 用人制度是双向选择。 不少人是毛遂自荐,经考核而进来的。 深圳本是移民城市,人才来自四面八方,筛选人才有很大余地。 外地常见的关系网这里较薄弱。 来这里的人都有吃苦、拼搏的充分准备,因此对于这里严格管理和就业风险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强。 这里没有“铁饭碗”可端,优留劣去,每个人都有危机感。 他们说,这里的人才市场机制已初步形成,人才流动趋向市场化。 人员培养构成网络,各层员工有不同的培训机制,连洗手间的服务员都要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 景区所在的华侨城员工及家属子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成人教育,都已完善。 正在建设中的中旅 学院,是一所直接由旅游企业办的新型旅游高等学府,准备既培养本科生,也培训在职人员。 无所不在的企业文化,营造了文化的良好环境,逐渐陶冶和提高了人们的素质。 世界旅游组织曾提出:“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从这里我们领悟到,高品位景点和高水平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归根到底是高素质的人员所创造的。 这是成功的根本。 对三个景区的调查研究,我们获得了一点启示和思考。 启示: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0 页 共 21 页 分解深圳三个景区取得成功的几条因素,对照国内各地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他们的经验可一分为三: 一是可以学到的基本 经营,如以市场为导向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景区的总体构思与各零部件的和谐统一,中外民族的内容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拳头项目与服务设施的配套,景区内外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景区开发与城区建设的结合,分期建设与成片开发的衔接。 二是可学而难学的一些独到经验,如双向自由选择的用工制度和高素质的人才结构,旅游企业创办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艺术表演成为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渗透到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各个环节等,这需要有较成熟的人才市场和文化市场机制及其他社会条件的配合。 三是无法照“学”的独特条件 ,如其坚实的先天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及其形成带来的客源市场优势。 因此,在开发和经营人造景点方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可照搬照抄的“深圳模式”。 只有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择其可行者而借鉴之。 古人曰:“橘逾淮而北则枳„„此地气然也”。 所谓“地气”,即各地相异的水土。 此时此地成功的经验,移植到彼时彼地就不一定成功。 思考: 锦绣中华高峰期每日8000游客,维持了3年。 民俗村的建成,对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1 页 共 21 页 锦绣中华第三年还能保持高峰起了促进作用。 如今这两个景区的日常客流量已分别降到3000和4000多。 世界之 窗开业,构成更大的规模效应,对前两个景区的客源既有带动,又有争夺。 目前世界之窗的势头正旺,日客流量几乎接近另两个景区之和的1倍。 华侨城管理层中有几位与我们不约而同地正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 锦绣中华、民俗村客源量开始下降的趋势能否遏止。 有何有效对策。 以每隔2 — 3年新增一个景区来维持热度、推动高潮的做法,终有尽期。 新老景点如何延长各自的生命周期。 规模效应在景区之间既相互带动又相互争夺,其正负两个方面如何权衡其轻重。 如何把握规模效应的临界线。 这些问题或许在全国旅游业界有一定的共性。 愿读者和我们共同给以关注 和思考。 参考书目: 1 华侨城十年规划小组.华侨城发展战略与规划纲要(1995 —2020年) 2 深圳湾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方案 3 深圳特区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以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4 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具有“锦绣中华”特色的景区管理模式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2 页 共 21 页 5 刘圣佳.中国发展旅游史上辉煌的交响乐章 —— 深圳“锦绣中华”现象剖析 6 刘圣佳.在特区发展旅游业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探索和认识 7 深圳锦绣中华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办团的思考和探索 8 深圳世界之窗有限公司.从世 界之窗看艺术进入市场的一条道路 9 高兴烈、王茂亮、侯军.华侨城发展观 10 华侨城建设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游客接待情况统计.投资情况资料.交通情况统计.人材结构统计 论旅游业极限容量及其确定问题 资料来源:本网站 作者:匡林 时间: 202073 在旅游实践中,旅游者通常乐意把旅游地区政府或私营部门提供的各种旅游业资源和设施等同为支付一定货币、时间及精力便可大量使用的公共产品( public goods)。 实际上,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和旅游产品有着本质区别,它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或全体社区或全体居民 共享的产品,因此其消费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例如它对于某一个人的供给并不减少对其它人的供给,某一个人的享用也不妨碍其他人的享用。 如果在旅游者中不恰当地滋生了这样一种观念 —— 即个人参与旅游资源的消费不会对其他人的消费数量和机会产生不良影响,或者说,旅游目的地并不因单个旅游者的加入而有所损害,那么,当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并且是根深蒂固的时候,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部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第 13 页 共 21 页 “赶潮”的旅游者势必蜂涌而至,旅游地最终人满为患„„。 (一) 旅游地的过度利用和拥挤常态,究竟是旅游业走向成功的吉兆,还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开始。 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在用传统的辩证思维分析任何事物度的约束之后,就会发现,旅游业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度的制约,一旦冲破这一度的约束,目的地的真正内涵也许会随之而变,这种度我们称之为旅游业极限容量或负荷能力( Touvism Carrying Capacity),简称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 显然,在这个最高限度的“临界点”以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