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知识(doc10)--灭火器使用常识-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握在喷射软管前端的喷嘴处。 如灭火器无喷射软管,可一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手扶住灭火器底部的底圈部分。 先将喷嘴对准燃烧处,用力握紧开启压把,使灭火器喷射。 当被扑救可燃烧液体呈现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向前快速推进,直至火焰全部扑灭。 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中 燃烧,应对准火焰左右晃动扫射,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喷射流跟着火焰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但应注意不能将喷流直接喷射在燃烧液面上,防止灭火剂的冲力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 如果扑救可燃性固体物质的初起火灾时,则将喷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当火焰被扑灭后,应及时采取措施,不让其复燃。 1211 灭火器使用时不能颠倒,也不能横卧,否则灭火剂不会喷出。 另外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窄小的室内灭火时,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撤离,因 1211 灭火剂也有一定的毒性,以防对人体的伤害。 推 车式 1211 灭火器使用方法 灭火时一般由二个操作,先将灭火器推或拉到火场,在距燃烧处 10 米左右停下,一人快速放 开喷射软管,紧握喷枪,对准燃烧处;另一个则快速打开灭火器阀门。 灭火方法与手提式 1211 灭火器相同。 推 车式灭火器的维护 推 车式灭火电器的维护要求与手提式 1211 灭火器相同。 1301 灭火器的使用 1301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与 1211 灭火器相同。 但由于 1301 灭火剂喷出成雾状,在室外有风状态下使用时,其灭火能力没 1211 灭火器高,因此更应在上风方向喷射。 干粉 灭火 器适应火灾和使用方法 碳酸 氢钠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及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除可用于上述几类火灾外,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 但都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火灾。 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处 5 米左右,放下 灭火器。 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 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压式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开启提环。 如果储气瓶的开启是手轮式的,则向逆时针方向旋开,并旋到最高位置,随即提起灭火 大量的管理资料下载 器。 当干粉喷出后,迅速对准火焰的根部扫射。 使用 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内置式储气瓶的或者是储压式的,操作者应先将开启把上的保险销拔下,然后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部,另一只手将开启压把压下,打开灭火器进行灭火。 有喷射软管的灭火器或储压式灭火器在使用时,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 干粉 灭火器扑救可燃、易燃液体火灾时,应对准火焰要部扫射,如果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而远,并左右扫射,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 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使用者应对准火焰根部左右晃动扫射,使喷射出的干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 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 在扑救容器内可燃液体火灾时,应注意不能将喷嘴直接对准液面喷射,防止喷流的冲击力使可燃液体溅出而扩大火势,造成灭火困难。 如果当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中燃烧时间过长,容器的壁温已高于扑救可燃液体的自燃点,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后再复燃的现象,若与泡沫类灭火器联用,则灭火效果更佳。 使用磷酸 铵盐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 如条件许可,使用者可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喷,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 推 车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推 车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与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相同 安全知 识问答 .《中 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什么时间经第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几次会议通过 ? 答 :于 2020 年 6 月 29 日 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2.《安全生 产法》自什么时间起施行 ? 答: 2020 年 11 月 1 日。 3.《安全生 产法》立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 4. 安全生 产的方针是什么。 答 :安全第一 、 预防为主。 5.《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是何时公布施行的。 答:于 2020 年 4 月 21 日公布施行。 6.江 泽民在上海消防安全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哪三句话。 答: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7. 我 国确定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是什么。 答:政府 统一领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