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乳业消防工程组织设计(doc12)-工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支墩等经复查符合设计要求;试压用的压力表不少于 2 只;精度不 低于 级,量程为试验压力值的— 2 倍;试压冲洗方案已经批准;对不能参加试压的设备、仪表、阀门及附件已加以隔离或拆除;加设的临时盲板具有突出于法兰的边耳,且做明显标志,并记录临时盲板的数量。 c. 当系统设计工作压力等于或小于 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工作压力的 倍,并不低于 ;当系统设计工作压力大于 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该工作压力加。 d. 水压强度测压点设在管道系统最低部位。 对管网注水时,应将空气排净,然后缓慢升压,达到试验压力后稳压 30min,目测无泄漏 、无变形、压降不大于 为合格。 e. 水压严密性试验在强度试验和管网冲排放畅通、安全。 排水管道的截面面积不得小于被冲洗管道截面面积的 60%。 f. 管网冲洗的水流速度不宜小于 3m/s;其流量不宜小于下表的规定。 冲洗水流量表 管道公称 直径( mm) 300 250 200 150 125 100 80 65 50 40 流量( L/s) 220 154 98 58 38 25 15 10 6 4 g. 室内系统的试压与冲洗和以上基本相同。 但当室内的立管数量多、管网较复杂时,系统的试压工作应先分段、分楼层进行。 管道刷油防腐: ( 1)明装管道:刷防锈漆一道,待交工前刷大红面漆两道。 ( 2)埋地管道:采用石油沥青防腐层(二布三油) 系统验收: ( 1) 向消防主管部门提出消防验收申请,然后再进行验收。 验收目的在检查消火栓给水系统工程质量和相关条件,确保整个系统能正常工作,以便交付使用。 ( 2) 验收工作主要依据消防监督部门批准的设计(图纸及技术文件)和国家有关的技术标准进行。 ( 3) 检查各系统的设置、走向、安装尺寸、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安装是否牢固;检查各系统的设施、部件的型号、规格、数量及管道的口径、用材是否与设计相符;检查 设备、部件和管道表面质量是否良好;检查各系统、设备、设施的操作条件是否满足设计和实际使用要求;检查应有的标志是否完备和正确。 (三)消防泵房工程: 所安装的消防水泵、稳压泵的规格、型号与设计相符 ,且具有产品合格和安装使用说明书。 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工作宜由具备一定技能和经验的钳工承担。 事前应认真落实以下条件 :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第 7 页 共 12 页 ( 1) 设备基础尺寸、位置、标高和地脚螺栓位置、尺寸应符合设计和有关规范要求;混凝土标号符合有关规定;整个基础与土建单位办理交接验收手续。 ( 2) 设备完整、无损 、无锈蚀,泵轴转动灵活且无擦壳现象。 ( 3) 地脚螺栓、垫铁、减振垫等附件齐备。 消防水泵、稳压泵的找平找正,应以其水平中开面、轴的外伸部分、底座的水平加工面等为基础,纵、横向的水平度不应超过 %。 在将泵吊装上位前,应在基础上面划出纵横十字线,按要求放置好垫铁,然后将泵组吊起并穿上地脚螺栓,慢慢地将其放于基础上,再使泵座与基础面纵横中心线基本对正,并加以调整。 消防水泵、稳压泵完成精平后,即可开展配管工作。 配管后,不得使泵承受额外的外力作用,且吸水管的水平管不应有倒坡和泄漏现象。 吸水管及其附件的 安装须符合如下要求: ( 1) 吸水管上的控制阀在消防水泵固定于基础上后安装,其直径不小于消防水泵吸水口直径,且不得采用蝶阀; ( 2) 当消防水泵和消防水池位于独立的两个基础上且相互为 刚性 连接时,吸水管上加设柔性连接管; ( 3) 吸水管水平管段上不应有气囊和漏气现象。 (四)防火涂料工程 本工程所使用的防火涂料与设计相符,具有耐火极限检测报告和理化性能检测报告,以及防火监督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和生产厂方的产品合格证。 施工应符合现行《 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 》。 当钢结构安装就位,与其相连的吊杆、马道、管架及其他相关连 的构件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防火涂料施工。 施工前,钢结构表面应除锈,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防锈处理。 除锈和防锈处理应符合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 钢结构表面的杂物应清除干净,其连接处的缝隙应用防火涂料或其他防火材料填补堵平后方可施工。 施工防火涂料应在室内装修之前和不被后继工程所损坏的条件下进行。 施工时,对不需作防火保护的部位和其他物件应进行遮蔽保护,刚施工的涂层,应防止脏液污染和机械撞击。 七、质量保证措施 (一)、质量管理措施 认真组织各施工管理人员学习设计 图纸和标书文件的各有关条款,领会设计意图,掌握标书文件,严格按图纸施工。 坚持施工前的图纸会审和施工中技术核定制度,平时做好各项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坚持技术交底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消防规范施工。 加强对施工原材料的管理,确保各类设施、管件符合消防规范及施工要求。 加强工种之间的配合与衔接,确保多层面、立体交叉施工。 加强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推广工作,使用前先征得监理工程师认可,制定有关技术要求、检验标准,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加强对已施工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