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doc15)-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代气息的地铁自动扶梯出入口,都有雅致的绿化和建筑小品点缀;广场一边是朴素大方的市政府大楼,一边是线条流畅的博物馆;入夜灯光衬托,花团锦簇,成了一道洗脱商业之气的风景线。 一年多来,许多有识之士都已提到营造广场文化氛围的重要性,除了要求对原有的武林广场、少年宫广场能像上海改造人民广场那样改得 “高雅 ”一些外,特别要求在新建的吴山广场上多花一些功夫。 3 . 4 城市街景 城市的街景犹如人的面容,是展示城市特有风采的风景线。 构成城市街景的主体是沿街建筑,还有附加在上面的店铺牌匾、广告、张贴 物、悬挂物和照明(灯彩)等等。 从杭州目前主要街道上来看,既没有特色又显得支离、凌乱。 人们常以 “拿不出一些像样的、有特色的街景 ”为憾。 对杭州的城市建筑评议一直不断,见仁见智。 但 “从整体上看没有体现城市特色 ”这一意见是比较一致的。 现代 “异军突起 ”的建筑群之所以受到批评,主要是与西湖的秀丽山水尺度与比例不协调,从湖上看 “三面云山一面城 ”的 “天际线 ”甚不协调、和谐。 如何处理好 “三面云山 ”与 “一面城 ”的空间关系是不能掉以轻心的,面向 21 世纪的建设中,做好这方面的文章,将是一个 “高难 ”课题。 市区主要街道没 有形成特色,症结是从建筑、牌匾、广告、灯光等都没有在 “环境艺术 ”上作整体的规划设计,而是让沿街商铺(单位)各显 “神通 ”,以致于新建的街面也不能避免支离、凌乱、不和谐的现象。 因此,城市街景要有整体的城市设计。 希望杭州在城市形象建设中能 “布置 ”出几条具有城市特色的街景来。 尤其是即将动工的新建街道(河坊街、城站路等),对街景能有一个整体设计,显示特色。 旧有的街道和规划中要保留的历史文化街段(如中山路),只能采用 “淡妆浓抹 ”的手法。 例如对中山路,再不能用大拆大建的办法,在吴山文化旅游区开发的同时,就应给它 “打扮 ”一下,与之连续并显示和谐的美。 3 . 5 住宅建筑 在城市的建筑物中数量最多、占地面积最大,与组合绿化等环境艺术最密切的是住宅建筑,因此,它构成了城市特色的 “基调 ”。 杭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城市的建筑应体现城市的特色,尤其是要通过作为 “基调 ”的住宅建筑,反映出特有的环境风貌。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近年来提出创 “山水城市 ”的学说,要求中国的山水城市: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 他认为 “杭州具备 „山水城市 ‟条件。 ” 杭州的民居改建,恰恰忽略 了传统的 “美 ”,新的建筑多数没有在环境艺术上下功夫,而且在成片的 “剃光头 ”中,把近代的一些优秀建筑也拆掉了。 因此,建议: ⑴ 在旧城改建中,要制止一概采取 “剃光头 ”的做法,不仅对定为 “保护点 ”的古建筑或名人故居要保护,对一些优秀的近代建筑也应保留,以体现城市的传统风貌和建筑的历史沿革,与新建筑有机组成风景线。 ⑵ 旧城改建的新住宅小区,要尽可能借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手法,体现杭州作为 “天堂 ”的传统风貌,在功能上,如钱学森先生所说的: “有学校,有商场,有饮食店,有娱乐场所,日常生活都可以步行来往,又有绿地 园林可以休息,这是把古代帝王所享受的建筑、园林,让现代中国的居民百姓也享受到。 ” ⑶ 已经建成的小区颇多遗憾,需美化形象。 现在改变建筑造型已无可能,唯一的办法是加强绿化,改造周围环境。 不仅可充分利用原有的规划绿地(被侵占的要坚决收回),还可以采用墙面垂直绿化、屋面绿化等方法,来美化建筑物的形象。 更是要利用一切空间,增设雕塑小品、喷泉等等,充实文化艺术的氛围。 3 . 6 城市交通 杭州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较快,每年几乎近有 10 条道路进行改建、拓宽和延伸。 去年,杭州城市道路总长达 401 公里,面积 889 万平方, 人均道路占有面积 6. 13 平方米 ,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于中等水平。 但由于杭州城市性质的特殊(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经济中心城市),车流量、人流量都较一般大中城市频繁而集中。 但道路交通管理不严,乱穿马路、乱停车辆、人车混行的现象严重存在。 在有些道路上,人行道已被占作他用或已被汽车压得高低不平,行人走在马路上,马路又成了停车场,原来尚可通行的道路变成了狭窄的管道,有时大小车辆与行人挤成一团。 到夜晚,一些人行道上都停满了汽车,原来按行人重量设计负荷的人行道被压得七高八低,无人去管。 3 . 7 市容环卫 有人形容杭州的市 容环卫好似 “懒人洗脸 ”,只图脸上鼻梁旁边一圈好看、干净,耳朵后面再脏、再难看也不管了。 即便在闹市区主干道旁边,有些 “脏、乱、差 ”现象也是触目惊心的,路人皆掩鼻而过。 与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的形象要求,实在是格格不入的。 其中较突出的是马路市场,长期占道,成为城市 “脏、乱、差 ”的集中体现,必须迅速改观。 3 . 8 城市绿化 杭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占了西湖风景区的光,人均公共绿地 5. 56 平方米,获得了几项 “绿化先进 ”的桂冠。 可是城区(除了西湖风景区以外)人均绿地面积仅 1. 03 平方米,远 远低于深圳的 30. 6 平方米、珠海的 14. 4 平方米、合肥的 7. 1 平方米,甚至还不及上海的 1. 4 平方米。 在这样严峻的现实面前,理应大力加强城区的绿化,管理、保护好绿地。 但蚕食、侵占绿地的现象还在不断发生。 居住小区的绿地被一片片侵占搞违章建设,甚至借建设毁了整个公园都可以安然无事。 这些现象必须彻底改变。 3 . 9 经济与科技 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科技是经济的先导。 树立经济和科技发达的形象,对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杭州历来是江南经济繁华的重镇,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已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又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 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内外对高新技术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上海、深圳、江苏、山东等已相继推出了一些重大措施和政策,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杭州的差距正在拉大,优势在逐渐缩小。 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形象已受到严重威胁。 杭州的国内著名企业不多,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不大,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内世界著名企业较少,城市中的科技文化设施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不高等等,对杭州城市形象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并越来越明显。 ⒋ 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美化城市,拓展城市中心区域旅游、购物的时间空间,体现杭州作为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的风采和特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市政府于 1996 年 4 月决定实施 “为西湖增辉,让杭州更美 ”的形象工程。 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杭州在国内外的影响,构筑现代大都市氛围,展示西湖美景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充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促进我市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业、商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自形象工程实施以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提高,从原单一的、被动的沿街商店、湖面、武林广场的亮灯,拓展到改善环境质量、整治市容市貌,努力达到 “创意新颖,环境协调,高雅文明,促进旅游 ”的环境。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doc15)-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