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老街保护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9页)-工程可研(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保存状况及功能,划分为三种方式,即修复、更新、改造。 建筑的保护和整治必须结合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街区功能的完善进行,才能保证街区始终保持因人的活动存在而充满真正的内在活力。 沿街建筑 结合城隍庙、文庙、关帝牌坊等的保护,以修缮为主、拆建为辅。 主要恢复老街旧貌,重建西城门、 东城门、东、西 牌坊 及 文物展示中心、丹葛尔署衙、洋行等,重点修缮明清老街中段和西段的民居,因其大部分为店铺改建而来,本次规划的思路是将明清古建筑中后砌的砖墙、后建的建筑 构建拆除,恢复并重构其历史原貌。 而对于 80 年代以后修建的 砖混结构、与老街建筑物不相符的现代建筑全部拆除,通过功能置换,把老街建 成以文化、商业为主的历史街区。 用地调整 外迁老街区内现有工业用地,调整区城关镇人民政府 、烟草公司、农产品公司 等行政用地,增加为旅游购物服务的公共设施、增设小型开放空间、停车场等。 城关镇第一小学搬迁至原小学的西侧: 1) 文庙的扩建导致学校用地不能满足要求; 2) 学堂与庙宇相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很难满足现代发展需要,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人口疏散 禁止区内居住人口的机械增长,通过逐步外 迁降低保护区内的居住人口密度。 现状保护区内居住人口为 5382 人,居住用地 公顷,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人均居住用地 42m2/人,人口控制在 3700 人左右为宜。 道路与交通组织 基本保留现有道路格局,本次规划原则上不拓宽现有的明清老街、丰盛街及现有的胡同,对个别条件允许的路段,拆除少量质量和风貌特色较差的建筑,以改善现有胡同的通行能力。 老街步行化后,主要通过开辟周边道路疏解老城交通。 北侧利用城北大道,南侧利用东大街,西侧利用西大街,东侧利用东城壕路。 在城隍庙西侧、火祖阁东侧集中设置公共停车场。 并且在入口广场、东城壕什字、火祖阁附近设置三个公交站点。 老街和各种胡同构成了老城整个步行系统网络,步行系统的构 建,将有效保护旧城巷道肌理和展示老城风貌建筑取得最佳结合。 绿化与景观 ( 1) 绿化系统 以传统的庭院、胡同绿化为主,适当增加集中绿地,逐步形成庭院、胡同、街道、广场绿地等多种形式绿化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明清老街原有的绿化环境很差,由于街道狭窄,不宜种植高大乔木。 应尽可能使用院落绿化、导向绿化和立体绿化的方式对环境进行改造。 利用一些可以拆除建筑获得的空地作为绿化开敞空间,同时居民尽可能开辟后花园, 种植花卉和树木,构成家有“后花园”的中国传统民居院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街道的节点布置一些古树,既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也有导向和地标的作用。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构造立体绿化。 ( 2) 植物配置 本次项目强调植物的合理配置及生态环境的多样性,通过常青树、落叶乔木、灌木、花卉、草地的综合垂直绿化,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东有绿;使得“远近高低各不同”和“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意味着绿化为老街编织了一条周期性的彩带。 这一彩带结合老街的不同空间特点进行分布,做到系统的、有地域识别指向的引导,使植物景观的色彩变化在时间 上连续,在空间上突出分布个性,在时空关系上则形成一首传达老街形象的植物景观交响乐。 ( 3) 景观 明清老街西入口和东入口及火祖阁是明清老街和丰盛街的重要 节点,需加以重点保护和控制,保护好节点处的历史建筑,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增加入口标志,突出入口形象,形成小游园或广场,改善入口环境。 除沿街建筑和重点建筑保护外,对于街区内部非临街建筑以及街区边缘建筑,也做了保护和控制,特别对建筑层数、高度和体量应进行了重点控制。 改造建筑要采用坡屋顶、小青瓦、大挑檐等传统建筑形式特征,以 保证街区内外不同视点的视觉景观 效果,维护街区的整体风貌。 ( 4) 建筑物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在明清老街南侧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在北侧不超过 2层。 街道设施的设计和选用 丰富、精致的街景离不开“街道家具”的设计,主要包括座椅、路灯、服务厅、广告牌、花坛、垃圾桶、电话亭、树木及铺装等,在本次项目中还包括石碾、栓马桩、马车、署 衙 门前的石狮等。 除了要考虑功能性的内容,如使用要求、间距要求外,他们也是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由于老街路面狭窄,在布置中将可组合的设施整体设计。 ( 1) 行道树:老街的行道树选用体型较小的松树,考虑其有一定的遮阴和观赏作用,又 不遮挡建筑物立面,树下空间领域感较小,从而强化了整体街道空间的完整性。 ( 2) 景观小品:小品是点缀街道的饰品,可增添商业街的文化 历史意蕴。 在老街上分别设置了代表湟源文化特色的石碾、拴马桩拴马环、石磨、马车、府衙前的石狮等。 ( 3) 垃圾桶:垃圾桶是特别设计制作的,采用玻璃钢为材料,价廉防偷。 色调与周围环境协调,间距 50m 设置一个。 ( 4) 铺装:本子项目地面铺装就地取材,采用青石板。 第一节 沿街传统建筑的恢复 老街内有部分建筑质量、建筑 风格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在本次改造时候将其拆除,新建建筑风格上必须协调一致。 如城关镇卫生院等,这些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建筑质量一般,大部分为危房,由于其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较大,应予以拆除。 老城区新建古建筑商业用房 8000m2,民俗 宅院 6 处 建筑面积 3600 m2,明清老街临街修复改造建筑 5000m2,拆除建筑 25000m2。 第二节 文物保护 一、保护历史建筑、古为今用 充分考虑对原有城市空间和形态的保护,平面上在四周通过硬地和绿化、植物、广场以及公共城市步行道体系使其从现有的杂乱建筑中“解放”出来,让 这个淹没了近一个世纪的城市记忆全面展现在明清老街,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景观。 二、阴阳平衡、虚实对比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追求通过建筑的“实”及其围合成的院落之“虚”之间达到平衡。 本次项目在强调城隍庙、文庙、火祖阁之轴线 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建筑群的不同围合,形成众多尺度不同的虚实空间。 三、自然、生态的可持续理念 利用老城区外围城市道路来组织老城及老街的交通,并在老街的入口处设置集中地面停车场,消除机动车对老街的干扰。 绿化是西北地区最为紧缺的自然资源。 在项目中结合不同的公共空间和院落、人行步道布置绿化,让历史古迹 和人流再现于自然景观之中。 在建筑设计上,城隍庙、文庙、火祖阁三个节点的建筑形式在传承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风韵和人们的精神及物质需求。 维修要根据本架残损情况采取全落架、局部落架,个别更换,加固整修的方法实行维修。 对于整体倾斜、下沉,主要构件变形,毁损严重的建筑,采用局部落架。 对于个别木构件的置换,纠偏,立柱的墩接等,按传统做法,采用“偷梁换柱”、“两牛抬杠”的方法。 墙体、基础维修时按原尺寸、原材料、原法式、原工艺施工。 根据墙体损坏的不同程度,采取剔 凿挖补、局部抹灰、局部整修、择砌、局部拆砌、 整体拆砌的方法维修。 第三节 传统民宅的保护与修缮 一、整治修缮范围 建筑的修缮整治,根据建设年代、价值、保存状况及功能,划分为三种方式,即修复、更新、改造。 建筑的保护和整治必须结合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街区功能的完善进行,才能保证街区始终保持因人的活动存在而充满真正的内在活力。 二、修缮方式 修复一一复原修缮 对于建筑的价值高、格局与造型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店宅,采取复原修缮的方式,保持原貌,绝对保护。 针对不同保存状况,加固结构,更换破损构件,修复建筑的色彩与装饰。 更新一一立面保存 对于建筑价值较高,立 面保存基本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店宅,采取立面保护修缮,内部结构和功能更新的方式,保持临街立面风貌。 内部结构根据现状及使用功能进行合理改建。 改造一一新建筑外观修饰 对于街道两侧已经修建的所有新建筑,对其外观采用修景的方式进行改进型修缮,减低建筑层数,增加青瓦屋面或挑檐,外墙进行粉刷和装饰,形成与传统建筑协调统一的建筑外观。 本次保护和修缮的传统民居分布于明清老街和丰盛街两侧 及老城区 ,总建筑面积为 16600m2。 第四节 配套工程 一、道路 及广场 工程 项目区内道路等级为主干道 ( 明清老街、丰盛街 、 西城壕、东城壕 )次干道 ( 连接主干路和东大街、 城 北大街的南北向道路 ) 、支路 ( 东西向连接次干路 ) 组成。 本次工程只考虑建设 西城壕及东城壕 主干道长 620m,宽 7m,采用花岗岩石料路面;次干道总长 600m,宽 4m,采用青石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