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全录(doc20)-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 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纪 20~ 30 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 他们认为经济 “实惠 ”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 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 50 年 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 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 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 60 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 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全录 提拉米苏 玖 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 “殖民时期风格 ”。 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 “殖民时期风格 ”,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 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古罗马 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 (长方形会堂 )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 例如 ,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 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 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 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 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 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 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 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 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 米。 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 米。 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 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建筑风格全录 提拉米苏 壹拾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 , 高 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 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 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 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 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 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 25 米。 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 5~ 6 年时间就建成了。 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 45 根柱子,每根高 ,底径 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 在神庙后墙 8 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 500 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 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 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 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 此外,至迟在公元 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 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 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 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 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 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 公元 2 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 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 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 “帝国风格 ”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建筑风格全录 提拉米苏 壹拾壹 范例。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 世纪 20~ 30 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 3 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 1672 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 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 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 18世纪下半叶到 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十八世纪 60 年代至十九世纪 30 年代 ,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十九世纪 30~ 70 年代是浪 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和曼彻 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 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 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筑中。 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罗 曼 建 筑 罗曼建筑是 10~ 12 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 建筑等。 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建筑风格全录 提拉米苏 壹拾贰 罗曼建筑承袭初期基督教建筑,采用古罗马建筑的一些传统做法如半圆拱、十字拱等,有时也用简化的古典柱式和细部装饰。 经过长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