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doc18)-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仍在努力,有的刚开始行动。 不管怎样,他们都在为着自己的信念而奋斗。 当今国际知名品牌的载体,多为百年老店,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企业在 10年或 20年的时间内就具备百年的积淀。 正如龙永图所预测的那样: “中国至少还要贴牌 20 年。 ”然而,有上述一批意识超前且长远的企业的引领和示范,至少我们可以期盼缩短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的时间。 品牌与贸易方式无关 “品牌和贸易方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件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对记者提出的 “加工贸易 没有品牌 ”的概念进行了驳斥, “事实是,我国大量一般贸易出口企业也未见自有品牌, 而加工贸易却成长出了一批自主品牌企业。 ” 据了解,目前,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华为、中兴、 TCL、美的、格兰仕、格力等,都已拥有了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在重点行业形成了自已的名牌和拳头产品,实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8 页 共 17 页 现了从 OEM(贴牌加工 )到 ODM(委托设计生产 )再到 OBM(自有品牌营销 )的转变。 这批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已开始 “走出去 ”到国外投资设厂和设立研发机构,初具跨国企业雏形。 例如, 2020 年 TCL海外销售收入达 250亿元, 首次超过整个集团国内市场的总收入,海外运营机构也达 20个,基本完成其在全球新兴市场的战略布局。 隆国强认为,不应强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打造自主品牌。 面对国际市场,两种贸易方式在下游的价值链情况没有区别。 加工贸易是将产品卖给下游厂家或批发、零售商后被贴牌,一般贸易中绝大部分产品则是在卖给国际市场的中间商后被贴牌。 两种贸易方式的产品都没有与最终市场直接接触,所以对品牌的概念都不十分敏感。 “其实,能不能做、做不做品牌,完全取决于贸易方式的主体,即企业自己。 ”深圳贸工局加工贸易处处长周文汉与隆国强 持一致观点。 他们认为,如果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创品牌的成本非常高,就越可能选择贴牌加工。 不管采取何种贸易方式,这些企业都可能处于一个贴牌的境界。 此外,还要取决于主体的内外资性质。 外资企业有品牌,但品牌是属于母公司的,其品牌收益并不由在华企业获取。 所以,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主体若更多是国内大企业,创建品牌的概率就大;如大量是小企业或外资企业,创自主品牌的概率就相对小些。 但隆国强也指出,就一个国家而言,特别是在中国,贸易应该是多元的。 “如果我们 7000亿美元的出口都没有品牌,这很可怕;全有品牌,也是 不可想象的。 ”做不做品牌是企业家的理性选择,企业家并非不知做品牌的好处,但还是有很多人不做,因为创品牌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才会考虑从品牌中获取利润增值。 加工贸易企业品牌进行时 广东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该省一批企业在开展加工贸易业务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创建了自主品牌,这批企业共获得名牌称号 629个,占全省的 %,其中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90个,占全省的 %;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270个,占全省的 %;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29个;省著名 商标 240个,占全省的 %。 “自主品牌的逐步创建,标志着企业的加工贸易从 OEM、 ODM 向 OBM 的转变。 ”广东省外经贸厅加工贸易处副处长汪涛向记者介绍,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完成上述转变主要通过三种渠道: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9 页 共 17 页 一是通过自主投资研发升级做 ODM 后,进一步向 OBM延伸;二是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生产过程中,学习其先进技术,运用到自已品牌中,改进、提升自主品牌;三是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股权先实现 ODM,再向 OBM 升级。 如深圳市的桑菲消费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了全球最大的独立手机研发企业 ———中电赛龙,正在借助 CEC 移动电话 网络优势来推动自有品牌桑达(SED)移动电话的营销和售后服务,从而升级做 OBM。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广东很多企业通过 OEM迅速完成资本、技术、人才等的积累,从而有力支持了其自主研发,开发新品和打造自主品牌。 虽然目前这些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收益很少,但他们依然坚持做自己的品牌。 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制造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走的就是这条路。 这个现有员工 8万人, 2020年创汇 10 年前起家时仅是一个拥有 20名员工和一间小厂房的小企业。 公司关务中心主任李慧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于 1995 年,做电池一般 贸易出口,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 2020年以后,为降低贸易成本,公司开始转做加工贸易 (较一般贸易可节省 4%的增值税和进口原材料关税 ),当年就节约成本几千万元,从而提升了竞争优势并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 之后,公司开始逐步将产品范围扩展到几乎全部手机零部件,乃至汽车,并逐步打造着自己的 “比亚迪 ”()品牌。 目前,比亚迪已有一小部分镍镉电池以自主品牌出口。 而汽车则完全是自主品牌出口,虽然主要出口市场仍集中在中东、非洲、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但李慧相信,随着公司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比亚迪 ”汽车一定会驶入 发达国家市场。 据他透露,现已有美国代理商希望代理 “比亚迪 ”牌汽车。 李慧指出,企业创品牌一般有两条路可选:先做大再打牌和先打牌再做大。 比亚迪走了第一条路。 他始终认为,如果一开始就打品牌,比亚迪很难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他也强调,不管采取什么贸易方式,打造自主品牌均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加工贸易与品牌相辅相成 通过加工贸易,深科技成为全球第二大专业磁头生产商,并成功扶持了 “KAIFA”牌电表和税控机等自主品牌产品。 国内覆铜板龙头企业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一家港资企业,公司组建不久,内地领导者便未雨绸缪 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并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 果然,几年后在香港老板酝酿撤资,并提出索取品牌使用费和限制经营区域等苛刻要求时,生益由于初步打造 中国最大管理资源中心 第 10 页 共 17 页 了自己的品牌并掌握了技术,成功化险为夷,并从此逐渐摆脱了 OEM方式。 目前,其销售的所有产品和全部国际认证均是 “生益 ”自主品牌的产品。 深科技战略规划与行政中心总监刘仁认为,加工贸易与品牌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其实,加工贸易企业的品牌并非完全通过产品的品牌体现,很大程度上它是内在的,是通过企业的整体信誉、核心竞争力等体现出来。 比如,提到磁头就想到深科技,这就是企业的品牌效 应。 生益总厂长陈仁喜则指出,企业发展以追求赢利为目的,品牌并不决定一切。 有品牌的企业也可能很快消亡,比如曾在国内红极一时的秦池酒、孔府家酒、活力 28 洗衣粉等企业。 然而,一旦选择创建品牌,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有了品牌也有核心技术并不断创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才可能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采访中,深圳和东莞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下一阶段政策导向将大力培育企业创建自有名牌,利用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推进加工贸易品牌建设。 广东加工贸易调研报告 [4]加工贸易不应成为平衡国际收支的 “祭品 ” 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提出 拟结合 调低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相应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的方案,把涉及冶炼、冶金、造纸、酿造、炼油、重化等产业的一批产品列为禁止类,特别要把纺织服装、制鞋、箱包、家具、塑料及制品等绝大部分的轻纺类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列为加工贸易限制类。 这个信息目前在广东掀起了波澜。 对于这一可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相关企业一方面承认有关部门的初衷是好的,另一方面也认为调整涉及面太广,力度过大,难免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他们眼中, “加工贸易兴则广东兴 ”。 因此,消息一经传出,敏感的广东企业就立即组织了多支调研队伍对政策调整可能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深入分析。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省外经贸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省财政厅及海关、税务等 14 个部门均以最快的速度提交了内容相似的调研报告。 这些报告几乎都强调了一点:政策调整可能涉及的大批轻纺产业是现阶段我国加工制造业的优势所在,是国内企业最具竞争力、最有可能形成自主品牌的产业;不能简单地将这些轻纺产品等同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商品。 那么有关部门此次准备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微调的用意何在。 这又将对广东经济和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