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工程(doc23)-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5)混合料辗时含水量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过干或过湿,并确保达到应有的压实度。 ( 6)弯沉值达不到设计值时: l)若弯沉虽未达设计要求,但有一定的强度,则可延长养护时间,进一步观测。 一般来说,冬季混合料强度增长比较缓慢,但天气转暖后强度会迅速增长。 2)现现场挖取样品,做室内标准状态下无侧限饱水抗压强度试验,若抗压强度明显低于规范要求,应进行具体分析,如无特殊施工原因,则应翻掉置换。 2. 12 横向裂缝 1.现象 碾压成型的混合料经过几个月或一、二年后在基层表面或沥青面层 上出现横向裂缝,缝宽可达几毫米甚至更宽,深度不一,缝距一般 10~ 30m,缝长可为部分路幅或全路幅。 裂缝数量和宽度随路龄而增长。 2.原因分析 ( 1)施工接缝衔接不好产生的收缩缝。 接缝前后二段混合料摊铺间隔时间越长越易裂;基层结硬后再开挖沟槽修复,两侧亦易拉裂。 ( 2)干缩裂缝。 由于混合料中水分蒸发后,干燥收缩、产生裂缝。 含水量越大收缩越严重。 ( 3)温缩裂缝。 碾压后的混合料,在低温季节由于冷缩而产生温缩裂缝。 ( 4)混合料末充分压实,强度不足或厚度不够在外荷载下产生强度裂缝。 ( 5)全基施工时沟槽填浜处理不 好,当混合料成型后,下层发生沉降使基层产生裂缝。 ( 6)软基沉降不均匀有时会使基层产生裂缝;如桥头搭板端部处。 3.预防措施 ( 1)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严禁随意浇水、提浆,以减少于缩;要防止辗压含水量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 ( 2)对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 3~ 5m 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再碾压,以利衔接。 前后段施工时间不要间隔太长。 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 3~ 5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 ( 3)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比,控制细料数量;重视结构层的 养护,经常晒水,防止水份过快损失,及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以利减少干缩。 ( 4)对于基层下的横向沟槽,必须采取措施填实,防止下沉,如采用灰土、砂砾或其它水稳性好的不易压缩的材料。 30cm 一层上 15cm一层碎石间隔回填土,对减少沉陷也有效果。 采用加厚石灰、粉煤灰碎石基层厚度对防止沉陷性裂缝也有一定的效果。 4.治理方法 在基层上或沥青面层铺筑后出现横向裂缝时,可在裂缝内灌浇乳化沥青或填缝料进行修补。 以减少水份的渗入,裂缝比较严重时,可以将面层挖除,在裂缝处加铺上工布、塑料网格等隔裂材料,然后铺筑沥青面层,此法 可延缓裂缝的反射。 3. 其他工业废渣基层 其他工业废渣基层有石灰水淬渣混合料、石及煤渣混合料,石灰粉煤灰钢渣混合料,石灰粉煤灰热焖钢渣混合料和石灰粉煤灰高炉矿渣混合料等基层。 其中石灰水淬渣混合料和石灰煤渣混合料中的水淬渣和煤渣分别起石灰粉煤灰粒料混合料中粉煤灰的作用,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火山灰活性,能与石灰起胶凝作用,而石灰粉煤灰钢渣混合料、石灰粉煤灰热焖钢渣混合料和石灰粉煤灰高炉矿渣混合料中的骨料起代替石灰粉煤灰粒料混合料中的碎石作用,但本身有一定的活性。 这些骨料应具有化学稳定性。 粒径规格应与碎石一致。 水淬 渣是由高炉或化铁炉排放的液态融渣冲入水池经水淬骤冷而形成的表面多孔状、质地轻脆,具有活性的细粒状残渣,其干密度一般为 0. 7~ t/ m3。 煤渣则为锅炉燃烧块状或粒状原煤所排放的残渣,其颗粒疏松多孔,也是低活性的火山灰质材料。 钢渣一般指经陈放半年以上通过自然风化分解、性能稳定不含镁砖炉村等杂质材料的转炉、平炉和电炉渣。 热焖钢渣则指经热焖工艺处理形成的钢渣,即将融渣浇水冷却至 400℃后倒入大型钢罐,密封加水热焖 20~ 24h 出渣,经筛分、磁选、轧制形成一定粒径规格的钢渣。 所有工业废渣基层也具有石灰粉煤灰混 合料基层相类似的特征,也会产生与石灰粉煤灰混合料基层相类似的病害,除此之外,根据不同工业废渣的特性,还会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害,现分别简述如下。 3. 1 网状开裂 1.现象 石灰煤渣混合料基层和石灰水淬渣混合料基层有时会出现 2~ 3m纵横间距的网状开裂,裂缝呈平行和垂直道路中线方向,但并不像沥青路面面层龟裂状,且裂缝多处于机动车道部位,有时发生在沟槽回填部位。 2.原因分析 ( 1)网状裂缝形成的原因常因煤渣质量欠佳而引起。 煤渣材料性质不良,如煤渣燃烧不充分,含碳量过高,煤渣中含杂质过多,活性低,造成石灰煤渣混合料虽 能结成板体,但强度不足,在车辆通行后就会造成网状裂缝。 ( 2)水淬渣质量不好也会造成网状裂缝,特别是水淬渣在进行水淬处理工艺时,如融渣温度过低,杂质多,水渣活性就很低,不能产生较高强度。 ( 3)采用质量差的石灰也是造成基层出现网状裂缝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当石灰中游离氧化钙含量低时,就会使混合料的强度大大降低。 3.二预防措施 ( 1)在原材料备料时,对煤渣的质量必须严格控制,做到煤渣的材性均匀,对本烧透的煤块、煤粒和杂质剔除,过大的煤渣块应敲碎。 不得采用有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煤渣拌制石灰煤灰渣混合料。 ( 2)水 淬渣的质量要求是其与石灰混合后能起水硬作用,即用熟石灰 20%与水淬渣 80%的重量比混合料,压成试件(直径 7cm 高 7cm 圆柱体试件,成型压力 12MPa), 65℃ 恒温 24h 饱水抗压强度应大于 ,如达不到上述强度要求,则应另选质量好的水淬渣使用。 ( 3)为避免出现网状裂缝,石灰应选用质量符合要求的石灰,施工应避免低温季节。 4.治理方法 对于网状裂缝,应将其翻挖掉,重新铺筑新的混合料,如网状裂缝轻微,通过养护有可能愈合,并在其上灌浇乳化沥青后铺筑沥青面层。 3. 2 路面隆胀 1.现象 钢渣混合料基层有时会 出现窿胀,对于有侧缘石的道路,两边倒石也会因此产生侧移或倾斜,窿胀处有时会使面层开裂,有时形成高包。 2.原因分析 ( 1)钢渣、热焖钢渣和高炉干渣材料化学性能不稳定,含有游离石灰颗粒,遇水后,体积膨胀。 其中过烧石灰遇水膨胀的持续时间很长。 ( 2)钢渣、热焖钢渣和高炉子热中含有不稳定的铁、锰成分即硫化亚铁和硫化亚锰,遇水或在空气中长期风化,生成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锰,导至体积膨胀。 ( 3)钢渣、热焖钢渣和高炉干渣中含有硅酸二钙成分,在温度变化时产生晶体转变,造成体积膨胀而导致渣的酥碎分解,最后形成基层隆胀。 一般钢 渣在处理后,至少需经半年以上陈放时间,以利其分解。 3.预防措施 ( 1)钢渣和高炉干渣在热融状态下,在未完全冷却凝固成块状前,应进行浇水冷却,以利骨料的稳定和随后的轧制。 不同来源的渣,应严格管理,分别堆置和加工。 ( 2)在筛分过程中应经过多道工序的磁选,然后将符合一定规格的渣子陈放半年以上再进行使用。 ( 3)所有废渣如代替碎石都应经过稳定性试验( 2 个大气压高压釜蒸养 2 小时不出现粉化、破碎)冻融试验和坚固性试验(硫酸钠溶液浸泡法)合格方可使用。 ( 4)钢渣的组成复杂多变,其稳定性表现形式和程度不一。 当用于整体 性路面结构中时,事前应进行室内试验和较长期工程性检验,以取得经验。 4.治理方法 因工业废渣性质不符合路用要求而造成的路面隆胀,一般只能将损坏部分挖除、修复。 沥青混合料面层 1.沥青混合料面层 1. 1 横向裂缝 1.现象 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 2.原因分析 ( 1)施工缝末处理好,接缝不紧密,结合不良。 ( 2)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应变)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应变)。 ( 3)半刚性基层收缩 裂缝的反射缝。 ( 4)桥梁、涵洞或通道二侧的填土产生固结或地基沉降。 3.预防措施 ( 1)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 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 0. 3~ 0. 6kg/ m2 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 ( 2)充分压实横向接缝。 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 15cm,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 15~ 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 3)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要求,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 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 ( 4)桥涵两侧填上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工后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理的路基施工组织。 ( 5)反射裂缝预防见 1. 4 4.治理方法 ( 1)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对于细裂缝( 2~ 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 对大于 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 SBS 改性沥青)灌缝。 灌缝前,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使缝内干燥。 灌缝后,表面撒上租砂或 3~ 5mm 石屑。 l. 2 纵向裂缝 1.现象 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2.原因分析 ( 1)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末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 2)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 3)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3.预防措施 ( 1)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确保热接缝。 ( 2)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 15cm 以上。 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切线须顺直,侧壁要 垂直,清除碎料后,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之预热软化,然后铲除敷贴料,并对测壁涂刷 0. 3~ 0. 6kg/ m2 粘层沥青,再摊铺相邻路幅。 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 3)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压实度必须达到要求。 如符合质量要求的回填土来源或压实有困难时,须作特殊处理,如采用黄砂、砾石砂或有自硬性的高钙粉煤灰或热焖钢渣等。 ( 4)拓宽路段的基层厚度和材料须与老路面一致,或稍厚。 土路基应密实、稳定。 铺筑沥青面层前,老路面侧壁应涂刷 ~ / m2 粘层沥青。 沥青面层应充分压 实。 新老路面接缝宜用热烙铁烫密。 4.治理方法 2~ 5mm 的裂缝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大于 5mm 的裂缝可用改性沥青(如 SBS 改性沥青)灌缝。 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缝边碎粒料、垃圾,并保持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 3~ 5mm 石屑。 1. 3 网状裂缝 1.现象 裂缝纵横交错,缝宽 l mm 以上,缝距 40cm 以下, l m2 以上。 2.原因分析 ( 1)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 ( 2)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 ( 3)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 3.预防措施 ( 1)沥青面层摊铺前,对下卧层应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 ~/ m2粘层沥青。 ( 2)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 ( 3)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连结;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 ( 4)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 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 料的石灰、水泥稳定类材料。 4.治理方法 ( 1)如央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弓 I 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 ( 2)如强度满足要求,网状裂缝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 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为减轻反射裂缝。 可采取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 (详见 1. 4)。 ( 3)由于路基不稳定导致路面网裂时,可采用石灰或水泥处理路基,或注浆加固处理,深度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为 20~ 40cm。 消石灰用量 5%~ 10%,或水泥用量 4%~ 6%。 待上路基处理稳定后,再重做基层、面层。 ( 4)由于基层软弱或厚度不足引起路面网裂时,可根据情况,分别采取加厚、调换或综合稳定的措施进行加强。 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 基层加强后,再铺筑沥青面层。 1. 4 反射裂缝 1.现象 基层产生裂缝后,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层表面,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 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对于在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裂缝形式不一,取决于下卧层。 2.原因分析 ( 1)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的反射裂缝。 ( 2)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3.预防措施 (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详见《底基层和基层》中 2. 12)。 ( 2)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立工织物、玻纤网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4.治理方法 ( 1)缝宽小于 2mm 时,可不作处理。 ( 2)缝宽大于 2mm 时,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青(如 SBS 改性沥青)灌缝。 灌缝前须先清除缝内垃圾,缝边碎粒料,并保持缝内干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