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993年版doc46-区域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9 页 共 40 页 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 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 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 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 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 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 20m; 2) 小区路:路面宽 5~ 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 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 3~ 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 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 ; 5)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 ≤ L≤ 200m ≤ 5 L≤ 600m 非机动车道 ≥ ≤ L≤ 50m ≤ 2 L≤ 100m 步行道 ≥ ≤ ≤ 4 注: L为坡长( m)。 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 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 宜; 3) 主要道路宜平缓; 4) 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 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 160m时,应设不小于 4m4m 消防车信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 80m,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0 页 共 40 页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 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信道; 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 其交角不宜小于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信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 ,纵坡不应大于 %; 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 120m,并应设不小于 12m12m 的回车场地; 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 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 m) 与建、构筑物关系 道路级别 居住区道路 小区路 组团路及宅间小路 建筑物面向道路 无出入口 高层 5 多层 3 3 3 2 2 有出入口 _ 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 高层 4 多层 2 2 2 围墙面向道路 注:居住区道路 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9) 居住区内宜考虑居民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 九、竖 向 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 住区竖向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土方工程量; 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以下图表的规定;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 场 地 名 称 适 用 坡 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 广场兼停车场 ~ 室外场地 : 儿童游戏场 运动场 杂用场地 ~ ~ ~ 绿地 ~ 湿陷性黄土地面 ~ 3) 满足排水管线的埋设要求; 4) 避免土壤受冲刷; 5) 有利于建筑布置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6) 对外联系道路的高程应与城市道路标高相衔接。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1 页 共 40 页 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 8%,居住区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 居住区内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 在山 区和丘陵地区还必须考虑排洪要求。 地面水排水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居住区内应采用暗沟 (管 )排除地面水; 2) 在埋设地下暗沟 (管 )极不经济的陡坎、岩石地段,或在山坡冲刷严重,管沟易堵塞的地段,可采用明沟排水。 十、管线综合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 在采暖区还应增设供热管线。 同时,还应考虑煤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电缆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 居住区内各类管线的设置,应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必须与城市管线衔接; 2) 应根据各类管线的不同特性和设置要求综合布置。 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宜符合表 ;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水平净距( m) 表 管线名称 给水管 排水管 煤气管③ 热力管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 电信管道 低压 中压 高压 排水管 — — — — — — — 煤 气 管③ 低压 — — — — — — — 中压 — — — — — — — 高压 — — — — — — — 热力管 — — — — 电力电缆 — — — 电信电缆 — — 电信管道 — 注: ①表中给水管与排水管之间的净距适用于管径小于或等于 200mm,当管径大于 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 ②大于或等于 10kv 的电力电缆与其它任何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如加套管,净距可减至 ;小于 10kv电力电缆之间应大于或等于 ; ③低压煤气管的压力为小于或等于 ,中压为 ~ ,高压为 ~。 各种地下管线之间最小垂直净距( m) 表 管线名称 给水管 排水管 煤气管 热力管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 电信管道 给水管 排水管 煤气管 热力管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 电信管道 明沟沟底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2 页 共 40 页 涵洞基底 铁路轨底 3) 宜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 地下管线的走向,宜沿道路或与主体建筑平行布 置,并力求线型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 4) 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和防止管线受腐蚀、沉陷、震动及重压。 各种管线与建筑物和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表 ; 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 m) 表 建筑物基础 地上杆柱(中心) 铁 路(中心) 城市道路侧石边缘 公路边缘 围墙或篱笆 给水管 排水管 煤气管 低压 中压 高压 热力管 电力电缆 电信电缆 电信管道 注: ① 表中给水管与城市道路侧石边缘的水平间距 200mm,当管径大于 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 ② 表中给水管与围墙或篱笆的水平间距 小于或等于 200mm,当管径大于 200mm时应大于或等于 ; ③ 排水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水平间距,当埋深浅于建筑物基础时应大于或等于 ; ④ 表中热力管与建筑物基础的最小水平间距对于管沟敷设的热力管道 ,对于直埋闭式热力管道管径小于或等于 250mm时为 ,管径大于或等于 300mm时为 ,对于直埋开式热力管道为。 5) 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电子管线或电信管线、煤气管、热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2)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由浅入深宜为:电信管线、热力管、小于 10kV电力电缆、大于 10kV电力电缆、煤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 6) 电力电缆与电信管缆宜远离,并按照电力电缆在道路东侧或南侧、电信管缆在道路西侧或北侧的原则布置; 7) 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 (1)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 (2)小管线避让大管线; (3)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 (4)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 8) 地下管线不宜横穿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地。 与绿化树种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宜符合表 中的规定。 管线与绿化树种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m)表 管 线 名 称 最 小 水 平 净 距 乔木(至中心) 灌 木 给水管、阐井 不 限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40 页 污水管、雨水管、探井 不 限 煤气管、探井 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电信管道 热力管 地上杆柱(中心) 不 限 消防龙头 道路侧石边缘 十一、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应符合表。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 表 项 目 计量单位 数值 所占比重 ( %) 人均面积 (平方米 /人)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ha ▲ 居住区用地( R) ha ▲ 100 ▲ ①住宅用地( R01) ha ▲ ▲ ▲ ②公建用地( R02) ha ▲ ▲ ▲ ③道路用地( R03) ha ▲ ▲ ▲ ④公共绿地( R04) ha ▲ ▲ ▲ 其它用地( E) ha ▲ 居住户(套)数 户(套) ▲ 居住人数 人 ▲ 户均人口 人 /户 △ 总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 居住区用地内建筑总面积 万平方米 ▲ 100 ▲ ①住宅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