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0xx年版doc37-区域规划(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组团 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 居住人口规模( 10003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用地( 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住宅用地( 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道路用地( 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 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小区(级)路 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组团(级)路 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宅间小路 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公共绿地 (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配建设施 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其它用地 (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公共活动中心 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道路红线 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线 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日照间距 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2 页 共 38 页 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住宅平均层数 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 高层住宅(大于等于 10 层)比例 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 中高层住宅( 7~ 9 层)比例 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 %)。 人口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 /hm 178。 )。 人口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 /hm 178。 )。 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 /hm 178。 )。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 /hm 178。 )。 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 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 178。 / hm 178。 )。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 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 (万m 178。 /hm 178。 ) 建筑面积毛密度 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 178。 / hm 178。 )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 178。 )与居住区用地(万 m178。 )的比值表示。 住宅建筑净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 建筑密度 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 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停车率 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地面停车率 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拆建比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38 页 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取消该条) (取消该条) 3 用地与建筑 居住区 规划 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 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 2 章规定的代号标示。 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第 条的要求。 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 居住区内各项用地 所占比例的平衡 控制 指标,应符合表 规定。 表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 %)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1 (R01) 50~ 60 55~ 65 70~ 80 2 (R02) 15~ 25 12~ 22 6~ 12 3 道路 用地 (R03) 10~ 18 9~ 17 7~ 15 4 (R04) ~ 18 5~ 15 3~ 6 居住区用地 (R) 100 100 100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 规定。 表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 居住规模 层数 建筑气候区划 I、 II、 VI、 VII III、 V IV 居住区 低层 33~ 47 30~ 43 28~ 40 多层 20~ 28 19~ 27 18~ 25 多层、高层 17~ 26 17~ 26 17~ 26 小区 低层 30~ 43 28~ 40 26~ 37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38 页 多层 20~ 28 19~ 26 18~ 25 中高层 17~ 24 15~ 22 14~ 20 高层 10~ 15 10~ 15 10~ 15 组团 低层 25~ 35 23~ 32 21~ 30 多层 16~ 23 15~ 22 14~ 20 中高层 14~ 20 13~ 18 12~ 16 高层 8~ 11 8~ 11 8~ 11 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 人计算。 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 安全 防卫和物业 管理 : 组织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取消该款)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 设计 ,应遵循下列原则: 规划布 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38 页 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 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 5 住宅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 . 1A 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 定。 住宅日照 标准 应符合表 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 2 小时的标准; ( 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 3) 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 1小时的标准。 表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建筑气候区划 Ⅰ、Ⅱ、Ⅲ、 VII 气候区 Ⅳ气候区 Ⅴ、Ⅵ 气候区 大 城市 中小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 (h) ≥ 2 ≥ 3 ≥ 1 有效日照时间带 (h) 8~ 16 9~ 15 日照时间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注: 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第 条的规定。 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 高的外墙位置。 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 —2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表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38 页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表 - 2 方位 0176。 ~ 15176。 (含 ) 15 176。 ~ 30 176。 (含 ) 30 176。 ~ 45 176。 (含 ) 45 176。 ~ 60 176。 (含 ) > 60176。 折减 值 注: 表中方位为正南向 (0176。 )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 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 (m)。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 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 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 13m; (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住宅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定: 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在 I、 II、 IV、 VII 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 III、 IV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风入室的要求; 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老年人居住建 筑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住宅的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99 的规定,宜采用多种户型和多种面积标准。 住宅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无电梯住宅不应超过六层。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当住宅分层入口时,可按进入住宅后的单程上或下的层数计算。 住宅净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超过表 的 规定。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 ,不宜超过表 的规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