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doc33)-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Human Settlements 目 录 1 总则 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住区环境 住宅空间 空气环境 热环境 声环境 光环境 水环境 绿化系统 环境卫生 4 社会环境的健康性 住区社会功能 社会心理环境 健身体系 保健体系 19 公共卫生体系 文化养育体系 社会保险体系 健康行动 健康物业管理 1 总则 (建设理念 )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反映了三方面的关系: 之间的关系。 住宅建设有 4 个基本要素,即适用性、安全性、 舒适性和健康性。 适用性和安全性属于第一层次,从适用和安全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行的有关规范和标准由此而建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设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即舒适性和健康性。 我们往往只提舒适性,对健康性认识不足。 健康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保障全体国民应有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而且,健康性和舒适性是关联的。 健康性是以舒适性为基础,是舒适性的发展。 提升健康要素,在于推动从健康的角度研究住宅,以适应住宅转向舒适、健康型的 发展需要。 提升健康要素,也必然会促进其它要素的进步。 住宅既在物质方面,也在精神方面反映出居住者对健康的需求。 “健康”的概念原来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就是人的躯体和器官健康,身体健壮、无病;精神与智力正常;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 WHO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范畴,强调一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健康负责,而且要对他人的健康负责,道德观念和行为合乎社会规范,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只有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 4 个层次都健康,才算是完全的 健康。 对健康广义的理解,将促使培养完全健康的人,进而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有利于居住者自觉维护环境整洁和美观,协助建设和改善居住环境。 1996 年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理念。 国际上为此提出了 3 项原则:⑴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⑵减少或合理处理废弃物以保护环境;⑶确保居住者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 强调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 20 要考虑健康要素,相互协调发展。 (编制目 标)为贯彻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要求建立三大体系:。 为使居住者免受居住环境的负面影响,将已知或可能对居住者产生有损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点,宜根据健康住宅的总体要求,结合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在遵循住宅建设有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将非强制性的相关性能指标提升为强制性,滞后者进行适当调整,空白者予以弥补空白,建立起健康住宅评估体系,做到性能指标明确,操作性强。 它是实施健康住宅,落实性能指标的保证:⑴提倡一体化规划设计,将提升的健康要素与功能质量的提高,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以及工业化的建造方法融汇一起,在控制造价的条件下,求得最佳的结合点;⑵以科技数据为基础,建立检测制度,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检测手段,提高技术体系的科学性,用以追踪和证实技术方案,评价和指导建设计划;⑶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并加以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健康住宅成套技术,带动相关材料部品的发展;⑷开发研究新技术,保障健康住宅有一个质的飞跃,促使新的产业形成;⑸加强居住环境社会性的研究,增强住区的社会功能。 它是建造健康住宅的建设方案,通过成套技术和生产组织形成生产发展过程,以最少的代价,显著 提高住宅的健康品质,提供完整的健康住宅最终产品。 为完成健康住宅的研究任务,必须加强两方面的工作:⑴开展跨学科研究,包括建筑学、医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社会学、生活行为学等多种学科,既重视硬科学的研究,也强调软科学的研究;⑵联合多部门实践。 科研单位与住区开发、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物业管理、监理检测等单位通力协作,以期提供完整的健康住宅最终产品。 (立足点)建设大众健康住宅,既要看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有可能增加住宅造价的一个方面,也应考虑到居住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另一个方面,特别是要通过所花代价不多的环境设计来增强健康要素的成份。 立足于大众住宅,并不排斥高档住宅。 高档住宅优势在于可以开发应用高科技材料和部品。 而开发出的高科技材料和部品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必将大幅度降低其生产成本,进而有利于向大众住宅推广应用。 (建设试点)选择并开展不同地域气候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健康住宅建设试点,是健康住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区开发单位在申请参加健康住宅建设试点之前,应从多方面对本地区的住宅健康影响因素作出调查,重点明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编制《健康住宅建设试点项目计划任 务书》。 在建设中,科研单位将组织专家进行指导,技术跟 21 进,共同研究,共同总结,并通过分阶段的现场测试和评估,以及投入使用后的回访,以验证其真实的有效性。 在建设试点中,住区开发单位将在科研单位的指导下,编制《健康住宅业主手册》,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表提供居住环境资料,包括健康作用,环境影响,避免污染目标,综合规划设计及绿色材料部品等,帮助业主树立健康意识,了解健康住宅的建筑特性、正确使用和维护健康住宅,并通过切身感受对健康住宅作出评价。 (适用范围)本《技术要点》是开放型的。 鉴于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涉 及面广,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有一些指标还不能确定,有一些因素还未能认识。 因此,需要随着认识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不断修编,与时俱进。 在《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020 年版)的修编中,把重点放在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解决的、广大居住者反映强烈的住宅健康影响因素,明确性能指标的来源以及采取的措施;同时,强化社会环境健康性,对薄弱环节提出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2 居住环境的健康性 住区环境 (建设用地)住区环境质量要从源头抓起,除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外,还应查清 建设用地的环境状况,作出量化评估,以便在规划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住区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交通)车行交通方便了生活,但导致流动的噪声和尾气,以及嬉戏儿童的安全受到威胁。 健康专家提出了步行健身的要求,争取建立一大片安全宁静的步行区域。 步行道路要求有足够的宽度,并符合无障碍通道系统的设计要求。 为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在步行道路出现高差时设缓坡,变坡点给予提示,并宜在坡度较大处设扶手。 (交往空间)邻里交往是形成住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住区内应创造不同层次的邻里交往空间 :。 住区交通影响着和制约着居住者的活动和行为,通过道路的布局和设置,为居住者散步增加邻里之间接触、熟悉和交往的机会。 住宅门前场地是邻里共同停留的小环境。 场地设计应使其具有一定的领域感,为邻里交往提供亲切的环境条件。 、健身场地的交往。 利用户外空间和绿地成为居住者方便、安静的休闲、 22 健身交往的场地,通过开启与围合相结合,既与路径相连,又有绿篱等适当分隔,还有适宜的坐椅可供休息。 公共活动场地应使其与居住者发生积极的功能联系,具有对附近居住者的吸收力。 公共活动场地是住区邻里交往中心,需考虑其位置和环境的容量。 (视觉环境 )住区色彩应综合考虑屋面、墙面 (窗玻璃、栏杆 )、地面、植物的色彩的配合,提倡简约,视野舒适。 发挥主色调的反复应用作用,增强住区感染力和个性特征。 住宅空间 (套型设计)套型面积要控制得当,功能空间面积过小会显得拥挤,但大而不当,也会失去家庭温馨的感觉,并不能提高住宅的舒适性。 功能空间面积取决于:⑴必要设施、设备、家具等布置所需面积;⑵人体占有面积;⑶活动或操作所需面积。 (私密性 )人的私密行为能否得到保证和满足,是住宅自主性的直接体现,也是评价住宅的一项心理尺度。 住栋之间的距离除日照、通风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视线和生活噪声的干扰。 多层住宅居室与对面居室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宜小于 1820m。 低层小住宅则不宜小于 12m。 (交往空间)按照社会学的理论,一个群体有两重性:一为互助,另一为互争。 互助是群体的内在本质,互争是群体的外向本质。 居住者在私密性得到保证和满足下,热烈希望邻里关系更加密切、融洽,需要设置交往空间,尤其是住宅内部的交往空间。 (灵活性)住宅建筑是耐久性 商品,必须考虑其灵活性,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使之在寿命周期内能适应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管道的维修和更换等。 (日常安全)日本厚生省曾对日本全国作过“人口动态统计”,发现每年约有 5000人死于建筑灾害,其中又有 80%左右的意外事故发生在一般的住宅之内,仅次于交通事故。 最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场所是出入口、门窗、地面、楼梯及坡道等。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 2020 年版)( GB50096)和《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402020)对住宅出入口、走廊、楼梯、电梯 、门窗、阳台等场所的安全措施作了相应的规定。 空气环境 23 (住区空气)住区空气质量标准取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应严格执行。 改善住区空气质量的基本对策:⑴强调通风。 住区规划布局应与该地区主导风向相符合,形成气流通道,充分利用自然风,减少涡流。 健康住宅建设试点工程重庆阳光华庭(三期)采用基于流体力学的模拟计算软件,对住区风环境进行模拟计算,提供可视化的模拟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科学性。 ⑵控制污染源。 对住区集中污染源进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分散污染源则要求 排放不超标,易于扩散。 (室内空气)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取自《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20),应强制性执行。 室内空气质量对居住者尤为重要。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住所内度过的,如果室内空气受到污染,新鲜空气不足,就有可能引起人体的各种疾病。 (居室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降低居室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应积极利用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进行自然通风。 因此,首先要求建筑有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其次,建筑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平面布局优先考虑采用错列式或斜列式布置,连排式住宅的主导风 向投射角不宜大于 45℃。 建筑进深一般以小于 14m为宜,便于组织穿堂风。 房间的自然进风设计应使窗扇的开启朝向和开启方式有利于向房间导入室外风。 房间的自然排风设计应能保证常开的房门、户门、外窗、专用通风口等,直接或间接地向室外顺畅地排风。 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期间,由于外窗密闭,宜开发推广无动力和有动力的窗用自然通风器。 室内新风量标准取自《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20)。 换气次数标准,乃根据新风量标准值推算而来,以居室净高大于 ,人均居住面积 15 ㎡计算,相当于人均占有新风量。 (厨卫通风换气)厨房、卫生间通风换气尚是一个薄弱环节,应积极开展研究,提出通风换气标准和气流组织方式。 厨卫公共排风道的功能是排放浊气。 从目前情况看,公共排风道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无论是子母风道还是单独风道,其设计原理均以热压通风为基础,风道内呈负压状态。 由于抽油烟机和排风扇大多数都是由住户装设,一旦运行,将改变风道的空气动力特性,由负压状态变为正压状态,导致:⑴同时使用时,离屋面出风口较远的厨卫排风不畅;⑵个别使用时,排风可能会通过公共排风道进入未开排风扇的厨卫(排风扇上的止回阀无法做到完 全密闭);⑶如果个别厨卫未装排风扇,则串风的情况更严重。 因此,有必要通过装置 24 排风设备(如在屋顶设置)使公共排风道内仍维持负压,以防止由于串风带来的病菌传播。 厨房等浊气的排放,应注意排风口不能靠近住户外窗,避免浊气倒灌,且与室外地面保持一定的高度。 (装修污染)室内装修材料有害物指标限量取自《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2020)。 室内装饰涂料安全性评价指标取自《北京市室内装饰装修涂料安全健康质量评价规则》。 控制装修污染,宜采取下列措施: ,抵制 采用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装修材料。 由开发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监理, 从设计、材料、施工等环节进行控制,最终对项目进行验收,出具项目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报告。 ,实行土建装修一体化,由开发商提供成品房。 积极采用装 修部品,便于控制装修污染,利于提高工业化程度。 热环境 (室内温湿度)住宅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关系到人体的热舒适度。 其标准值基本取自《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20)的规定,但作了适当的调整。 它与 WHO 有关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规定( 17℃ 27℃温度,相对湿度 40%70%)相接近。 日本有关研究认为,供暖时期居室温度宜保持在 18℃ 22℃,非居室温度则保持在 13℃20℃。 地面处温度与天棚处温度的温差以不超过 3℃为宜;温差过大,下部湿气上升,会容易结露和发。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doc33)-工程综合(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