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爆安全技术(ppt145)-工艺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火灾地域及位置因子 等级 1, 2, 3, 4 面积,层数,高度。 B:,.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L灭火延迟因子 (等级 1, 2, 3, 4, 5)  于消防队的距离 —— 11KM  L取 ——  职业消防队,职工消防队,预备消防队,乡镇消防队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反比: W—— 建筑物耐火因子(耐火等级 1, 2, 3, 4, 5, 6, 7)耐火能力,耐火时间  耐火时间 T30—— 240min  W取 12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Ri危险度减少因子(等级 1, 2, 3, 4)  取值 1, , ,  根据可燃物的多少,散热的条件,易难着火,存放的容器,堆放的松紧,包装,面积的大小。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IR分析:  古斯塔夫建议: IR=  式中: H人员危险性因子: 等级 危险程度 H 1 人员生命没有危险 1 2 有危险,能自救 2 3 有危险且不能自救 3 87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D财产危险因子: 等级 危险程度 D 1 财产价值不大 1 2 财产密度大 2 3 价值高无法赔偿 3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F烟气因子 等级 给定状态 F 1 烟气危害不太大 1 2 有浓烟毒气,通风不好 3 浓烟毒气,严重污染 七 .火灾危险性 (度 )分析  GR和 IR计算后,绘出火灾危险度分布图: A自动灭火 B不需保护 C自动报警 D双重保护 (系统) Ⅱ .爆炸基本概念  (一)爆炸及其分类 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 ( 三)爆炸极限  (四)粉尘爆炸  ( 五)爆炸的危害  (六)燃烧和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一)爆炸及其分类  —— 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基本特征:压力的急骤升高  : ⑴按爆炸性质分: ①物理性爆炸 —— 物质物理变化( to,V,P) 而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蒸气爆炸等。 (一)爆炸及其分类  ②化学性爆炸 —— 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应,同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炸,如: 2C2H2+5O2 4CO2+2H2O+Q 化学爆炸三要素:气体, Q, 化学反应高速度。 ③核爆炸。 1/100秒 (一)爆炸及其分类  ⑵按爆炸速度分: ①轻爆:燃烧速度为数米 /秒; ②爆炸:燃烧速度为十几米 ~数百米 /秒; ③爆轰:燃烧速度为 1000~7000米 /秒。 (一)爆炸及其分类  ⑶按爆炸反应物分为: ①可燃气体(纯)的分解爆炸: C2H2 2C+H2+Q ② 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 2 C2H2+5O2 4CO2+2H2O+Q ③可燃粉尘爆炸:铝粉,面粉,煤粉等与空气( O2 )混合物 ④ 可燃蒸气,可燃液体雾滴可爆炸。 受热,受压 分解爆炸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 ⑴简单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Ag2C2,Pb(N2)2等。 Cu2C2 2Cu2+2C+Q ⑵ 复杂分解的爆炸性物质。 如:火(炸)药,烟花爆竹等; 摩擦,撞击 爆炸性分析 (二)化学性爆炸的物质  如:苦味酸 (( NO2) 3C6H2OH), 硝化甘油( C3H5(ONO2)3) 等。 4C3H5(ONO2)3 12CO2+10H2O+O2+6N2+Q ⑶可燃性混合物。 所有可燃气体,可燃蒸气,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 ( 三)爆炸极限 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亦称着火极限。 156 ( 三)爆炸极限  CO  空气混合物 % 不燃不爆 =%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30% 左右 燃爆最强烈 燃爆逐渐减弱 =80% 轻度燃爆 80% 不燃不爆 ( 三)爆炸极限  CO— 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80%  H2—空气: 4~75%  C2H2—空气: ~81%  NH3—空气: 15~28%等 ( 三)爆炸极限  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越宽,则爆炸危险性越大。 据此,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化学性爆炸的条件为: ⑴可燃物质(燃气,蒸汽,粉尘) ⑵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均匀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 ⑶在火源作用下 ( 三)爆炸极限  :可燃性混合物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  爆炸下限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O H2 C2H2 NH3 % 4% % 15% ( 三)爆炸极限  :可燃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 爆炸上限越高,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O H2 C2H2 NH3 80% 75% 81% 28% ( 三)爆炸极限  : 根据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浓度 ( 三)爆炸极限  :  ⑴初始温度升高,爆炸极限范围变宽。  如: CH3COCH3在 0℃ 为 %  100℃ 为 — 10%  ⑵初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宽。  如: CH4:: %  5MP时为: % ( 三)爆炸极限  ⑶容器管道减小,爆炸极限的范围变小。  如: H2, C2H2,d播  ⑷火源能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  如: CH4,100V,1A电火花不炸  2A: %  3A:% ( 三)爆炸极限  最小点火能量:能引起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火源的最小能量。  如: H2:。 C2H2:  ⑸含氧量越高,爆炸极限变宽。  如: H2—— 空气 475%  H2—— 氧气 495% ( 三)爆炸极限  ⑹惰性介质含量越高,爆炸极限范围变窄,危险性小。  如:水蒸气, N2 ,CO2 ,Ar等 四 .粉尘爆炸  : ①金属: AL,Mg ② 煤 ③粮食:面粉 ④合成材料:塑料,染料 ⑤饲料:鱼粉 ⑥农副产品:烟草,麻尘 ⑦林产品:纸,木粉等 157 四 .粉尘爆炸   ⑴粉尘粒子受热作用,温度上升  ⑵粉尘表面受热挥发出可燃性气体  ⑶产生的可燃气体遇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 ⑷遇火源发生爆炸 四 .粉尘爆 `炸  :  ( 1)可燃粉尘飞扬悬浮于空中与空气混合,浓度到爆炸极限 , 遇火源才会炸。  ( 2)爆炸极限通常以下限表示。 例如: Al40g/m3 ,麻尘 , 糖粉 L上 13500 g/m3。  ( 3)连续爆炸(二次爆炸)  ( 4)不完全燃烧  ( 5)点火能量大 四 .粉尘爆炸  ⑹有毒气体(塑料等)。  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