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ppt127)-财政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费、期货市场监管费等两种收费适时开征 证券交易税 ; • ( 4)将棉花价格调节基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等五种基金改为 社会福利税 ,或并入相关税基征税,不再设税种; 52 • ( 5)将农(牧 )业税地方附加、复垦基金等八种收费并入农牧业税; • ( 6) 将矿产资源补偿费、无线电管理费等 11种收费并入资源税; • ( 7)将电力建设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九种收费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税,或建立专项投资基金,并设立 《 投资基金法 》 ; • ( 8)将外商投资土地使用费、土地管理费等四种收费并入土地使用税; • ( 9)将城市开发收取的各种城建配套费用并入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 ( 10)将农村的 “ 三提五统 ” 收费并入农业税,或设立农(牧)业附加税。 53 (三)其他收入方式 • 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上交利润,国有股份收取的股息、分红、国有财产的出卖以及接受政府间的捐赠等等。 • 这些方式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同样可通过这些方式来对经济发展起抑制或扩张效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 • 例如: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卖出国家财产或出让国有股份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同时也可用收回的资金来改善国民经济经济结构;增加或减少国有企业上交利润,同时可限制或促进有关产业或行业的发展。 • 见教材 P5761第三节 其他非税收入 54 (四)国家信用(公债) • 即国家以有偿的方式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按筹措的范围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际公债。 其信用基础是由国家的支付能力所形成,即主要以税收作为保证,公债的发行的信用是国家的政治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故公债发行无需提供担保。 • 见教材 P42 55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 财 政 税 收 主讲教师:吴 斌 第 07讲 56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 一、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 总数指标:财政收入总额 • 相对数指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 • 值( GDP)的比重 57 二、我国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 • 财政收入总额绝对数逐年增长 • 我国政府性资金收入规模不断扩张,总的看,预算内外资金合并计算的增长速度相当快,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经济低潮期(如19891991年),政府收入增长依然强劲。 财政部长项怀诚最近指出, 2020年中央财政总收入,总支出 ,收支相抵,赤字达。 而地方财政总收入,总支出 ,收支相抵,结余。 58 相对数指标: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 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 • 80年代以前,我国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都在 30%以上,最高年份曾占到 41%。 改革开放的初期即 1979年这一比例还高达 %; 1997年之后逐年下降,最低是 1996年,下降至 %;1997年之后开始回升, 2020年达到 %。 • 从我国政府所承担的职能与市场经济国家所做的比较,政府的越位行为之广、范围之大是市场经济国家望其项背的。 由此判断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能低于 30%。 59 财政收入的横向比较 • 世界上有三种财政类型: • ( 1)即不管调控经济也不管社会福利的 廉价政府型财政 ,其财力规模一般占 GDP的 10%左右。 • ( 2)承担调控经济任务的财政,其财力一般需占 GDP的 35%左右。 • ( 3)福利国家的财政,其财力需占 GDP的 4575% • 我国财政财力规模只占 GDP的 11%左右,是廉价政府财政,无力调控经济。 1990年美国的这一比例为 34%;法国为 %。 英国为 41 . 4% 60 • 从我国国情看,由于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确在很多方面可以观察到政府财政收入的不足和公共物品供需之间的较大缺口,但国家财政对改革开放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无可置疑的推动作用。 • 公共物品供需矛盾的存在与其说是反映了财政收入规模偏小,不如说是反映了与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相关的体制变革冲突和利益分配冲突。 •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财政收入规模目前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阶段是基本相称的,在今后仍应坚持以收定支甚至定支减收 [1] 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 [1] 吴俊培: 《 应当研究怎样削减财政收入 》 ,载 《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 1995年第5期。 61 我国预算内财政收支存在的问题 • ( 1)大部分年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慢于 GDP的增长速度。 • ( 2)大部分年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 产生的后果是: • ( 1)预算内收不抵支,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逐年扩张。 • ( 2)预算内支出不能满足政府开支的需要,导致预算外资金(各项规费)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被枝解,国家资金分散化使用。 62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制约 • 见教材 P40 • 生产力发展水平往往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高,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就会较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重也就会较高。 • 通常所说的“弱国无财政” 63 四、分配制度和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制约 • 见教材 P40 •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价值 (M)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个人收入 (V)中的一小部分。 V部分是保证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应逐年增大,因而要逐年设定一个 V的最低限度。 当年 V的最低限度就是当年 M的最高限度。 因此,财政分配政策决定M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另一方面, M中的一部分必须留给企业,作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备资金,因而要在 M中设定一个企业维持再生产的必备资金。 • 另一方面, M中的一部分必须留给企业,作为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备资金,因而要在 M中设定一个企业维持再生产的必备资金。 因此,财政分配政策决定企业留利的大小,决定财政可以集中 M的程度。 64 五、 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制约。 • 见教材 P41 • 价格变动引起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针对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经济学界在议论财政收入的“虚增”或名义增长而实际负增长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指由 物价上涨导致的财政收入的“贬值”现象。 65 第三节 公债收入 和 公债 管理 • 本节提要 • 分析公债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债在整个经济中,在财政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在确定了其角色之后,紧接着就可以由公债的性质来确定其量的规定性,即公债的规模。 • 在对公债的进行了定性、定量地分析之后,那么紧接着就会产生一系列公债事物操作上的问题,即公债是如何发行的、该由谁来充当公债的买者以及怎样才能将这类债券推销出去,到期应该如何偿还,而所有这些与公债运行有关的活动又都属于公债管理的范畴。 66 什么是公债。 • 公债是指国家依据信用原则,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有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西方学者根据他们对公债概念的理解和各国政权级次来区分各级政府的公债,一般将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统称为公债,而将中央政府债务称为国债。 • 在我国,地方政府目前不允许发行公债,因此公债仅仅是指中央政府债务的国债。 • 国债 即国家以有偿的方式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按筹措的范围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际公债。 其信用基础是由国家的支付能力所形成,即主要以税收作为保证,公债的发行的信用是国家的政治主权和国民经济资源,故公债发行无需提供担保。 67 一、西方国家国债理论的演进 • (一)国债有害论 • 亚当 斯密的国债理论 • 观点:“一切举债国都会趋于衰落” 国债发行 非生产性开支增加 工商资本减少 还本 付息 税负增加 68 2.李嘉图的公债理论 • 李嘉图 (D. Ricardo)把公债看作国民资本浪费的因素。 他以 政府支出取之于公债等于抽移人民的生产资本,有碍工商业发展为由,坚决反对公债的发行。 • “如果为了一年的战费开支而以发行公债的办法征集 2020万英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资本中取去了 2020万英镑。 每年为偿还这种公债利息而征税的 100万英镑,只不过是由付这 100万英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 100万英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 实际的开支是那 2020万英镑,而不是为那 2020万英镑必须支付的利息。 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增富或变穷。 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 2020万英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征税 100万英镑。 ” 69 (二)凯恩斯主义 —— 国债有利论 • 图示(见教材 P44) 国债发行 增加 政府 支出 国债发行充分就业 投资 需求增加 70 凯恩斯主义国债有利论的主要观点 • 国债的产生与凯恩斯主义无关,它有本身赖以出现的经济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与私有产权的确定。 如政治条件国家的出现与需要。 但是讨论国债的限度与规模适度就与凯恩斯大大有关。 因为这实际上也就确认了国债存在的合理性,也即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倘若不承认这一理论前提,则有关国债规模大小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国债不是不合理就是也不得已而成为暂时的现象。 • 由此,这里的讨论可以预设以下几点: 1)国债的使用是有可能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 2)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有其必然性,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有必须依靠财政支出而不是私人投资的经济项目存在; 3)在经济需要时,如经济出现萧条,国债的使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4)撇开效率不谈,国债也有其存在的可能,这可以从国债的产生中看出来。 71 (三)后凯恩斯主义国债论 • 汉森的国债理论 • (见教材 P44) • 汉森认为,在当今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必要维持预算平衡,要想经济繁荣、充分就业,则需要持续增长公债,甚至认为欲使人民致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量举债。 • “如果我们的收人不能随着生产率的增长而按比例地增加,我们就将遭受经常增加的失业。 我们不能在这种经常增加的失业的条件下生存。 因此,我们应当使我们的事业去促成国民收入的经常增长。 并且任何时期,我们都应当 从增加国民收入的这个观点来考察我们的债务问题” ,而公债“首先,可提供一定的保证来防止严重的萧条。 ” 72 萨缪尔森的公债理论 • (见教材 P45) • “像生命一样,公债的增长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 • “一代人把负担加给下一代人的主要方式是耗费掉国家现有的资本品的总量,而不对资本品添增通常的投资,但 公债由于具有生产性之特征,确是直接增加国家的物质财富。 这种公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负数的负担。 因为,它能够在目前导致出更大数量的资本形成和消费。 ” 73 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债理论 (见教材 P45)的归纳: • (1)以公债支持赤字财政的实行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扩大社会需求,繁荣经济和充分就业; • (2)公债作为政府调节、干预、稳定经济的重要杠杆,其作用不仅可以吸收通货膨胀时的剩余购买力,增加经济衰退时期的需求,稳定经济,还可以通过公债利率的恰当确定,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 (3)公债发行是用以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因而具有生产性,可以促使物质财富的增加,政府发行的巨额公债,不但不是政府的债务,而应视为国家的资产; • (4)公债的还本利息不仅不会增加下一代的负担,反而会通过促使更大数量资本形成和消费增加,为下一代增加可继承的财富。 74 二、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 (一)国债的特性 • 税收凭借其 强制性、固定性与无偿性 这三大特性稳居财政收入的第一位,相形之下,国债的特征则是 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 75 • 自愿性 是建立在群众自愿承受的基础上的。 所以其收入的量不是很稳定可靠。 • 有偿性 是任何债务本身都具有的一大特征,借债就必须偿还。 灵活性 则是指国债的确立是以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为依据的,既不具有发行时间的连续性,也不具有发行数额的固定性。 所以从根本上说, 国债只是赤字的伴生物。 因此,只有当税收、利润和费用等既定的收入形式不能满足政府的支出需要时,国债才能作为某种调节器在灵活性上使财政收支的公式得以平衡。 由此可以得出 国债的基本功能就是弥补财政赤字。 76 (二)我国国债的产生和发展 • 建国初期 • 我国在建国初,税收制度不统一、收入不足,而支出却由于新旧交替、战争、通货膨胀等原因屡增不减,收入远远不抵支出,因此曾经发行过几年国债。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分析(ppt127)-财政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流动性强 – 3)发行以公募为主 : – 战争时期筹措军费 – 平衡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 – 筹集建设资金 – 减轻和分散国家还债负担 我国国债发展简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的国债是在 1898年发行的 “ 昭信股票 ”。 北洋军阀时期 , 从 1912年到 1936年共发行国债 27种。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 从 1927年到 1936年共发行国债 45亿元。
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轻症疾病,除受医生指导外,不有自身对药品疗效和副作用的判断,用药的方便性、价格、广告导向、他人的意见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适应症相同条件下,选择中药制剂者占 55%,西药制剂占 11%,绝大多数消费者者认为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中于西药。 72%的消费者对诉求疗效的广告报谨慎态度,缺乏信赖感。 顾客需求分析 公 众 2020/9/18 — Samp。 G—
机构之间的权力划分 事务所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事务所制度分析 ( 1) 事务所是否制定了合理的收费制度 ( 2)事务所是否确立了有关的会议制度和汇报制度 ( 3)事务所是否制定了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 4)事务所是否建立了客户保持和发展机制 ( 5)事务所是否建立了律师发展机制 A、 聘用制度 B、 培训制度 C、 提升制度 事务所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事务所可记帐时间和收费情况 ( 1)
用产品。 去年全国政府采购汽车3 . 95万辆 , 计算机21 . 2万台 , 两项采购金额约占总规模的20 %。 据介绍 , 今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 , 逐步将大型商品 、 跨部门通用商品以及投资额较大的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 力争采购规模比去年翻一番。 ( 新华社 20201025) 44 ( 2)机构改革 • 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控制人员经费支出。 • 我国供养比例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商业信用、分配公平、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公共产品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不是绝对的 《 财政学 》 (第四版) 陈共 主编 18 关于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 由政府代表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财政学 》 (第四版) 陈共 主编 19 公共需要的特征
在原因和结果、努力和收获之间, 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80/20法则主张,努力发现那些关键的少数, 在那上面多投时间和精力,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80/20法则不仅是分析问题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 30 页 帕累托二八规则 请举例 …… 第 31 页 马太效应 经济发展中有条著名的效应定律:一是“马太效应”, 《 圣经 》《 新约 马太福音 》 马太福音有一句这样的话:“凡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