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ppt105)财政支出概述-财政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用产品。 去年全国政府采购汽车3 . 95万辆 , 计算机21 . 2万台 , 两项采购金额约占总规模的20 %。 据介绍 , 今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范围 , 逐步将大型商品 、 跨部门通用商品以及投资额较大的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 力争采购规模比去年翻一番。 ( 新华社 20201025) 44 ( 2)机构改革 • 机构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控制人员经费支出。 • 我国供养比例 (即总人口与财政负担人员之比 ),50年代为 600∶ 1,70年代为 155∶ 1,而今天为 40∶ 1,即使按 800万党政工作人员计算 ,这个比例也为156∶ 1。 这就是说 ,今天 1000个中国人里有 6 4个官员 ,25个吃财政饭的人。 而 70年代 1000个人里只有 1 7个官员 ,6 5个吃财政饭的人。 50年代 1000个人里只有 0 4个官员 ,1 67个吃财政饭的人。 政府官员猛增 ,直接造成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呈直线上升 ,1995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达 996 5亿元 ,占国家预算的 14 6%,比 1978年的 53亿元 ,平均年递增%。 • 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国近一半的县财政为 “吃饭”财政 ,政府根本拿不出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服务。 如陕西省有 90多个县 ,其中约 60个县发工资困难 ,有些乡镇干部甚至数月或半年拿不到工资。 45 国外的做法: • 克林顿政府近年来大幅度成功裁员 (裁了 28万人 )的作法 ,给我们以很大启示。 • 其具体做法是 :将政府一些机构成建制转移出政府 ,实行企业化管理 ,与国家财政脱钩。 鼓励提前退休 ,对一些年龄较大、业绩平平且工作年满 30年的公务员 ,允许其提前退休。 对自愿脱离政府的公职人员 ,采取一次补助的办法 ,让其自谋职业 ,平均每人补助 2 5万美元。 对裁减下来的公务员 ,政府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咨询 ,促其尽快重新就业等。 • [资料来源 ];向世聪( 2020年,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 46 转移支出 • 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就其实质而言,是各地区间横向的财力再分配关系,即 经济上较发达的地区把政府组织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 但是,由于这种财力再分配行为不是各地区政府之间的自发的授受关系,而是表现为国家意志,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采取单一的各地区政府之间财力的平行转移。 •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模式有两种: • ( 1)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模式 • 即上级政府通过特定的财政体制把各地区所创造的财力数量不等地集中起来,再根据各地区财政收支平稳状况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将集中起来的部分财政收入不等地分配给各地区,以此实现各地区间的财力配置的相互均等。 47 ( 2) 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 • 即对于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中央不仅统一立法,并且直接通过特定手段进行转移支付,但同时又负责组织地区之间的直接转移支付。 其中纵向的转移支付侧重于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横向的转移支付则主要用于财政落后地区公共开支不足问题。 • 实际上, 我国长期以来就是通过 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纵向模式 实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 而且,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也都是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的,区别在于我国以往实行的单一纵向的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透明度较低、稳定性差,而其他国家则将其法制化了。 48 ( 3)我国转移支付的目标 • 转移支付的目标应为逐步调整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不平衡 、 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 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重点用于经济欠发达省份 , 能源 、交通 、 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 、 科技 、 医疗 、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事业。 在均衡目标的实现上应分三步走: • 初始阶段 , 除了国防费用 、 行政经费 、 教育经费等少数项目达到均等化标准之外 , 其他公共服务开支均应达到较低标准; • 第二阶段 , 将公共服务开支均等化的项目逐渐扩大到科技 、 卫生 、 社会保障等开支; • 第三阶段 , 实现全部公共开支项目达到全国的均等标准。 49 (三)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分类 • 分类 • 按照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两类。 • 预防性支出 • 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安定和保卫国家安全的支出 , 主要包括国防 、 警察 、 法院 、 监狱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 创造性支出 • 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 , 使社会秩序更为稳定 、 经济更加发展的支出 , 主要包括经济 、文教 、 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按财政支出的目的性进行分类有助于对财政支出的去向及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50 (四)按照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 •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类方法,通常是在按政府职能分类的基础上,再对某些较大、较综合的具体项目进行细分。 • 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一般分为政府公共支出与国有资产经营支出两大部分。 政府公共支出通常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农业等各项事业费支出,国家行政、国防、外交、公检法、武警部队等项支出,价格补贴支出,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其他社会公共支出,预备费列支,以及本级预算转移支付给下级的支出和上解上级支出。 • 国有资产经营支出 通常包括基本建设国家资本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国家资本金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地质勘探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城乡维护建设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筑支出和国内、国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等。 •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进行分类,便于各项具体支出的安排、管理和监督。 51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增长与控制 • 一、财政支出增长的成因分析 • 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客观上要求社会必须提供与之适应的一定比例的资源,用于提供社会公共事务,以满足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社会共同需要。 • 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但总的趋势是,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量越大,从而导致财政资源外在比例的提高。 •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 一是财政支出需要方面的原因; • 二是财政资源供应方面的原因。 52 (一 )财政支出需要方面的原因 1. 国防费用的增加 • 国防费用的增加是各国财政支出增加的重要原因。 国防费用的绝对量不断增长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 , 军费增加主要是因为现代武器装备高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 其价格日趋昂贵 , 以及各国为争夺与反争夺政治经济利益而竞相扩充军备所致。 53 2. 国家机构的膨胀 • 国家机构的膨胀导致行政费用增加 , 它不仅包括由于政府职能的扩大而需相应增加机构 、 人员所造成的行政费用支出增长 , 也包括由于行政机构人浮于事 、 行政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行政费用开支增大。 • ( 在我国 , 行政经费的增加使得财政支出具有 吃饭财政 的称谓 ) 54 3.政府公共投资的增长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 , 政府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干预能力逐渐增强。 为加快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 政府都大力投资于基础产业和公共事业上 , 从而造成财政支出的急剧增加。 4. 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 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 在某些国家 , 社会福利支出已成为最大的一项支出。 社会福利支出包括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支出和文教医卫方面的支出。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 提高贫困和残疾公民的生活待遇是政府面临的日益紧迫的任务 , 因而社会福利的支出也呈上升趋势。 55 人口增长的压力 人口增长也是财政支出增加的重要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加 , 人们对文化 、 教育 、 就业训练 、 医药卫生 、 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 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所需的费用也增加较多 , 这些都会造成财政支出的扩大。 通货膨胀的压力 通货膨胀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 各国物价变动的长期趋势都是上升的。 由于物价上涨 , 使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价格上升 , 政府债务管理费用和还本付息支出增加 , 从而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长。 56 (二 )财政资源供应方面的因素 国民收入的增加 • 政府的财政收入归根到底来自国民收入的分配。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 国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 政府财政收入的根本来源也就不断扩大 , 进而为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保证。 税收制度的强化 各国政府通过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 , 加强税收征管 , 使政府税收收入增多 , 也是刺激财政支出膨胀的因素。 57 公债发行的增加 • 随着资本市场 、 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为政府发行公债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公债政策观念的改变 , 公债作为弥补财政支出不足和调节控制国民经济的有效手段而被各国政府普遍采用 , 以保证财政支出的需要 , 这成为助长财政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财政性货币的增发 • 政府在遇到财政严重亏空的情况时常把增发纸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之一。 由于增发纸币遇到的舆论反对性可能少于发行公债 , 且比发行公债容易 , 又没有还本付息的经济负担 , 因而增发纸币是政府最方便的筹资手段 , 它对财政支出的膨胀起着显著的刺激作用。 58 二、财政支出的控制 (一 )财政支出控制的必要性 • 研究表明,财政支出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正效应,但过度的财政支出增长则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作用,其结果与政府的意愿相反。 因此,有必要对财政支出的增加进行适当控制。 • 59 1.过度的政府财政支出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的经济选择 其理由有三个方面: (1)政府提供过多的社会福利保障会导致公众解除个人的预防动机 , 不再考虑今后因失业或老弱病残而丧失工作机会或能力时的困难 , 进而只偏重消费而放弃储蓄 , 对未来的安排完全依赖于国家的福利保障。 过度 “ 输血 ” 功能并未形成 “ 造血 ”机制 (2)过度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因妨碍市场机制运行而限制消费者的选择。 如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和服务不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 , 而税收却可能抑制本来会购买的商品和劳务。 (3)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商品和服务由于有财政补贴而低价供应 , 因而可能会使消费者低估政府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成本 , 客观上起到鼓励人们过度消费这类公共商品和服务。 60 2.产生“挤出效应”作用 • 所谓“挤出效面’是指增加某一数量的财政支出,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因而社会总需求保持不变,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没有调节作用。 • 61 “挤出效应”产生的原因 • (1)如果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 那么财政支出的增加与它排挤掉的纳税人的支出是等量的。 • (2)如果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来自公债债权人认购的钱款 , 那么财政支出的增加也会挤掉社会其他利益主体的相应支出额。 • (3)无论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是用何种方法筹集的 ,只要社会货币供应量基本保持不变 , 那么财政支出的 “ 挤出效应 ” 就会客观存在。 62 3.过度的财政支出会导致通货膨胀 • 伴随着政府 财政支出的过度增加,就需要通过增发公债和增发纸币方式来抵补因税收等经常收入的不足。 • 如果公债不能由非银行的机构、部门和个人全部承购,则不可避免地要由银行承购。 而银行承购过多的公债可能会形成银行存款多倍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财政支出(ppt105)财政支出概述-财政管理(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费、期货市场监管费等两种收费适时开征 证券交易税 ; • ( 4)将棉花价格调节基金、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等五种基金改为 社会福利税 ,或并入相关税基征税,不再设税种; 52 • ( 5)将农(牧 )业税地方附加、复垦基金等八种收费并入农牧业税; • ( 6) 将矿产资源补偿费、无线电管理费等 11种收费并入资源税; • ( 7)将电力建设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等九种收费改为基础设施建设税
流动性强 – 3)发行以公募为主 : – 战争时期筹措军费 – 平衡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 – 筹集建设资金 – 减轻和分散国家还债负担 我国国债发展简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发行的国债是在 1898年发行的 “ 昭信股票 ”。 北洋军阀时期 , 从 1912年到 1936年共发行国债 27种。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 , 从 1927年到 1936年共发行国债 45亿元。
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轻症疾病,除受医生指导外,不有自身对药品疗效和副作用的判断,用药的方便性、价格、广告导向、他人的意见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适应症相同条件下,选择中药制剂者占 55%,西药制剂占 11%,绝大多数消费者者认为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中于西药。 72%的消费者对诉求疗效的广告报谨慎态度,缺乏信赖感。 顾客需求分析 公 众 2020/9/18 — Samp。 G—
许多传统上不被认为是产品的东西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商业信用、分配公平、宾馆的星级评定信息等 公共产品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不是绝对的 《 财政学 》 (第四版) 陈共 主编 18 关于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 由政府代表国家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 财政学 》 (第四版) 陈共 主编 19 公共需要的特征
在原因和结果、努力和收获之间, 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80/20法则主张,努力发现那些关键的少数, 在那上面多投时间和精力,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80/20法则不仅是分析问题的方法,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 30 页 帕累托二八规则 请举例 …… 第 31 页 马太效应 经济发展中有条著名的效应定律:一是“马太效应”, 《 圣经 》《 新约 马太福音 》 马太福音有一句这样的话:“凡是有的
部性就成为公共财政的目标之一。 44 斯密到凯恩斯 (J. M. Keynes) 的“古典财政时期。 ” 财政理论 • ( 1)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因而政府公共财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 ( 2)政府财政和家庭财政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都必须量入而出,实行平衡预算原则。 • ( 3)发行公债会诱致政府支出的扩大和浪费,因此应禁止政府发行公债。 • ( 4)财政侧重于研究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