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的栽培管理技术(doc)-工艺技术(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夏季气温超过 35℃ ,则新梢、新叶生长缓慢,处于半休眠状态。 夏季要防晒遮阴,冬季应注意保暖防寒。 忌烈日暴晒,适宜在光照强度不大的散射光下生长,光照过强,嫩叶易被灼伤,新叶老叶焦边,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冬季,露地栽培杜鹃要采取措施进行防寒,以保其安全越冬。 观赏类的杜鹃中,西鹃抗寒 力最弱,气温降至 0℃ 以下容易发生冻害。 如果管理不善,杜鹃花将会发生病虫害,或者由于人为原因,造成药害或肥害,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杜鹃花死亡。 ,预防病虫害发生 ( 1) 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杜鹃的抗病虫害的能力。 ( 2) 改善环境条件,调节好栽培地的温度和湿度,尤其是温室内的杜鹃要经常通风换气、降低湿度,以减轻病害 (如杜鹃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等 )的发生。 种植密度、盆花摆放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气。 冬季室温要适宜,不要忽冷忽热。 ( 3) 药剂防治 杜鹃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杜鹃冠 网蝽、梨冠网蝽等。 红蜘蛛在夏季高温干燥时盛行,为害严重,使叶色枯黄,直至脱落,可用螨虫剂喷杀。 冠网蝽是杜鹃的主要害虫,此虫无明显越冬现象,几乎全年均可见其为害。 在盆栽杜鹃上发生小量害虫时,可人工捕杀。 在为害严重时,可用杀虫剂 (如 50%杀螟松乳油 2020 倍至 4000倍液 )喷杀。 常见病害有叶斑病、褐斑病等。 叶斑病最初叶片上出现紫红色小点,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的黑褐色色斑,后期病斑中部灰白色,上有小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病菌在病叶上越冬,翌春气温上升,随风传播,温室盆栽杜鹃终年发生。 应加强栽培管理,发病初 期喷施 70%甲基托布津、 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10天喷布一次,连喷几次,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杜鹃花药害和肥害属生理性伤害, 特征基本相同。 杜鹃花 发生 药害和肥害 时, 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叶片发枯、脱落,但斑块不会缓慢扩展,也不会在其上出现病原物。 杜鹃花 发生 药害和肥害的不同点表现在:杜鹃花发生药害,表现为对某种或某类农药的反应敏感,比如叶片喷洒了某种农药后,在数天之内叶片沾着药液的部位变黄、发枯、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但不会伤及根系,一般不容易导致全株花木死亡,而且从出现药害斑 到叶片脱落经过的时间要比肥害长一些 (注意也有例外,如梅花在喷施了乐果等药液后, 1 天至 2 天内叶片会全部落光 )。 由于其为酸性花卉,强碱性的农药对其有明显的副作用。 再 者 ,杜鹃花使用农药时,一是浓度要低,二是要避开高温季节的正午前后,防止产生药害。 杜鹃花类喜肥,但不耐肥,更不能用碱性肥,否则很容易造成肥害伤根损叶。 比如,误施了生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