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瓶颈--民营企业批判(doc132)-励志成功(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模式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最初创业的意义上说,家族化经营的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 再加上有家族观念的约束,信任度一开始就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过程中的监督 成本也相对较低。 由于决策者与管理者均为家族中人,信息的传递极为快捷,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处理,无须先请示汇报。 由于是利益的共同体,基本不存在内耗,从而能提高效率。 在企业资金困难时,家族人员还可以不计报酬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 比如蓝招衍、蓝招宝兄弟创办的珍禽公司,如果没有哥哥招衍早期在精神、物质、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招宝恐怕早就支持不住了。 四、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较低,人们的可信度较低,加上法制不健全,由上述三项成本所构成的代理成本就非常之高。 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因此家族企业的总 代理成本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低。 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疑聚力,加上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再加上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家族企业的总代理成本可能较非家族企业为低。 比如 浙江 天通股份 的 潘广通、潘建清父子 的“子主外,父主内”的家族企业。 儿子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使天通公司发展成国内软磁行业的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35%以上。 而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则在小小的郭店镇默默运筹天通公司的制度安排,根据环境变化,改造企业。 试想, 如果不是基于 血浓于水、亲情无价 的父子关系,那么小潘恐怕不会安心在外 东挡西杀 “ 打 天下 ” , 天通电子要想做大应属不易;而没有老潘 如此殚精竭虑 的 实现家族控股 ,小潘忙了半天很可能要“为他人作嫁衣裳”。 目前的 职业经理人阶层的缺乏和信用环境 的恶化 ,导致民营企业家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员进入。 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选择经理人员时的一个基本准则通常是,民营企业所选择的经理人员首先必须是可信的,如果不可信,那么经营管理能力越强,可能对于企业所有者造成的损害也就越大。 清晰、稳定的法制环境,透明的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都是促使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但是,目前这些方面的环境并不具备,企业的所 有者在这种状况下只能转而选择家族之内的可信人员参与经营。 “ 超级解霸 ” 的发明人梁肇新创业之初的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 反家族情结 ” ,就让他在合作者手上吃尽了苦头,直到后来任用妻子王周宇,才使企业开始走上正轨。 我们再来详细解释一下什么是外聘经理人的代理成本。 民营企业所有者在某个岗位,就有与这个岗位相关的关系资源,一旦离开这个岗位,则与这个岗位相关的关系资源就会逐渐丧失。 虽然民营企业所有者以前在这个岗位工作多年,交了不少朋友,但离开一两年就会发现,原来的朋友有的调离,有的退休,有的去世,有的坐牢,有的出国,总之,人都换了。 而这些新人民营企业所有者并不认识。 谁认识,民营企业所有者派到那个岗位的人(虽然他是民营企业所有者的雇员)认识,他与这些新的关系户有很密切的关系,尽管为建立这些关系而支付的请客送礼的费用是民营企业所有者支付的,但别人并不认识民营企业所有者,只认识他,这些关系资源都属于他,而不属于民营企业所有者,虽然民营企业所有者是老板。 所谓两权分离,就是将决策权交给别人,尽管这些权力原来属于民营企业所有者,因为企业是民营企业所有者的,但这些权力现在由他来支配。 因此对所有者来说,自然就面临一个代理成本问题。 代理成本至少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 民营企业所有者派一个外人去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所有者那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资金,民营企业所有者能放心吗。 当然不放心。 不放心就要加强监管,监管的办法很多,如审计、查账、派财务人员等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代价,这些代价就是监督成本。 二、经营者偷懒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民营企业所有者派到经理岗位上的那个人的确是个人才,的确很有经营能力,但他有力不出怎么办。 由于企业不是他的,也由于激励和约束不到位,他对工作不尽职尽责,由此丧失了很多机会,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三、经营者“损公肥私” 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比如,巨人集团的失败,在财务上有两个导火线,一个是巨人大厦的资金短缺,另一个是康元公司的资金流失。 康元公司原本是由史玉柱兼法人代表,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让职业经理人兼任法人代表。 经营者利用史玉柱下放的权利,到处滥签合同,签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好处费。 结果,经营者拿到一大笔好处费后便逃之夭夭,而康元公司的老板史玉柱则蒙受巨大的损失。 我们假设家族成员决策能力为 60 分,非家族成员决策能力为 80分,似乎应该把这个岗位交给非家族成员。 然而,一项正确的决策,不仅仅需要知识和信息资源作支撑,还需要人 们对企业资产以及企业的整个发展发自内心的关心。 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关心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把企业的资产当作自己的生命,甚至看成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孩子,看到企业发展壮大,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茁壮成长一样高兴;看到企业有任何的损失,有任何的挫折和失败,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就吃不好,睡不香,格外伤心。 这种关心,也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笔者将这种资源称为关心资源。 正确的决策,是信息资源和关心资源两种资源的产物。 仅仅有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不能保证科学决策的。 某企业设备更新,既可以买 A设备,也可以买 B 设备,两种设备质量和性能相 当, A设备售价 100万元,无回扣; B设备售价 150 万元,有 10 万元回扣,设备工程师凭借他的知识和信息,完全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即买 A设备,但他实际的决策并不是买 A 设备,而是买 B设备,因为价格便宜是企业的目标,是老板的目标, 10 万元回扣才是他的目标。 如果在工程师这个岗位上不是外人,而是家族成员,他的目标与老板的目标是一致的,他决不会作出选择 B设备的决策,他肯定会选择 A 设备。 之所以有这种差异,因为前者只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而没有对企业的关心资源,后者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可能不如前者,但后者拥有对企业的关 心资源,为保证企业的正确决策,关心资源有时比知识资源更重要。 上述实例还可以细化:有 A、 B、 C 三种设备。 A、 B 两种设备价格都是 100万元,两种设备性能相近,只是 B 设备的使用寿命比 A设备低 10%, A 设备可使用 10 年, B设备只能使用 9 年,两种设备都没有回扣; C 设备的性能与 A设备相当,但价格比 A、 B 两种设备高出 50万元。 在 A、 B、 C三种设备之间,最值选择的是 A设备,要能作出这种选择,既要有关心资源,又要有较好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一个做工程师的家族成员,虽然有高的关心程度,但因知识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够,结果他选择 的是 B设备,没有选择 A设备,即他没有作出最佳决策,他作出了次佳决策;一个非家族成员的工程师,他有渊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但可能会对这个事情漠不关心,结果他选择的是 C设备。 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家族管理虽然不能实现最佳决策,但能做到次佳决策,一般不会作出最差决策;外部人员只有能力,而没有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可能作出的是最差决策。 不过我们还要看到,企业规模扩大之后最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首先就是管理,而在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问题相当严重。 这种“近亲繁殖”的后果,就是使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可用的 人越来越少;家长制的管理体制及创业初期的成功则使许多老板昏了头,自以为是,而这恰恰又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人才的加盟;其次,家族企业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的信任,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对其他员工产生不信任感。 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缺少留住人才的环境,家族企业便会止步不前,甚至走向没落。 典型的例子国外有王安电脑,国内有三株和爱多。 有资料证明这一点,浙江私营企业共有18.53万户,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但户均注册资金仅76.05万元,始终处于“长不大”或扩张缓慢的状态。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第二章 “草根”与“贵族” —— 民营企业发展的社 会障碍 第一节 举步维艰 国税局征管部门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国税局稽查部门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地税局征管部门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地税局稽查部门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国地税案件复查来了 —— 罚款或招待。 国地税执法检查来了 —— 罚款或招待。 工商局征管部门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工商局稽查部门来了 —— 罚款和招待。 质量技术监督局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审计局来了 —— 罚款和招待。 劳动局来了 —— 罚款和招待。 1 环保局来了 —— 罚款和招待。 1 计生委来了 —— 罚款和招待。 1 公安局来了 —— 招待。 1 银行来了 —— 招待。 1 市委工作组来视察 —— 招待。 1 市政府工作组来视察 —— 招待。 1 市人大工作组来视察 ——招待。 1 市政协工作组来视察 —— 招待。 1 市委领导来视察 —— 招待 市政府领导来视察 —— 招待。 2 市人大领导来视察 —— 招待。 2 市政协领导来视察 —— 招待。 2 省里来人视察 —— 招待。 2 学校来了 —— 赞助。 2 孤儿院来了 —— 赞助。 2 敬老院来了 —— 赞助。 2 老干局来了 —— 赞助。 2 文联来了 —— 赞助。 2 洪水来了 —— 赞助。 旱灾来了 —— 赞助。 3 援藏干部来了 —— 赞助。 3 八一来了 —— 慰问。 3 国地税税务师事务所来了—— 咨询费。 3 老板二奶来了 —— 放血。 3 黑社会来了 —— 放血。 3 报社来了 —— 放血。 3 电视台来了 —— 放血。 在相对不稳定的大环境催长下的民营企业发展是步履艰难,困难重重。 一方面要应付政策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内部的不断革新。 孰轻孰重,从发展和运营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放的下,而柳传志“找死和等死”之说则此资料来自 企业 () (大量管理资料下载 ) 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比如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往往也使正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遭遇危机,某些政府部门利用权力参与不正当竞争,更是把企业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1996 年,福建某地一家民营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愿意搞基 础设施建设,修建大桥。 双方约定,多少年内在旁边不再批新桥,保证建好后可以收回投资。 桥建好了,有关部门一看不错,又批准别人在他的旁边修了另一座桥,条件更优惠,这条路更方便。 政府部门的毁约,毁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也毁了这家民营企业。 来看这样一个现象:某饼店,小本生意,坐落在某公园门口,一度兴旺。 引起了“有关部门”(即市环卫处)的注意。 市环卫处要求他们交纳 80 元 /月的门前清洁费。 饼店拒交,结果,不久之后,这家饼店前面四、五米处立了两个大公用垃圾桶。 再一个月后,饼店关门。 不合理的费用你也得交,不交。 想看脸色。 如狼似 虎的“有关部门”。 很多民营企业老板都有弃商从政的严重倾向与这个比喻不无关系,比如要数重庆力帆集团尹明善,他现在是重庆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再如,安徽某地的民营的轮船运输公司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从几条破船发展为拥有 8000多万元的企业了,董事长也突然摇身一变,干起当地交通局副局长。 这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对私人产权的保护非常不够,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任意侵犯私人产权和人生权利的现象。 因此我们的民营企业家“理性”地知道,只有获得了一官半职,或者与政府官员相勾结后,对他们的产权保护才可能稍微完整一些。 但是我 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民营企业看到我们在没有与官员勾结的情况下容易被侵扰,那么自然地,一旦我们同官员勾结,我们就会和官员一样,去恣意侵扰他人的私人产权 —— 尤其是干扰甚至赤裸裸地霸占别人的产权,扩大自己的私人产权。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会接此机会,侵占国有资源,扩大自己的私人产权。 例如海南曾经为民间“反腐”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何海生先生的亲生经历所揭示的,他的公司一夜之间被篡改到别人门下,如此大胆且如此简单的侵犯产权行为居然和法院还纠缠不清。 第一个提出要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第一个在中关村创办民营高科技实体的陈 春先先生,因为公司间的纠纷就被人绑架过两次。 而相比与其他被绑架的民营企业家,陈春先又算是幸运的。 2020 年 12 月 15 日,江西省德兴市待业青年朱胜利、潘德生将民营企业家张某年仅 10 岁的儿子绑架,勒索人民币 150万元,最后以撕票了结。 1998 年 4 月 4 日晚 10 时 20 分,家住深圳市笔架山庄一位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明某,开着奔驰车从外面回来,走近他的住所时,被早有预谋的两个人绑架杀害,该案被列为广东省的大要案。 一些民营企业家,在遇到这样的敲诈与绑架时,采取了私下了结的办法,让这些黑恶势力更加肆无忌惮。 一些民营企业家 不得不接受当地黑恶势力的“保护”。 另一方面的威胁让民营企业家们更加束手无策。 此资料来自 企业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