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知识-美国文化习俗杂谈(doc16)-服务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而是循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7 页 共 15 页 循善诱地启发、诱导、帮助孩子们一起思考。 有时,大人们会嘱咐孩子们自己去 图书馆寻找答案,很少为孩子们 “包办 ”解答。 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的孩子于是司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现成的,它得靠人的寻找和思考。 美国人的这种质疑、探究性精神自然地引导他们对权威或权威性观点持批评式( critical)态度。 年青人与长者会因意见相左而互相争辩;学生与教师会因看法不一致而 “唇枪舌战 ”一番;新手与权威会因观点相异而互不相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美国人对权威质疑江不是不尊敬权威,而是认为只有通过自由讲座才能辨析真伪,从而逐步接近趔。 此外,在美国人看来,人的尊严之要素是要有独立的人格, 而独立的人格的前提是独立思考能力。 要独立思考,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质疑和批判时,针对的不是人,而是这个人的意见和观点。 真话重于客气。 在不少国家,人们互相交谈时,喜欢拣对方高兴听的知说,而不愿指出事实真相,以免伤了和气。 这多半是出于客气( courtesy)和礼貌( politeness)。 但在美国人的眼光里,这种心地善良的客气和礼貌不及真话重要。 美国人的伦理价值观中有一条箴言: “诚实为上策 ”(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换句话说,在比较诚实、客气、礼貌、家族声誉孰轻孰重时 ,美国人把诚实放在首位。 因此,在美国如果要说某人的坏话,最厉害的一句是 “你不能相信他 ”( You cannot trust him)。 试举例说明。 一个美国人驾车赶路,途中,他问一路人: “这里距离下一个市镇还有多远。 ”在一些把客气礼貌放在高于真实位置的国家里,路边这位先生也许马上想到赶路者已疲倦不堪,急欲抵达目的地,于是便客客气气地说, “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 ”( Just down the road)。 他以为这样回答能使赶路者心里宽慰从而更振足精神。 然而,当这美国人开了好半天的车才到达要去的市镇时他会心情不畅,甚 至气愤,觉得自己受骗了( feeling tricked)。 在他看来,那位路边人明知路程很远,却存心欺骗他。 同样的问题,美国人会怎样回答呢。 美国人认为,假如他知道下一个市镇还有 24英里的路程,回答说 “Just down the road”是不诚实的表现。 因此,尽管对那疲倦的寻路人极富同情,但他还是实话相告: “有好一段路呢,至少 24英里 ”。 ( You have a long way to go。 at least 24 miles more)。 问路者听了也许会失望,但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所以也不会产生误解。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8 页 共 15 页 不 懂就问,有问必答。 美国人讲究直率,又珍视真实,所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平时闲聊,碰到不懂的问题,或没听清楚的句子,他们爱刨根问底,弄懂弄通。 所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也。 在他们看来,不懂并不可怕,也不足以使人感到羞耻。 可怕的和令人羞耻的是不懂装懂,蒙混过关。 基于这条原则,美国教师讲课时,如果学生不提问题,他便认为学生都懂了。 他决不会主动去问学生需要解答些什么问题,因为他认为那是学生一方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考虑面子问题,不懂就问是做学生的基本准则。 一旦被问,美国人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 在社交场合,在朋友间交谈中,在工作场所,都是如此。 东方人在与美国人交谈时,有时,对美国人提的问题笑而不答,常使美国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被美国人看作是种失礼之举。 因此,在与美国人聊天或谈正经事时,有问必答为基本礼貌。 如果实在不知,或者难以回答时,可明确说明,如 I don’t know, I am afraid I cannot answer your question。 切不可默不作声,置之不理。 交友。 人们在互相交往中,常因讲得拢、合得来、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而交上朋友( making friends),这在任何社会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在人口流动量很小的国家和地区,友谊一般发展得比较缓慢,因为人们( 1)接触有限;( 2)择友谨慎。 而一旦互相交上了朋友,建立了友谊,他们往往尽力维护这种友情,不但彼此依赖,而且把自己的声誉和人格也 “押注 ”上去,甚至波及双方的其他家庭成员。 所以,在这种社会里,友谊持续得相当长,也比较牢靠。 但在美国这样一个地域流动( geographical mobility)和社会流动( social mobility)都很的国家里,交友自有它的特色。 由于人们时常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他们在交友时所建立的友谊可能一时密切而牢靠。 但一旦彼此迁移他处时,他们的友谊可能不久即告消失,双方各自再找合适的新朋友。 美国人不会因这种友谊的处理方式而感到 “薄情 ”,更不会觉得自己受了对方的轻视,或者侮辱。 大多数情况下, “劳燕分飞 ”的朋友可能保持通信、或者电话联系一两年,然后逐渐中断联系。 有趣的是,一旦有机会再见面,不管间隔多久,昔日的朋友会 “和好如初 ”,重温友情,甚至继续密切往来一段时间。 基于在这交友方式,外国客人去美国人家作客时 ,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地与他们闲谈、玩耍。 他们可以与美国人共弃假期,甚至一起生活,而不必为保持终身友谊而担忧犯愁。 就美国人而言,他们邀请外国客人去作客是出于一种友情和好客,他们乐意为这种短暂的友谊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9 页 共 15 页 当然,尽管美国人的友谊不很持久,但在交友中,他们还是强调真诚和信任,友情中掺不得任何虚假和欺骗。 只是因为地域流动和社会流动极为频繁,他们才形成了 “交一批朋友,换一批朋友 ”的方式。 这与其说是朝三暮四,不如说是广结天下友。 邀请。 邀请( invitations)亲戚朋友参加某项活动可以当面提出 ,也可以用电话和信件通知。 在美国,接到参加正式宴会或某一晚餐的邀请时,不管是书面通知还是电话通知,被者一般得作出答复,让邀请一方知道你是否参加。 如果接受邀请之后突然发现不能如约前往,被邀一方有必要及时通知男主人( host)或者女主人( hostess),说明不能赴约的原因。 真的赴约时,客人应该准时到达,或在约定时间后的 5分钟至 10分钟内赶到。 如果提前赶到的话,客人最好别马上进屋,而可以在外面附近地方溜溜看看,直到时间到了再按门铃进屋。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美国人对时间的准时性特别讲究,他们的活动安排常严格地按 照定下的时间表运转。 当美国人邀请他人来吃饭作客时,男罚人或女主人大多自己下厨掌勺。 为了准备好可口的菜肴,他(她)一般要忙到入席之前。 客人来得过早,主人陪客做饭两头不着落,给双方带来不便,且主人还有害怕怠慢客人之嫌。 如果客人因某种原因迟到 15 分钟以上的话,美国人通常期待客人打电话通知他们,不然,他们会因客人迟迟不来而徒增忧虑。 用餐完毕,客人一般不匆匆离去,而是稍坐片刻,闲聊一番。 约摸半小时左右,客人起身告辞,并在离开前再次感谢男女主人的盛情款待。 如果接到酒会( cocktail party)或者茶会( tea party)等社交活动的请柬,人们一般能在请柬上找到具体的时间安排,如 “下午 5时至 7 时 ”。 这样的情况下,受邀人可以在 5 至 7 时之间的任何时刻赶赴酒会或茶会,当然不要在酒会临近结束时才匆匆赶去。 至于离开时间,客人没必要 7时准时告辞,稍许呆得长一些一般无伤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