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回顾系列报告(doc35)-其他行业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构进一步优化 在粮食生产走出徘徊的同时,种植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棉、油、糖、麻、烟、果、蔬等经济作物生产获得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步伐加快,农产品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棉花生产。 “十五”时期国内纺织业生产对棉花需求旺盛,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连续扩大,棉花产量继续提高。 2020 年,棉花产量达到 632 万吨,创历史最高。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32 页 “十五”时期累计棉花产量为 2712 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 557万吨,增长 %。 油料生产。 经 历了 1998 年 — 2020 年连续三年丰收之后,适应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的需要,“十五”初期,油料种植面积调减,产量有所减少。 2020 年和 2020 年,油料生产开始复苏,产量分别达到 3066 万吨和 3078 万吨。 “十五”时期,累计油料产量为 14717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 2479 万吨,增长 %。 蔬菜、水果生产。 “十五”时期,我国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2020 年,蔬菜产量达 万吨,与2020 年相比,增长 %;“十五”时期,园林水果总产量累计达 29556万吨,比“九五” 时期增加 1898 万吨,增长 %。 (三)畜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业中的重要支柱 “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肉类产量年均递增 %,奶产量年均递增 %。 我国肉、蛋总产量已名列世界首位,饲料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 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已达到 %,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 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 “十五”时期,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 2020 年畜牧业产值约为 13000 多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按可比口径计算比 2020年增长 %。 肉类总产量达 到 7700多万吨,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 28%,比 2020 年增加 1590 万吨,增长 %,平均年递增 %。 其中猪肉产量达 6100 多万吨,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 45%以上,跃居世界各猪肉生产国之首,“十五”时期平均每年递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32 页 增 %;牛羊禽肉产量分别达 714 万吨、 436 万吨和 1453 万吨,“十五”时期年均增长 6%、 %和 %。 除肉产量外,其它畜禽产品的生产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2020年我国禽蛋总产量达到 2872 万吨,人均占有量达到 20 公斤左右,约占世界禽蛋总产量的 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2020 年奶类产量则达 2800 多万吨,其中牛奶 2680 多万吨,“十五”时期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 25%以上。 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如猪肉占肉类的比重由 2020 年的%下降到 2020 年的 %;牛羊肉则上升到 %;禽肉也占到了 %。 良种繁育体系已初具雏形。 目前全国种畜禽场达 9114个,其中县级以上各类国有种畜禽场近 2020 个,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 83 个。 家畜繁育改良站也达到 3000 多个,另外还有种公牛站 79个,年提供冷冻精液 1000 万份。 建成了国家级家禽育种中心、瘦肉型猪育种 中心、奶牛育种中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 疫情防治机制初步建立。 疫病防治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我国目前已设有从中央到乡镇各级畜禽疫病防疫机构及村级防疫员,有约 100 万人的畜禽疫病防疫队伍,近 200 个兽药厂,生产 2020 多个品种规格的兽药,每年生产近 300 亿头份畜禽疫苗。 (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收效显著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32 页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 点工程,全国造林面积连续 3 年超过 1 亿亩,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近 8 亿亩,野生动植物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土地沙漠化趋势首次实现历史性逆转。 (五)渔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力增强 “十五”时期,我国渔业在“以养为主”方针的指导下,水产养殖业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革养殖方式,在渔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休闲渔业、加工流通业、远洋渔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水产品贸易在逆境中冲刺,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大大加强。 渔业结构出现重大改变。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 殖业和捕捞业在渔业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 2020 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5100 万吨,比 2020 年增长 %。 “十五”时期,我国水产品累计产量提高了 821 万吨,增长全部来自养殖业。 水产养殖业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 65%。 远洋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五”时期,在面临国际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我国水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超过 16%。 2020 年全年水产品及其制品出口额近 80 亿美元,比 2020 年翻了一番,约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 额的 30%,连续六年居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32 页 大宗农产品首位。 目前,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约占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的 10%,位居世界首位。 二、农业生产面临问题与制约因素 “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生产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农业基础地位仍然不牢。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程度有增无减 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耕地是决定粮食供给的基础。 我国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国家,同时又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将继续面临较大的耕地占用压力,加上保持生态环境退耕的需要,耕地减少的趋势是难以避免的。 据国土资源部调查,从 1996 年到 2020 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 1 亿多亩,年均减少 1000 多万亩。 近两年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年耕地减少量也还维持在 400 万亩左右。 水资源紧缺。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整个用水总量的 70%左右。 全国 水资源虽然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也很大,大部分集中在雨季,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今后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并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灾害性气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 我国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对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产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就是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年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32 页 际降水变化大,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频繁。 因此,灾害性气象是影响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产波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低、后劲不足 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本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统计表明,“十五”时期,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比“九五”的增长幅度下降,增幅徘徊在 1%以内。 而作为水资源缺乏、气象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 44%左右,对于粮食及其它农作物生长的安全保障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较低。 据测算,尽管“ 十五”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达到 47%左右,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60%8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的水平。 以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难以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变成了无办公场地、无试验基地、无试验仪器、无信息设备和无交通工具的“五无”站。 (三)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我国的人均耕地不足 亩,仅占世界的平均水平的 40%,预计到 2020 年,全国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下降到 亩左右。 据农村住户调查,“十五”时期,农户平均每人经营 耕地面积在 亩到2 亩左右,比“九五”时期的平均 亩有所下降。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9 页 共 32 页 虽然农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3%左右,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却大致保持在 50%左右。 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和太小的人均经营规模,使农业生产效率低,形成不了规模效益,难以抵御市场、气候等风险的冲击,极易出现生产上的大幅波动。 三、“十一五”时期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以保护耕地和合理利用为主的农业用地监测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土地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在技术手 段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卫星遥感、全面统计和抽样调查等各种方法,对耕地及其它农业用地的数量、质量、利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对不利于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切实把耕地和其它农业用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落到实处。 (二)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 国家在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通过银行信贷、股票等融资手段鼓励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事业单位或农民个体、联户等加入到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和维护中来,采取谁 建设谁使用、谁管理,以及收费或有条件减免费用的方式提供给农民使用。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建设资金的使用和监督,以及设施的有效使用和维护。 (三)扩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渠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